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肉雞生產(二)(1 / 3)

三、優質肉雞的生產

(一)我國優質肉雞生產概況

我國的優質肉雞一般是指以下兩類肉用雞,一是指部分肉質優良的地方雞種,其肉質色香味俱佳,以黃麻羽、黃膚、黃腳為佳,但繁殖力低,生長緩慢,飼料報酬差,這類雞的生產成本高,生產量也很小。二是指以部分肉質優良的地方雞種為素材,與大型肉雞雜交培育的新品係,其中地方優質肉雞的血緣一般占50%~75%,其生長速度介於兩親本之間,經過選育羽色體型趨向一致,具有體型小,皮薄骨細,肌肉豐滿,性成熟早等特點,這類肉雞既保持了地方雞的風味,又兼備較高的產肉性能,生產效益較高。

優質黃羽肉雞的特點是:肉味鮮美,肉質細嫩,皮薄,肌間脂肪適量,味香誘人。優質黃羽肉雞生產主要集中在我國南方,目前我國南方市場,優質肉雞占肉雞的70%~80%,其中港澳台約占90%以上,北方約占20%,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南、山西等省市。中國優質肉雞的發展有由南方向北方不斷推移的趨勢。

(二)飼養階段和飼養標準

優質肉雞的生長發育差異較大,地方雞種前期生長緩慢,在8周齡以後才出現生長高峰,飼養期一般為14~16周;雜交肉雞的早期生長速度比地方肉雞明顯提高,10周齡體重達到1.65㎏,10周齡後生長減緩。所以根據生長速度的不同,優質肉雞可按“兩階段”或“三階段”進行飼喂。兩段製分為0~4周齡和4周齡以後;三段製分為0~5周齡、6~11周齡和12周齡以後。

我國1986年頒布的地方品種肉用黃雞的飼養標準和各周齡體重及耗料量分別見表9-6和表9-7。由於不同雞種生長速度差異較大,飼養標準難以統一,具體的飼養實踐應參照各育種公司製訂的飼養標準,目前不宜盲目照搬肉仔雞的飼養標準,因為這些飼養標準高於優質肉雞的生長需要,影響飼料報酬和雞肉品質。

(三)優質肉雞飼養管理要點

1.飼養方式由於優質肉雞生長速度慢、周期長、體重小,因此胸囊腫基本不會發生。飼養方式多種多樣,可地麵平養、網上平養、籠養和散養,根據生產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2.適當控製營養水平優質肉雞的生長周期較長,在各期日糧中雛雞應供給高蛋白質飼料,以提高成活率和促進早期生長。從中期開始要降低日糧的蛋白質含量,供給砂礫,提高飼料的消化率。生長後期,提高日糧能量水平,最好添加少量脂肪,以改善肉質、增加羽毛光澤和屠體的肥度。

3.肉雞肥育與屠體品質控製優質肉雞對屠體質量有較高要求,一是肥育期有適量脂肪沉積,增加肌間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提高雞肉的香味和口感;二是上市前幾周不要飼喂有不良氣味的飼料原料;三是在飼料中添加含葉黃素的物質,使皮膚、脛、喙部產生深黃色,提高屠體外觀質量。

4.提高飼料轉化率生產中為保證肉質的品質,對飼料報酬重視不夠,致使生產成本偏高。特別是飼養期長的地方雞種飼料轉化率更低,所以,盡量縮短飼養期,適時上市,地方肉雞一般不超過15周齡,雜交肉雞10周齡左右出欄。

5.加強衛生防疫優質肉雞的飼養周期較長,與肉仔雞相比應根據雞齡和地區發病特點增加免疫項目。馬立克疫苗必須在出殼後及時接種,否則在出場時正是馬立克發病的高峰期。

由於優質肉雞的適應性比肉仔雞強一些,一般飼養雞舍結構也較簡單,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天氣變化對雞群的影響,使舍內環境相對穩定,減少高溫和寒冷季節造成的不良影響。

(四)提高肉雞產品合格率的措施

肉雞的商品生產,要求肉雞有較高的商品出欄率,所以如何改善肉仔雞的上市規格,提高加工質量,飼養管理中避免出現弱小個體,防止外傷、胸部囊腫和腿病,直接關係到肉雞生產的經濟效益。

⒈減少弱小個體肉仔雞飼養過程中往往有少數個體發育遲緩,體小瘦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遺傳因素,但絕大部分為飼養過程形成的病、弱、殘、次雞。如開食過遲、飼養密度過大、病原感染或發病等。減少弱小個體的主要措施,首先要抓好種雞質量和孵化環節,提高雞苗的質量。第二抓好開食環節,做好弱小雛雞的護理和單獨飼喂。第三要提供足夠的飼養麵積和采食槽位,使雞隻均勻采食保持群體發育整齊。因為群飼有生存競爭現象,如出現搶食、強欺弱等現象,一旦雞群生長不勻時,要按個體大小、體質強弱進行分群飼養。第四要減少雞群發病,如肉雞墊料、平養易發生球蟲病,會損傷腸道粘膜,降低營養吸收,嚴重阻礙生長和飼料利用。另外,在飼養中隨時挑出發育障礙綜合症和侏儒個體,對無飼養價值的要及早淘汰。

⒉防止外傷在飼養期和出欄裝運過程中,雞體易受摩擦、碰撞、擠壓造成傷殘。為此,要求飼養過程中要保持環境安靜,不驚擾雞群,地麵墊料鬆軟幹燥,板條平坦、光滑、間隙不要過大,料、水槽分布合理,高度適中,雞舍不設置易造成挫傷的障礙物等。由於外傷主要是在雞出欄過程中造成的,所以有計劃地做好出欄的準備工作,捕捉前4~6h使雞吃光飼料,吊起或移出料槽和一切用具,飲水器在抓雞前撤除,為減少雞群騷動,最好在晚間或遮光條件下用圍欄圈雞捕捉,抓雞、入籠、搬運、裝卸中動作要輕,途中運輸平穩,以防擠壓和碰傷。

⒊控製胸囊腫胸囊腫就是肉雞胸部皮下發生的局部炎症,是肉仔雞常見的疾病。它不傳染也不影響生長,但影響屠體的商品價值和等級。應該針對產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1)加強墊料管理,使墊草幹燥,鬆軟,及時更換粘結、潮濕的墊草,保持墊草應有的厚度,避免雞體直接與地麵接觸。

(2)減少肉仔雞臥地的時間,肉仔雞一天當中有68%~72%左右的時間處於臥伏狀態,臥伏時體重的60%左右由胸部支撐,胸部受壓時間長,壓力大,胸部羽毛又長得晚,故易造成胸囊腫。應采取少喂多餐的辦法,促使雞站起來吃食活動。

(3)盡量不采用金屬網麵籠養,若采用鐵網平養或籠養時,應加一層彈性塑料網。

⒋預防腿部疾病隨著肉用仔雞生產性能的提高,腿部疾病也愈來愈嚴重,引起腿病的原因,除肉用仔雞的周增重較快,打破了體組織發育的原有平衡性之外,其它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可分為四類:①遺傳性腿病,如脛骨軟骨發育異常、脊椎滑脫症等;②感染性腿病,如化膿性關節炎、雞腦脊髓炎、病毒性腱鞘炎等;③營養性腿病,如脫腱症、軟骨症、B2缺乏症等;④管理性腿病,如風濕性和外傷性腿病等。

預防肉雞腿部疾病,針對病因采取相應措施:完善防疫保健措施,杜絕感染性腿病。確保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合理供給,避免因缺乏鈣、磷而引起的軟腳病;缺乏錳、鋅、膽堿、尼克酸、葉酸、生物素、維生素B6等所引起的脫腱症;缺乏維生素B2而引起的蜷趾病。加強管理,確保肉仔雞合理的生活環境,避免因墊草濕度過大,脫溫過早,以及抓雞不當而造成的腳病。

⒌減少腹水症腹水症是困擾肉雞業最常見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其發生與環境條件、飼養管理、遺傳、營養及某些藥物的長期使用等因素有關。控製肉雞腹水症發生的措施:

(1)改善環境條件,特別是密度大的情況下,應充分注意雞舍的通風換氣。

(2)適當降低前期料的蛋白質和能量水平,防止飼料中缺硒和維生素E。

(3)發現輕度腹水症時,應在飼料中補充維生素C,用量是O.05%。以控製腹水症的發展。

養雞場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

隨著集約化、工廠化、規模化養雞生產的發展,雞場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也急劇增加。主要包括雞糞及雞場汙水,死雞,廢棄的墊料,雞舍及雞場散發出的有害氣體、灰塵及微生物,飼料加工廠排出的粉塵,生產過程及產品加工廢棄物,如死胎、蛋殼、羽毛、內髒等。人類社會對防止環境汙染愈來愈重視,而大規模集約化的養雞生產又產生大量易於形成公害的各種廢棄物。因此,對雞場廢棄物的處理是雞場日常管理工作的一個基本環節,能否對廢棄物進行正確的處理和利用已成為決定一個雞場順利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雞場廢棄物與環境汙染

雞場廢棄物富含氮,極易腐敗,常常還帶有致病微生物。雞糞是養雞場最主要的廢棄物。每隻雞每天排糞100克左右,一個10萬隻規模的雞場,日產雞糞10噸,年產3650噸左右。對糞便汙水不加處理或處理不當,將對水、土壤和空氣等環境因素造成很大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