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肉雞生產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飼養規模不斷增大。由於肉雞產業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也變得劇烈。優良的品種、優質的飼料、疾病防治和完善的管理是肉雞生產成功的關鍵。
一、肉仔雞生產
(一)現代肉雞的特點
1.早期生產速度快早期生長發育快是現代肉雞最顯著的特點,一般肉雞出殼體重為40g左右,飼養6周公母平均體重可達2㎏以上,為初生體重的50倍。隨著肉雞遺傳育種研究的進展,飼養管理的改善,肉用仔雞的生長速度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飼料利用率高肉用仔雞在飼養管理條件較好的情況下,飼料轉化率可達1.75~2.0︰1。隨著飼料質量的改進,肉用仔雞通過提高早期生長速度來縮短肥育期,可進一步提高飼料轉化率。
3.群體均勻一致,產品的合格率高由於現代肉雞均采用配套品係雜交技術生產,其種質特性基本一致,易於飼養管理,在同一環境條件下飼養,個體發育較為均勻,體重大小整齊一致,出欄合格率高,且便於大型自動化流水線屠宰加工。
4.適於集約化飼養,生產效率高與蛋雞相比,肉用仔雞性情溫順,喜靜,不好動,較少發生啄鬥、跳躍,特別是飼養後期由於體重的迅速增加,活動量大減,適於密集化飼養,便於人工管理。完全人工飼喂,每人可養2000隻左右,半機械化管理每人可飼養5000~10000隻。
5.屠宰率高,肉質細嫩現代肉雞體型較大,腿粗長,胸寬而圓,使胸肉和腿肉的附著量增大,屠體的淨膛重和產肉率提高。由於飼養周期短,肉質細嫩,容易消化吸收,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大眾化保健食品。易於烹調食用及深加工,非常適合人們生活節奏快和口味多樣化的需要,是快餐業中主要的肉食品。
6.腿部疾病較多,胸囊腫發病率高肉用仔雞由於早期雞肉生長較快,而骨骼組織相對發育較慢,加之體重大、活動量少,使腿骨和胸骨表麵長期受壓,易出現腿部和胸部疾病,影響肉仔雞的商品等級,造成經濟損失。
(二)肉仔雞的管理方式
1.平養平養是肉仔雞的主要管理方式之一,有以下兩種。
⑴地麵平養又稱厚墊料地麵平養,它是在雞舍的地麵上鋪設一層厚的墊料,如果有條件在墊料的下麵再鋪一層河沙,這樣有利於與地麵隔潮和保暖,並在肉仔雞出欄後易於清除墊料,肉仔雞在墊料上自由采食、飲水和活動。平時不清糞和更換墊料,隻將水槽周圍的潮濕墊料取出,定時用齒耙將墊料抖鬆,使表麵的雞糞落入下層,以防表麵墊料與糞便結塊,保持墊料鬆軟幹燥。待肉仔雞出欄後,再將糞便和墊料一次性清除。墊料要求鬆軟,吸水性強,不發黴,衛生幹燥,長短以5~10㎝為宜。可因地製宜地選用稻殼、鋸屑、刨花、麥稈、玉米秸、樹葉等。
地麵平養方式的優點是投資少,適應肉雞的習性,降低了胸部囊腫、龍骨彎曲和腿病的發病率等。其缺點是舍內空氣灰塵多、潮濕,氨氣濃度較高,易誘發眼病和呼吸道疾病;由於雞體易與糞便直接接觸,多發生球蟲病;占地麵積較大,需要大量的墊料等。
從地麵平養生產實際效果分析,環境和衛生條件控製較好的雞舍,飼養效果較理想,而條件較差的簡易雞舍,較難防治雞群的球蟲病和慢性呼吸道病,藥費開支多。所以,采用地麵平養時加強通風、防濕、保溫和減少墊料汙染,切實做好疾病預防,是提高生產效果的關鍵措施。
⑵網上平養是將肉仔雞飼養在離地麵50~60㎝的金屬網或竹、木柵平麵上的一種飼養方式。在現代肉雞飼養中,在金屬網或竹、木柵平麵上再鋪一層柔軟而有彈性的塑料網,這樣肉仔雞不與金屬網直接接觸,可以減少腿病和胸部囊腫的發病率。雞群在網柵上采食、飲水和活動,雞糞通過網眼或柵縫落到地麵。一般肉仔雞在4周齡前,網眼規格為2㎝×2㎝,4周後為2.5㎝×5㎝的規格,網片下麵用一定數量的托架支撐牢固,並使網麵保持平整,飼槽和飲水設備安裝在網上一定位置,飼養人員可在網上或走道上進行飼養管理。
網柵的製作可選用寬3~5㎝、厚2㎝的竹、木條,釘成柵片,板條間距為2.5㎝,要注意板條的四麵要處理光滑,以利於以後的糞便清洗。
網上平養的優點是不需墊料,勞動強度小,管理方便;雞糞不與雞體接觸,減少了球蟲病的感染機會,飼養密度比地麵墊料平養可增加20%。缺點是,一次性投資比墊料平養高,清糞操作不便;若雞體直接與金屬網接觸磨擦,易發生腿病和胸部囊腫。所以這種飼養方式較適宜於飼養期短、上市體重小的肉仔雞的飼養。
2.籠養從育雛到出欄一直在籠內飼養,肉雞籠養能有效地利用雞舍麵積,便於操作和雞群管理,有利於公母分群飼養。但在生產應用中並不普遍,主要原因除購置雞籠投資較高外,還由於普通雞籠不利於肉仔雞生長,易發生胸部囊腫、腳趾彎曲等,影響肉仔雞出欄的合格率。但隨著雞籠材料和結構的改進,目前已進行了籠具和飼養製度的試驗,如推廣鍍塑籠和全塑肉雞籠,對緩解籠養帶來的不良效果有一定作用。
為避免肉雞籠養的缺點又利用其優點,可將籠養與平養結合,即肉仔雞前3周采用籠養,然後下籠轉為平養,飼養效果較好。
(三)肉仔雞的飼養管理技術
1.實行“全進全出”飼養製肉用仔雞飼養期短,一般采用全年多批次飼養,為保證雞群健康和正常周轉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製度,即在同一生產區內隻飼養同批同日齡或相近日齡的肉仔雞,采用統一的飼養程序和管理措施,並且在同一時間全部出欄。出欄後對生產區、雞舍、設備進行徹底清掃和嚴格消毒,減少下一批飼養雞群的感傳途徑和生產安全性。
2.飼養環境控製
(1)溫度雛雞出生後體溫調節能力很差,入舍後要嚴格控製育雛溫度,最初l~3天以35℃為宜,以後逐漸降低育雛溫度。每周降溫2~3℃,防止大幅度降溫或溫度忽高忽低,到第5周降至21~23℃(表9-1)。5周脫溫後仍要求保持一定的溫度,以20℃左右為宜,過低或過高,都會對肉仔雞的生長和飼料利用率造成不良影響。
(2)濕度育雛第一周相對濕度要求控製在70%,以後降至60%左右。育雛前期雛雞體內含水量較大,舍內溫度又高,濕度過低容易造成雛雞脫水,影響雞的健康和生長。兩周以後體重增大,呼吸量增加,應保持舍內幹燥,注意通風,避免飲水器漏水,防止墊料潮濕,盡量避免高溫高濕和低溫高濕的惡劣環境出現。
(3)通風肉仔雞飼養密度大,生長快,所以通風尤為重要。隨肉仔雞體重增加,逐步加大通風量,使舍內空氣中有害氣體不超過標準。在低溫季節要特別注意處理好通風與保溫的關係,不能為了保溫而忽視通風,否則不僅影響肉仔雞的生長速度,還可能引起呼吸係統疾病和導致腹水症的增多。
(4)光照肉用仔雞的光照目的是刺激采食和飲水,盡量減少運動。所以在肉雞的飼養過程中,采用盡可能弱的人工光照強度和盡可能長的光照時間,來達到雞群的采食量最大、生長速度最快和雞群最安靜。在現代肉仔雞的飼養過程中主要有兩種光照製度:
連續光照製度育雛前2d連續48h光照,而後每天23h光照,夜間關燈1h保持黑暗,防止一旦停電造成應激,引起雞群騷亂、聚堆壓死。光照製度在育雛初期要強一些,以便采食和飲水,而後逐漸降低。
間歇光照製度在開放式雞舍,白天采用自然光照,從第二周開始實行晚上間斷照明,即喂料時開燈,喂完後關燈;在全密閉式雞舍,可實行1~2h照明,2~4h黑暗的間歇光照製度。
實行間歇光照製度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間歇光照的實施和結束要有2~3d的過渡期,光線的過度最好采用智能控製,漸明漸暗,減少對雞群的應激。②開燈喂料時,飼養人員加料要快,槽位要足夠,使所有的肉仔雞都能吃到料和飲水③為了滿足肉仔雞短時間內采食所需的營養,應采用顆粒飼料。④間歇光照雞靜臥時間比連續光照長,要保持墊草鬆軟。⑤在黑暗期仍要注意雞舍適當通風,夏季要有一定防暑降溫措施。
(5)密度肉用仔雞的飼養密度控製依雞的本身條件(如日齡、體重等)、環境控製條件(如雞舍通風、溫度等)、管理方式和氣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網上平養可比厚墊料地麵平養的密度增加20%;同樣麵積的雞舍,冬天比夏天飼養要大一些;如使用環境控製雞舍,飼養密度可達到30~33kg/m2,而在開放式自然通風雞舍雞群的飼養密度不宜超過20~22kg/m2。
確定每平方米飼養雞數有兩種方法,一是依活體重確定每平方米飼養隻數,體重大占地麵積也大,飼養密度應減少(表9-2)。二是隨日齡增大降低飼養密度(表9-3)。
肉仔雞在同一雞舍內飼養時采用逐步擴散的辦法,即育雛時隻用1/3的麵積為育雛間,3周齡前集中保溫;3周後撤除隔離裝置,沿雞舍縱向擴大飼養麵積;5周後填滿全舍。
⒊適時出欄
肉用仔雞適時出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影響經濟效益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飼料的價格和肉雞的市場價格。因此,在嚴格執行飼養技術方案,落實技術措施,保證肉用仔雞遺傳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上,要不斷開拓市場,掌握市場信息,了解消費市場的需求特點和趨勢,安排最合適日齡出場。
肉用仔雞在出欄前應及時停料,停料時間取決於雞隻裝車運輸時間和等候屠宰時間。一般應在出欄前6~8h或宰前8~10h停料。停料目的是為了防止屠宰時消化器官殘留物過多,使產品汙染。但停料時間過長也會使肉雞失重過多,導致胴體品質變差,所以應適時停料。
二、肉用種雞的飼養管理
肉用種雞的繁殖期通常為40周。種雞應經過檢疫,無白痢和黴形體病等傳染性疾病。產蛋期存活率在90%以上;父母代母雞高峰產蛋率和孵化率在85%以上;每隻父母代種母雞繁殖的後代140左右。肉用型母雞具有生長迅速的遺傳能力,如在育成期采用自由采食,則體重過大,沉積過多的脂肪。因此,在育成期必須準確控製母雞的體重。運用限製飼養技術與人工光照措施,是提高肉用種雞的生產性能,降低飼料消耗,保證種雞利用價值的關鍵,是肉用種雞飼養管理中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