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見過死人嗎?你怕不怕?麵對多數是80後的青年人,我不由得問起這樣的問題。
朱濤搖搖頭:沒啥怕的。或者說根本顧不上怕。我們一來這裏,就看到到處是廢墟下的遇難者,幾天來隻有一個念頭:能多救一條生命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光榮,能多挖出一具遇難者的遺體就是對生者的一個交代,沒有別的想法。一天到晚累得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也就不想怕不怕的。
你們怕不怕?我問幾位姑娘。
她們的臉紅了。其中一個說:開始還是挺怕的,後來慢慢就好了大家都在這麼於……
他是火炬手。你問問他怕不怕。貴州大學的任鈺檸讓我問站在我身後的一位小夥子。
火炬手?我還以為是奧運會的火炬手呢!
不是。是焚屍的點火者……有人插話道。
我心頭猛地一緊,盯著小夥子問:真的?你焚過死屍?
他點點頭:有五六具吧。
天!我內心暗暗吃驚和感到不可思議。
為什麼要焚屍呢?沒有火葬場?埋在地下不也行嗎?我提問。
這裏離最近的火葬場有一百多公裏,而且山路不通,根本去不了。土葬是允許的,但上麵有規定:土葬得挖2.5米深。但這裏都是山岩地,最深隻能挖一米多。所以隻有焚燒處置遇難者遺體……這是上麵提出的處理遇難者遺體的辦法之一,允許的。
你以前幹過這事?
哪會呢!
餼火的那一瞬,你手不顫?
顫啊!但為了防止災區的疫情出現,也是為了給遇難者一個尊嚴,我們必須這樣做。小夥子認真地補充道,我們對每一位焚屍者的處理都是非常認真的,先要征得家屬的同意,如果沒有家屬在場,就必須有當地的幹部或群眾在場,再要留下死者的一些遺物,然後給死者照相,還要舉行簡單的儀式--這是我們誌願者夥伴們自己增加的內容:集體念一段悼詞,然後將死者清洗幹淨,盡可能地整理好遺容。將其架在柴堆上後,還要進行消毒處理。在焚燒過程中,我們全體誌願者都要跪下默默哀悼,一直等到遇難者遺體全部焚盡……最後一道手續,是大家再一點點撿出遇難者的骨灰,一部分埋葬用,一部分留下給家屬……
這是我在災區聽到的晟具悲情的一個場景的敘述。這也是讓我感到中國人在此次大地震中對生命尊重的一個例證。
做這項工作的,竟然是一些年輕的80後誌願者,更令我對他們肅然起敬!
在之後的采訪中,我因此也特別關注了誌願者群體。沒有想到的是我認識了一位誌願者大俠。他便是我的江蘇老鄉,被四川災區人民稱為第一誌願者的陳光標。
陳光標在此次抗震救災中的英雄行為讓全世界都認識了他。
我特意為他寫了一篇長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中央領導同誌看後,作出批示,讓媒體重點宣傳他。
抗震救災第一誌願者的稱號,是四川災區人民給他的。這是因為他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一時間內,親自率一百二-卜人的民間搶救隊伍,帶著公司的六十台挖掘機、吊車等大型機械,日夜兼程奔赴災區,成為第一批參與搶救都江堰、汶川和北川等地遇難群眾及打通生命之路的英雄隊伍;他和他的誌願隊伍從14號搶救H{第一位生還者後,一直在災區義務參加搶救被埋災民和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及建設家園的緊張戰鬥。他親手救出十四位學生和群眾,肩上背過兩百多位遇難災民的遺體;他一路撒錢捐物達兩千多萬元,其中包括兩千三百頂帳篷、兩萬三千台收音機、一千台電視機、一千五百台電風扇和八千個書包……災民們感激地叫他大好人,溫家寶總理稱他是有良知,有感情,心係災區的企業家。
他叫陳光標,39歲的江蘇青年陳光標。
無處不在的他……
在災區前線采訪,每天都有無數人向我講述無數感人的事。但卻難有許多場合同時聽到有人在講同一個人的故事,而我又在不同場合竟然多次見到了同一個英雄的身影,這不得不讓我對他產生一種特殊的敬意。
第一次聽說陳光標的名字是在前線指揮部。一位副總指揮正焦急地等待通向災情最為嚴重的北川縣城的生命通道何時才能打通的消息時,前方向他報告:江蘇來的一名民間誌願者帶領的機械隊伍先期到達,已經挖通和掃除了通向北川縣城的最主要的山體渭坡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