三、科學技術對文化環境的改造
社會文化環境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同時科學技術又會反作用於社會,對社會文化環境加以改造。文化環境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它是由人類建設,並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科學技術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又對社會環境起改造作用。其集中表現為四個方麵:第一、科學技術通過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豐富社會物質文明。科學技術不僅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變革勞動對象和勞動手段,改變社會的生產力,而且通過知識、技能、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成倍地放大生產力。發達國家目前經濟增長中和技術進步的含量達到60%~80%。科技已成為社會物質創造的主要力量。第二,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關係的變革,改變著社會的階層結構,如促使社會生產關係的調整,改革和革命,引起階級關係的變動,促進工農之間,城鄉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不斷縮小。第三,科學技術促進人的文化素質發展,使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力不斷上升和提高。科學技術既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成果,又是創造活動的工具。因此,科技的每一次革命性的進步,都使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產生一次飛躍。例如,現代物理學的深入發展,大大擴展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視野,深化了對自然界的認識層次,提高了人類把握駕馭自然規律的能力。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應用,創造了許多新的實踐手段和文化現象。如虛擬文化,網絡文化等,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對人類思維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第四、科學技術改善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人類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生產方式的進步是不可分割的。在古代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同馴養動物相聯係。開發土地,栽培農作物形成了農耕定居的生活方式。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後,社會生產的積累擴展了,協作密切了,小農經濟自足,封閉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商品交換帶來了社會的開放化。在信息社會,信息的獲取、傳送、處理,反饋在人的生活中處於中心地位,社會生活從舊式的緩慢運動向快節奏演變。
科學技術使人類改變了過去單調的,重複的社會生活內容,新的事物和文化現象層出不窮,人們不僅從過去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逐步從一些重複性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了適應高度的創新性的社會生活特點,學習科學技術,掌握和更新知識已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許多新的生活內容,如文化娛樂,旅遊觀光,人際交往等同滿足人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的文化層次有直接關係。
科學技術也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在封建社會,門第是權力的象征,在重視血緣繼承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推崇血統,門第,高貴的官本位意識,必然造成對知識和技能的鄙薄,造成科技文化環境的惡化。資本主義工業化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金錢和財富的價值被過分放大。知識經濟對此做了一次否定。這種變化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正是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改造了舊環境,創造了新環境,使社會環境適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第二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一、科學精神和科學發展
科學活動作為一項與人類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不僅提供人們以嶄新的思想,而且還體現了一種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蘊涵,貫穿於科學發展中的精神實質和精神力量,它反映於一定時代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反映於人們對科學的態度。對科學價值的理解,其內涵是:從本體上講,堅持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堅持以物質世界的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從方法論上講,堅持實事求是,不以任何權威為標準,隻以實驗為標準的實證原則,其核心是求真,其支點是理性和實證。科學精神是一種老老實實的態度,實事求是最起碼的要求,科學需要的是一種嚴格縝密的方法,每一個論斷都要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和實踐檢驗,科學精神是一種批判的態度,要對自己和別人的研究無一例外地進行苛刻的審查,不承認任何萬古不變的教條;科學精神是一種革命的勇氣,隨時準備否定那些似乎天經地義的斷言,並接受那些好像是離經叛道的觀點。在科學發展史上,科學精神都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科學精神衰退了,科學也就衰落了。
在科學萌芽之前的蒙昧時期和野蠻時期,人類就有認識自然規律,控製自然的強烈願望。在巫術文化時期流傳的神話中,都包含有原始時代人們關於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樸素知識,經驗和人們對自然現象及其背後未知原因的推測和猜想,表達了人們對自然,人生的願望和要求。隻因當時人們的思維水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十分低下,對自然的理解方式是原始的,混沌的,距離科學還十分遙遠,但其中所包含的人們對自然本質的探索精神,卻都是有生命力的。
在古代科學的萌芽時期,東西方古老文明逐步形成自己早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結晶,以古代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為代表。它們都是從自然界本身出發來解釋和說明自然界,自然界被看成是物質及其運動形態。比如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和歐洲古希臘的文明中,都形成了科學文化第一個燦爛的發展高峰,出現了百家爭鳴。文化繁榮的局麵。但由於這一時期人類的認識和實踐能力還很幼稚,經不住宗教神學和封建專製主義的衝擊,唯心主義和鬼神迷信再度占據統治地位,造成科學理性精神的衰落。
近代科學的興起,首先是從弘揚古希臘人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開始的,通過破除宗教迷信。使科學的實證原則,觀察實驗方法、邏輯理性思考構成了科學精神的主要內容,成為近代科學革命的重要精神動力。在數百年時間裏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科學的實證精神得到普及。與這種理性精神相聯係的民主意識,法律秩序意識,開放觀念,效率效益觀念深深滲透到工業文明中。一方麵,客觀存在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文明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麵也暴露了它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近代科學思想孤立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忽視人的社會性和主體性,從而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立起來,在實踐中導致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後果。
辯證唯物主義產生後,它作為現代思想的精華,通過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麵,推動著人們精神的變革。當代科學精神主張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互補與和諧統一,主張理性和情感的勾通,物質和精神的平衡。同時強調科學與偽科學。科學與迷信的界限的區別。明顯指出了“科學萬能論”和“科學技術決定論”的錯誤,給科學的發展注入了健康正確的活力。
二、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
“人文”出自《易賁》其本意是人類社會應遵循法則,秩序,作用在於規範人的行為,教化百姓:這可引申為為人之道。“人文”的英文humanity即人性,教養之意,西方解釋為:人道或仁慈的性質或狀態,慈愛或慷慨的行為或性情。盡管東西方文化關於“人文”的理解不盡相同,但都把人作為關注的中心,以人為本,崇尚人性,形成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來自拉丁語humanism、在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其意義是指包括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七門學科的人文科學教育,目的在於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麵的發展和訓練。文藝複興時期,其意義為以人為中心,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體現的人性與人文精神,近代和現代,其內涵在不斷變化,產生了許多新的涵義,並仍在進行著持續的辯論。
人文精神是在曆史中形成和發展的,是人類優秀的文化積澱,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身全麵發展為終極目的精神。其內涵主要是執著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自身完善,謀求個性解放,重在堅持真理,反對迷信盲從。它作為人類共同生活秩序賴以存在,延續的理性基礎,是人們得以追求自己正當物質利益的精神條件,其作用包括,確定某種價值法則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確立社會大眾所信仰奉行的價值信念及人生準則,將自然的人塑造為文明的社會人。
人文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是人類文化的結晶過程。希臘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搖籃,希臘文明作為西方理性文明的代表,從古到今一而貫之形成了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景觀。古希臘人不僅重視科學的,也重視人文的。古希臘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對修辭,論辯和語言學的研究。關於“人是萬物尺度”的哲學以及對倫理、法則和城邦議事製度的研究。這些人文主義思想為近代歐洲文藝複興提供了思想淵源。人是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就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後來稱之為人道主義。肯定人性,必然導致對神性至上的否定,同時要求人要自尊,自律,明白自己的行為規範和社會性責任。近代歐洲科學革命和古典人文主義複興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當時的人文主義以美德,知識和愛注釋“人性”,否定了神性的至尊,否定了封建專製的合理合法性,從而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與論準備,通過人的素質轉變為科學技術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迫使宗教神學做出了巨大的讓步。在人類曆史發展史上,人文精神作為人不斷進取的動力,推動著人類社會性的文明進步,人文因素在社會製度變革,社會體製建構,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的建設等方麵都起著非常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