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文精神與科學發展
人文精神以超越理性認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改造著人的精神世界。它以巨大的力量,推動著人性的解放和人自我價值係統的確立。而科學作為人們在認知意義上把握世界的方式,體現著價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也是人性解放的一種形式,是人創造價值的具體體現。因此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聯係。文藝複興運動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義,它的宗旨是反對中世紀的宗教觀,擺脫對人們思想的束縛,當時,自然科學就是在人文精神的推動下得以啟蒙和發展的,可以說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有不解的淵源,近代科學也是在人文精神的推動下誕生的,現代科學之所以蓬勃發展,其中人文精神的動力作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歸納起來人文精神與科學發展的關係有以下五點:
第一人文精神導致人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使人們以新的觀念和方法去認識世界,從而引發科學革命。科學認識是一種主體性很強的自覺認識活動,持有相近觀點和方法的科學家對於同一現象背後的深層機製和動因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他們哲學觀念和思維方法的左右,從而形成不同學派的爭論,這些矛盾的作用都以不同形式推動著科學的發展。
第二人文因素決定人的價值觀念,從而對科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經濟和科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一般都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較為發達的人文環境和較優越的人文因素,常用“人文指數”來表征,表現於人的文化素質,創新精神,較高層次的價值追求,較高的審美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意識和寬容精神等,都會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就科學的本質而言,它的創造動機主要源於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具有超功利的特點,因而,在科學事業上具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總是淡泊名利,以奉獻社會為人生目標。
第三人文因素決定人們敢於批判傳統,勇於做出創造的行為選擇。如果一定社會環境中充斥著對權威的盲目崇拜和對教條的迷信,這種非理性因素同科學發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隻有主體有強烈的創造動機和探索精神,才能衝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世俗的保守壓力,敢於做出創造性的發現和發明。
第四人文因素決定人的素質和個性,從而對科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從科技人才的個體來看,其人文素質和個性,如人的意誌,品質,對人生和生活的態度,健康的情感等對科學事業的成功都是長遠起作用的因素。人的全麵素質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形成的。因而,一定社會性的文化氛圍。家庭教育的層次和方式,學校的指導思想和內容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技人才群體和個人的素質。
第五人文精神決定社會人文文化氛圍和文學藝術發展水平。從而對科學技術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有能力左右人文文化創造的新潮流。。文學,音樂,影視,造型藝術方麵的創新,形成一種標新立異的文化現象,這不僅是科學發展的伴生現象,也是在科技創新上持續保持優勢的需要。創新常常是在失敗中獲得成功,這使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不得不既看重創造過程實踐,又看重創造目標的獲得,強調“重在行動”,或“重在參與”否則社會性的創造活動和創造教育便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文化氛圍也就無法形成。
第三節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兩種基礎教育的方式,兩者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科學技術教育可以提高人類把握客觀世界的認知水平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能將經驗提升為理論,知識升華為智慧,從而使人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幹得準,達到“登高壯觀天地間”的境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內核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對真、善、美的追求。隻有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偉大理想,高尚人格,健康心理,遵守科技倫理,高素質,靠得住的科技人才。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正確把握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促進科學技術沿著正確的方向高速發展。其作用可歸納為如下四點:
第一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地理解世界的本質,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選擇。不為迷信謬誤,偽科學和種種不良社會思潮所蒙蔽,始終如一地為真理而鬥爭,掌握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評價體係,並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開拓自己的思維。
第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良好心理素質,首要的是愛國主義情感。有了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深厚情感,才能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力量,才能形成自尊、自信、負責、敬業的主人翁情感,把人生和社會主義事業統一起來,有強烈的獻身精神和進取心理。在曆史上,有重大成就的優秀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在他們的情感世界中,也曾受到時代和社會條件的製約,甚至遭受非難,但他們都始終表現出對科學的真摯熱愛。用科學勞動和科學成果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貢獻。他們都具有熱愛大自然,探索自然之謎的深厚感情,這種把探求看成是一種人生幸福和內心世界的和諧,這種深厚的情感可以成為終身不竭的動力,影響他們對生活,事業和社會人生的態度。
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不僅揭示真理與謬誤的本質與界限,而且通過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使學生理解善與惡,美與醜的本質和界限,自覺地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優秀道德體係規範自己行為,以英雄模範人物和優秀科學家為楷模,養成刻苦勤奮,勇敢頑強,堅忍不拔,謙虛好學,平等寬容,認真負責等優良品質,鄙棄浮華虛榮,弄虛作假,懶惰散漫,平庸保守,驕傲自大等不良品質。好的品質的養成和穩定對人的一生起著重要的基本作用,應當把品質教育貫穿於教育過程的始終,在優秀科學家的一生中,良好的品質始終是他們戰勝困難,發揮潛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動力。
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學中的人文素質是指人類與社會,人生的知識素養和處理解決社會關係人生問題的技巧和能力,如人的表達能力,藝術審美能力和個人形象魅力等。這些素質,不僅在通常的社會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科學技術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這首先因為,科技工作是社會大係統中有機組成部分,它通過社會主義的活動而發揮作用,如果忽視了人的人文素質養成,培養出來的就是不健全的人才。在科學發展的早期,科學家可以以個體勞動的方式從事科學研究,但這並不能否認科技活動的社會性質,科學家要通過社會交往獲取知識,交流學術觀點,參加學術聚會,發明家更要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成果向社會推廣,在這些活動中,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質以不同形式發揮著作用,完全離群寡居的科學家是沒有的。在現代科技活動中,不僅科學技術工作要來自社會,麵向社會,而且科學勞動本身也高度社會化了,與社會問題無關的研究也幾乎不存在了。人文素質不僅影響科學家群體的作用發揮,也影響科學工作者的戰略眼光,創新能力和社會影響力,因而,加深社會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對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十分重要,對從事科技工作的勞動者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