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用種雞飼養管理的難點
肉用種雞同肉仔雞一樣,本身就具有生長速率快和飼料轉化率高的特性。在生產上對其生產性能的提高帶來困難,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⒈體重的控製在肉種雞的生產中,要保持良好的繁殖性能,限製飼養貫穿於整個飼養期,如果不進行限製飼養或限製飼養失敗,至開產時往往超重和體脂蓄積過多,使生殖機能受到嚴重抑製,大大降低其種用價值,種母雞表現為產蛋量減少,種蛋的合格率和受精率低等;種公雞則配種困難,腿趾疾患增多,較早失去配種能力。然而在限製飼養過程中,由於管理、設備條件的限製和限飼技術的影響,往往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嚴重影響肉種雞的生產。
(1)雞群的均勻度差雞群的均勻度差則個體發育不整齊,強壯的雞搶食弱小雞的日糧,結果強壯的雞變得過肥,而弱小的雞變得瘦弱,兩者都不能發揮它們應有的產蛋性能。如果育成期雞群體重均勻度差,則種雞產蛋期產蛋率低,雞的總產蛋數少,種蛋大小不齊,所孵雛雞均勻度差,生產效益降低。
(2)體組織器官的發育不均衡在肉種雞生產上常采用體增重來衡量體組織器官的發育,要求在生長期每周應保持適宜的增重,以保證體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避免忽高忽低。如果限飼不當,體增重或高或低,甚至出現負增重,那麼該階段體組織器官的發育就不正常,這將嚴重影響生產性能的發揮。
⒉性成熟的調節肉種雞實施光照的原則與蛋雞相同,但具體采用的光照程序有差別。肉種雞神經類型不如蛋雞活躍,對光照刺激敏感程度也不如蛋雞高。為了提高肉種雞對光照的刺激的敏感度,實施光照時應注意:①生長期光照嚴格控製為短光照時間和低光照強度,有條件的最好采用遮黑式雞舍;②產蛋期的光照時間和強度要高於生長期,增加光照幅度要大,每次增加1~3h,光照強度不少於30Lx。
(二)肉用種雞飼養管理的關鍵技術
由以上肉用種雞飼養管理的難點可知,肉用種雞飼養的關鍵技術是在整個飼養期如何科學地運用限製飼養,保持每周適宜的增重,維持良好的繁殖體況。並結合人工光照措施,使肉種雞性成熟和體成熟協調統一,保證肉種雞持續地高產、穩產。
1.限製飼養的目的通過一定的飼喂方法,控製體重的增長,並與適宜的光照製度相結合,控製性成熟,使種母雞達到適時開產,減少初產期的小蛋和產蛋後期大蛋數量;防止因采食過多而致雞體過肥,減少產蛋期的死亡、淘汰率;提高種雞的生活力、產蛋率和受精率;延長種雞經濟利用時期,提高種蛋和雛雞的品質,節省飼料消耗,提高飼料效率;從而提高種雞的經濟效益,所以肉種雞的限製飼養不隻是在育雛、育成期,而是貫穿於整個飼養期。
2.限製飼養方法
限製飼養主要有限質法和限量法兩種方法。由於限質法不容易掌握雞的采食量及營養攝入量,較難實施對肉種雞進行嚴格限飼,目前多采用限量法,即通過限製喂料量達到體重控製目標。
關於飼料量的限製程度,主要取決於雞體重的變化,一般要求肉用父母代母雞到20周齡時體重大約2㎏,24周齡時,母雞體重接近2.4㎏,公雞不超過3.2㎏,體質結實強健,成活率在92%~94%以上為宜。
3.限製飼養方案
種雞最理想的飼喂方法是每日飼喂。但是肉用種雞必須對其飼料量進行適宜的限飼,不能任其自由采食。因為有時每日的料量太少,難以由整個喂料係統均勻供應,為盡可能減少雞隻彼此之間的競爭,維持體重和雞群均勻度,結果隻能選擇限飼程序,累積足夠的飼料,在“飼喂日”為種雞提供均勻的料量。從每日飼喂轉化成隔日喂料、“五、二限飼”、“四、三限飼”、“六、一限飼”等,最常見的選擇飼喂程序見表9-9所示,生產實踐中應根據肉種雞生長期不同采用綜合限飼方案。例如,0~2周齡自由采食,3~4周齡每日限飼,5~9周齡隔日限飼,10~17周齡五、二限飼,18~23周齡六、一限飼,24周齡以後改為每日限飼。具體采用什麼飼喂程序,可參考育種公司提供的飼養管理手冊,並根據雞群的實踐生長曲線和飼養條件靈活運用,使雞群每周穩定而平衡生長。
4.體重控製與調整
(1)體重控製為了獲得肉種雞良好的繁殖性能,限製飼養應貫穿於肉種雞的整個飼養期,在肉種雞限飼中必須符合以下四項要求:一是從育雛期到產蛋高峰期體重要穩定增長;二是從育雛期到產蛋高峰,任何一周不得減少喂料量;三是不能連續2d停料,應把停料日間隔安排,最好每周最後一天為停料日,有利空腹稱重;四是無論采用哪種限飼方式,喂料日的喂料量不能突破肉種雞高峰期的給料量。
(2)體重標準曲線的修訂為了不影響雞的正常發育和性成熟,要求在15周齡後,體重的實際生長曲線與標準體重曲線保持平衡,直到性成熟。即在超過標準體重的情況下,以後仍保持體重繼續增長,不可強行將超重部分通過減料降低體重,否則容易推遲雞群開產。而在15周齡前發生體重控製不當時可調整增重幅度,應先畫出新的體重曲線,按這種修正的體重曲線決定減少增料及限料方式,使以後各周增重速度改變,緩慢達到標準體重。
5.調群控製均勻度體重均勻度是衡量品種質量及各階段飼養管理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綜合指標。雞群體重均勻度指體重在雞群平均體重±10%範圍內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生產實踐表明:以70%的雞隻控製在標準體重範圍內為基礎,雞群的均勻度每增減3%,每隻雞平均年產蛋數相應增減4枚。1~8周齡雞群體重均勻度要求在80%,最低75%。9~15周齡雞群體重均勻度要求在80%~85%。16~24周齡雞群體重均勻度要求85%以上。
6.限製飼養時雞群的管理
(1)限飼開始前普遍調群。限飼前雞群逐隻稱重或目測,根據體重標準分成大、中、小三種雞群分開飼養,同時將體重過小和病、弱雞挑出淘汰。通過全群稱重,對雞群的發育狀況,體重的整齊度和健康等情意有了全麵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有利於限飼方案的正確實施。
(2)限飼時間為取得良好的效果,肉用種雞應從3周齡開始限飼,為防止限飼時發生惡癖,應在限飼前斷喙,一般在7~10日齡斷喙。
(3)公母分群飼喂雛雞從1日齡開始公母雞分欄或分舍飼養,分別控製限飼時間、喂料量和體重,提高公母雞群的均勻度,便於實現各自的培育目標。
(4)定期稱重與及時調群限飼的基本根據是體重,父母代種雞從3周齡起,每周稱重一次,開始產蛋後每月稱重一次。與標準體重相對照,以便及時調節飼養方法使其達到標準體重。
稱重雞數,育成期抽測每欄雞數5%~10%,產蛋期抽測2%~5%。在雞舍的不同地方用折疊鐵絲網隨機將雞圍起來,所圍的雞數應接近抽測計劃雞數。然後逐隻稱重,個體記錄。計算平均體重和均勻度,與標準體重比較,決定下周喂料量。稱重時間最好固定在每周的同一天下午進行,隔日喂料時,在停料日稱重。
為了提高雞群的均勻度,在限喂期間要隨時按體重大小調整雞群。但調出與調入雞數應相等。每天或每周調一次均可,根據雞舍的工作情況靈活安排。產蛋期不調。
(5)正確地確定各階段的喂料量在生長期應以實測的雞群體重確定給料量。如平均體重低標準體重,可適當增加飼料量,一直達到標準體重為止。當體重超過標準,可暫停增加飼料量,但不能減量,直到與標準體重一致後再增加飼料量。
開產後至產蛋全期,飼料確定主要按雞群實際產蛋率,日平均舍溫參考種雞體重與健康狀況來確定飼料量。產蛋高峰前期即開產後3~4周飼料給量必須迅速增加,盡快達到產蛋高峰期最大給料量。高峰期飼料確定後,要保持6~8周飼料量的恒定。目的是把產蛋率下降減少到最低程度,以保持產蛋高峰期的持續時間。40周齡後產蛋率開始下降,母雞對營養的總需求開始減少,應酌情減料,否則母雞過肥,產蛋率急劇下降。原則上40周齡後產蛋率每下降4%,每隻雞平均減料約2.3g,從40周齡~64周齡每隻雞應減料14g左右。
(6)備足飼槽和水槽要保證每隻雞都有足夠的飼槽和飲水位置。以免位置不足發生搶禽,饑飽不均,發育不整齊出現傷殘弱小雞。0~6周齡每隻雞應占飼槽5㎝,每100隻雞3個料桶。7~15周齡每隻雞應占飼槽10㎝,每100隻雞10個料桶。16~64周齡每隻雞應占飼槽15㎝,每100隻雞15個料桶。飼槽和飲水器擺放位置均勻,距雞活動範圍要求在3m之內,使任何地方的雞都能方便采食和飲水。
(7)合適的密度每群雞最好不超過500隻,群與群之間用鐵絲網隔開。育成結束時,每㎡飼養5~6隻雞。合適的密度可以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和墊料幹燥,減少應激,防止發生啄癖。
(8)限飼與光照控製相結合育成期的限製飼養必須與光照控製同步進行才有效果。要求母雞24周齡體重達2.4㎏,並性成熟開始產蛋。在實際生產中常出現體重雖已達標,尚未開產;或體重低於標準,但已開產的不同步現象。通過光照的時數和強度調節開產時間,使體成熟和性成熟同步,可取得良好的生產性能。
如遇到轉群、雞群患病、投藥或接種疫苗等應激時,要暫時停止限飼,改為恢複自由采食。等恢複正常時,再繼續限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