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蛋雞生產(一)(2 / 3)

育雛供溫的原則是:初期要高,後期要低;小群要高,大群要低;弱雛要高,強雛要低;夜間要高,白天要低,以上高低溫度之差為2℃。

衡量育雛溫度是否合適,一看溫度計,是否與要求一致;二看雞施溫,通過觀察雞群的行為來判斷。育雛溫度過高,雛雞飲水增加,遠離熱源,翅膀張開,張口喘氣,采食下降。溫度過低,雛雞運動減少,雛雞聚集在熱源周圍或紮堆,發出尖叫聲,有賊風時,在避開賊風處擠成一團。溫度適宜時,雛雞精神活潑,食欲良好,飲水適度,羽毛光亮整潔,均勻地分布在熱源的周圍。用保溫傘育雛時,將溫度計掛在保溫傘邊緣,雞背高處即可。立體育雛,要將溫度計掛在籠內熱源區底網上,雞背高處即可。

2.適宜的濕度育雛室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為宜。相對濕度的要求不像溫度那麼嚴格,但在特殊情況下,或與其它因素共同發生作用時,可能對雛雞造成很大危害。如果出雛的時間太長,育雛環境幹燥,雛雞不能及時飲水,此時雛雞很容易脫水死亡。10天前,為防止脫水和利於卵黃囊吸收,要求相對濕度70%。10天以後隨著雛雞的長大,產生的水汽量和排糞量增加,易出現濕度偏高,導致球蟲病暴發,使大量細菌繁殖,對雞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威脅。

在生產中,要定時清除糞便,勤換勤曬墊草,飲水器不漏水,做好通風換氣工作,適當減小飼養密度來控製濕度。

3.良好的通風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是雛雞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風除滿足雛雞對氧氣的需要和調節溫度以外,還可排除二氧化碳、氨氣及多餘的水分。

現代養雞在高密度飼養的情況下,群體大,地麵育雛或網上育雛不能常清糞,雞的糞便中有20%~25%不能利用的物質,如含氮物質等,在一定溫度下將分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舍內的有害氣體如不及時排出,會影響雛雞的正常發育。按家禽衛生要求,育雛舍的二氧化碳含量在0.2%以下,氨的含量在20克/米3以下。否則會刺激雛雞的眼結膜和呼吸道,使雛雞飼料報酬降低,性成熟延遲,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

實踐中多以人在正常時的感覺為標準:如果人能聞到臭雞蛋味(硫化氫)時,或感覺鼻和眼有不適,刺眼或眼睛流淚(氨氣)時,則說明舍內的有害氣體的濃度已超標,應立即打開風機。通風換氣除與雛雞的日齡體重有關外,還要隨季節,溫度變化而調整。

4.飼養密度密度過大,雞群擁擠,活動空間過小,容易引起啄癖,影響采食,造成雞群發育不齊,均勻度差等問題的發生。密度過小,不利於保溫,設備及房舍利用率低,不經濟。密度大小應隨品種、日齡、通風、飼養方式等而調整。

5.合理的光照製度

(1)光照對雛雞的影響一方麵影響雞的采食、飲水、運動和健康;另一方麵影響性成熟。尤其是在育雛後期,若每天光照時間過長,小母雞會出現過早開產的現象。由於性成熟過早,小母雞產的蛋小,產蛋高峰維持續期短,容易脫肛。

(2)育雛期的光照原則:光照時間宜短,不宜逐漸延長,光照強度宜弱;

(3)光照強度的調節平養時燈泡瓦數一般按2.7W/m2,多層籠養顧及底層按3.3W/m2計算。①改變燈泡瓦數,育雛初期用40~60W燈泡,後改為15~25W燈泡;②控製開關數量,在每條光線通道內,設單、雙數燈頭各自獨立的開關係統可通過調整幾條,或某條通道燈光中單數或雙數燈頭的辦法來控製光照強度;③采用調壓辦法,可以采用調壓變壓器來改變電壓的大小,從而調整光照強度。

(4)密閉式雞舍光照方案密閉式雞舍完全采用人工光照,1周齡內,光照強度為10~20Lx(勒克斯),即5W/m2,光照時間為23h,1h黑暗,使雛雞有黑暗的感覺,以免突然停電時雞群受驚造成傷亡;2~20周齡可將光照時間逐漸縮短到每日8h左右,光照強度減至5Lx,即2~3W/m2。但如果雞群前期體重不達標,也可在8周齡前將光照時間稍加延長(恒定9~10h/d),以增加采食量,促進雞的發育。在規定的關燈時間內,要杜絕漏光。

(5)開放式雞舍光照方案開放式雞舍由於受自然光照的影響大,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出雛時間製定不同的光照方案。

①在我國4月15日到9月1日孵出的雛雞,整個育雛育成期直接用自然光照,不需補充人工光照。

②每年9月2日到4月14日孵出的雛雞,在育雛育成期一般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案:

第一,增光後漸減法查出本批雛雞20周齡時的日照時間,再加上5h作為出殼3d采用的光照時間,以後每周減少15min。

第二,恒定法查出本批雞20周齡時的自然光照時間,加上日出前有曙光的0.5h和日落後有暮光的0.5h,並從出殼第3d起一直保持這一光照時間,恒定不變,自然光照不足部分用人工光照補充。

(6)雞舍內燈泡的安裝應以靠近雞群的活動區域為好,高度為距離地麵2.1~2.4m,為了獲得均勻的光照強度,多排燈泡應交錯設置。燈泡功率不宜太大,應以40~60W為宜。有燈罩比無燈罩強度大50%,髒燈泡比潔燈泡光照強度低1/3。要求最好用燈罩,並每周擦燈具1次。

6.充足的槽位按單向采食計算,每隻雛雞需要的槽位見表8-4。

(二)日常管理

1.觀察雞群狀況一是觀察雞群的采食情況,通過雛雞對給料的反應、采食的速度、爭搶程度、采食量等,以了解雛雞的健康情況;二是觀察雛雞的精神狀況,及時剔除雞群中的病、弱雛。病、弱雛表現為離群閉眼呆立、羽毛蓬鬆不潔、翅膀下垂、呼吸有聲等。三是觀察雛雞的糞便形狀和顏色,以判斷雞群是否健康或飼料的質量是否發生變化。雛雞正常的糞便是:剛出殼、尚未采食的雛雞排出的胎糞為白色或深綠色稀薄液體,采食後便排圓柱形或條形的表麵常有白色尿酸鹽沉積的棕綠色糞便。病理狀態下的糞便有以下幾種情況:發生雞白痢時,排出白色糊狀或石灰漿樣的稀便;發生腸炎、球蟲病排出棕紅色的血便。四是觀察雛雞的行為,觀察雞群有沒有惡癖如啄羽、啄肛、啄趾及其他異食現象。在晚上熄燈後聽雛雞的呼吸聲等,通過多方麵判斷來確定采取何種措施。

2.斷喙雞有啄食的習性,在管理不當時還可引起啄癖。啄癖包括啄羽、啄肛、啄翅、啄趾等,輕者致傷致殘,重者可造成死亡。因此,在現代養雞生產中必須斷喙。斷喙不僅是防止啄癖的有效手段,還可節省飼料。

(1)斷喙的時間斷喙一般需要進行兩次,第一次多在6~10d斷喙,此時對雞的應激小,操作簡便,並能防止早期啄羽的發生。第二次斷喙時間通常在8~12周齡。

(2)斷喙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目前養雞場使用的斷喙器有台式斷喙器、腳踏式斷喙器和手持式斷喙器等,廣泛使用的是台式斷喙器。下麵以9DQ-4型台式電動斷喙器為例介紹一下斷喙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斷喙器的結構9DQ-4型台式電動斷喙器由變壓器、低速電機、冷卻風機、電熱動刀、定位刀片、電機啟動船形開關、電熱動刀電壓調節多段開關等組成。工作時,低速電機通過鏈杆轉動機件,帶動電熱動刀上下運動,並與定位刀片自動對刀,快速完成切喙,止血、消毒等斷喙步驟。

斷喙器的使用方法將斷喙器放置在操作台上,接通電源;旋動電壓調節開關(電熱動刀溫度指數旋鈕)、同時觀察電熱動刀刀片的紅熱情況,將刀溫調到約600℃(在背光條件下,電熱動刀刀片顏色呈桃紅色);打開電機及風扇船形開關,調節動刀運動速度;根據雛雞大小選擇放入雞喙的定刀刀片的孔徑,定刀刀片上有直徑分別為4.0mm、4.37mm和4.75mm的三個孔,一般將6~10的雛雞喙放入直徑為4.37mm的孔斷喙;如果發現刀片熱而不紅,先檢查固定刀片的螺絲是否旋緊,再檢查刀片氧化層的情況,氧化層過厚時,應拆下動刀刀片,用細砂布清除氧化層;斷喙結束後,拔下電源插頭,關閉所有開關,待整機冷卻後用塑料袋套好,以防積塵和潮濕。

(3)斷喙的方法用斷喙器或電烙鐵通過高溫將喙的一部分切烙下來,雛雞斷喙器的孔徑6~10d為4.4mm。左手抓住雞腿部,右手拿雞,將右手拇指放在雞頭頂上,食指放在咽下,稍施壓力,使雞縮舌,選擇適當的孔徑,在離鼻孔2mm處斷切,即上喙從喙尖至鼻孔的1/2,下喙1/3處。燒灼時切刀在喙切麵四周滾動以壓平嘴角,這樣可阻止喙外緣重新生長。

(4)斷喙的注意事項

①斷喙的雞群應是健康無病群。②斷喙前後1~2d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2~4mg/kg,以利於防止切口出血;添加維生素C150mg/kg,以防應激。③刀片的溫度要適宜。斷喙器的刀片溫度600~800℃較適宜。④組織好人力,使斷喙工作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⑤斷喙後3d內料槽與水槽要加得滿些,以利於雛雞采食。⑥接種前後3d或雞群健康狀況不良時不能斷喙。

3.定期稱重

為了掌握雛雞的發育情況,應在每周相同時間隨機抽測5%~10%的雛雞體重,一般不少於100隻,與本品種標準體重比較,如果有明顯差別時,應及時修訂飼養管理措施。低於標準的矯正方法是:在以後的3周內慢慢加料,以體重達到正常值為止。

4.及時分群

雞群的整齊度用均勻度表示。即用平均體重10%範圍內的雞數占全群雞數的百分比來表示。均勻度大於80%,則認為整齊度好;若小於70%則認為整齊度差。

為提高雞群的整齊度,應按體重大小分群飼養。可結合斷喙、疫苗接種及轉群進行,分群時,將過小或過重的雞挑出單獨飼養,使體重小的盡快趕上中等體重的雞;體重過大的,通過限製飼養,使體重降到標準體重。這樣就可提高雞群的整齊度,分群逐個稱重,費時費力,可根據雛雞羽毛生長情況來判斷體重大小,進行分群。

5.衛生防疫

育雛應采用全進全出製,雛雞轉出育雛室後要徹底清掃消毒,並空舍2周。育雛室應定期進行帶雞消毒,如可采用百毒殺等噴霧,每周1~2次。製定適合本場的免疫接種程序並嚴格執行。

6.完備的記錄

為了提高育雛工作的水平,每批次育雛都要認真記錄,並進行係統分析。主要項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