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
預防措施:
1.由於多殺性巴氏杆菌正常條件下存在於家禽的上呼吸道中,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如有不良因素的作用往往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因此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是做好平時的飼養管理工作,使家禽保持較強的抵抗力。養禽場隻要能夠在平時注意和改善禽群的飼養管理,避免或杜絕引起發病的誘因,就可減少發病或不發病。
2.嚴格執行衛生消毒製度,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對養禽場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引進種禽時,必須從無病的家禽場購買。新引進的家禽要隔離飼養半個月,觀察無症狀出現時方可混群飼養。場地和禽舍經徹底消毒後,按“全進全出”的原則和在隔離條件下從小飼養每批雞隻,中途不再補充其他雞隻,以防帶菌者混入。在窗口或通風氣道安裝攔隔飛鳥的鐵絲網,並經常進行有效滅鼠。
3.盡管禽霍亂菌苗的免疫效果不夠理想,但在禽霍亂常發或流行嚴重的地區,還應考慮接種菌苗進行預防。目前國內使用的菌苗有弱毒菌苗和滅活菌苗兩種,弱毒菌苗免疫期為3個月,滅活菌苗免疫期為5個月。弱毒菌苗一般在6~8周齡首免,10~12周齡二免,常采用飲水途徑接種。滅活菌苗一般在10~12周齡首免,16~18周齡二免,常采用肌肉注射。
有條件的養雞場,可用病死的禽肝髒製成禽霍亂組織滅活苗,也可從病死禽體內分離出致病菌株,製成氫氧化鋁甲醛菌苗,由於疫苗菌株的血清型與本場流行菌株的血清型完全符合,可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4.受疫情威脅的禽群也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菌藥物而達到緊急預防的作用。
5.發生禽霍亂後,應徹底衝洗和消毒禽舍、飼養環境和飼養管理用具,及時清除糞便,並將之堆積發酵漚熟後利用。病死禽應全部燒毀或深埋。
治療措施:對禽霍亂有療效的藥物較多。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四環素、金黴素、磺胺類藥物、氟呱酸、氟苯尼考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青黴素成年雞每隻胸部肌肉注射青黴素5~10萬單位,每2次,連用2~3天。
2.鏈黴素成年病雞每隻注射10萬單位(100mg),一日兩次,連用2~3天。因雞對鏈黴素敏感,應控製使用劑量以防止中毒死亡。
3.土黴素或四環素按每千克體重40mg肌肉注射,連用2~3天。或每千克飼料500~1000mg拌料,連喂3~5天。
4.氟呱酸按每千克飼料加入1g拌料,或每升水加入500mg飲水也有較好療效。
5.氟苯尼考每升水加入40mg飲水,連用3~5天。
雖然以上抗菌藥物對禽霍亂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禽霍亂巴氏杆菌在實際防治中,多因普遍使用抗菌藥物,可能存在一定的抗藥性,因此應用抗菌藥物治療時最好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在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也應采取支持療法,如增加維生素E、A和C等。
(二)雞白痢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杆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主要侵害3周齡以下的雛雞發生急性敗血病。成年雞大多局限在生殖係統發生的慢性或隱性感染,在有在特殊條件下才發生急性感染
本病分布廣泛,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
病原雞白痢沙門氏杆菌,革蘭氏陰性,呈卵圓形,寬約0.3~0.5um,長約1.0~2.1um。無鞭毛,不能運動,不形成芽胞和莢膜,單個或成對排列,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豐盛。
該菌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在汙染的土壤中可存活14個月以上,-10℃經4個月不死,在雞舍內和病屍體中可存活3個月之久,在幹燥的糞便及分泌物中可存活4年之久。加熱70℃經20分鍾或100℃經1分鍾內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藥可於15~20分鍾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本病在雛雞中流行最為廣泛,通常在出殼後第3天開始發病,7~14天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天後逐漸減少,康複雞常終生帶菌。傳染源主要是病雛和帶菌種雞。帶菌母雞所產蛋常存有多量細菌,這些種蛋入孵後,有的形成死胚,有的孵出病雛雞。病雛的糞便、卵殼、絨毛等含有大量病菌,汙染孵化器、育雛器、飲水、飼料、墊料等,常可使同群飼養的健康雛雞經消化道、呼吸道或眼結膜感染發病。環境的汙穢、潮濕、通風不良,雞群密度過大、育雛溫度偏低、采食與飲水不足、飲料營養不全麵或長途運輸等,都會成為促使發病和病死率高的誘因。
症狀潛伏期一般為4~5天。少數在胚胎時期感染的雛雞,於出殼後3天內未見明顯症狀即死亡。一般多在4~7日齡發病數漸多,7~14日齡為發病死亡的高峰,15~20日齡發病數漸趨下降,15~20日齡發病明顯減少。
病雛表現為精神萎靡,羽毛鬆亂,兩翼下垂,低頭縮頸,閉目嗜眠,不願走動,後軀下墜,因怕冷常聚堆或靠近熱源。病初食欲減少而後不食,多數有軟嗉現象,並排出白色糊狀糞便,肛門周圍絨毛常被糞便汙染,幹固後可結成硬塊,有時堵塞肛門影響排糞,時而可聞病雛排糞時發出的尖銳叫聲。最後因呼吸困難及心力衰竭死亡。病程短的1天,一般為4~7天,20日齡以上的病程較長。耐過者生長受阻,發育不良,可成為終生帶菌者。
成年雞多為慢性或隱性經過,無明顯症狀,或僅表現輕微的精神和食欲不振,消瘦,產蛋率與受精率降低,有時可見腹下垂,貧血,間或有下痢,有的病雞見有假產蛋現象。病程可延至數月。
病理變化早期突然死亡的雛雞病變輕微。病程稍長的可見肝髒腫大,呈土黃色,表麵有條紋狀出血。肺及心肌表麵有灰白色壞死灶或結節,有時也見於肝、脾、肌胃、小腸及盲腸表麵。有此病例有心外膜炎,盲腸中有幹酪樣物堵塞腸腔,有時還混有血液。泄殖腔蓄有白色尿酸鹽。此外,還見膽囊腫大,充滿膽汁,有時膽汁外滲,染綠周圍肝組織。脾腫大充血。卵黃吸收不全,呈油脂樣或幹酪樣。成年雞最常見的病變為卵巢變形、變色、變質,有的呈囊腫狀,內容物為油脂狀或幹酪樣,有的變成灰綠色,卵黃膜增厚。由於卵巢和輸卵管功能失調,可出現向腹腔排卵而引起的廣泛性腹膜炎及腹腔髒器粘連。有的可見心包膜增厚,心包積液。公雞一側或兩側睾丸萎縮,輸精管脹粗,其內充滿粘稠滲出物。
診斷雛雞白痢根據流行特點、症狀與病理變化一般不難作出診斷。但與禽傷寒、禽副傷寒較難區別,有時存在混合感染的情況,需對病原進行分離鑒定後,才能作出確診。
對慢性或隱性經過的種雞,可用雞白痢抗原進行試管凝集或平板凝集試驗,以檢出抗體陽性的雞。平板凝集試驗包括有血清平板凝集試驗和全血平板凝集試驗兩種,在生產應用中以後者最為普遍。
防治
預防措施:
1.控製雞白痢的根本措施是培育無白痢雞群。在種雞育雛階段,凡表現白痢症狀的雛雞應立即淘汰,餘下雞從120日齡開始,每月進行一次雞白痢檢疫(采用平板凝集試驗),連續3次,把反應陽性雞全部淘汰,以後每3個月檢查1次,直至連續3次檢疫均為陰性後,可定為假定健康雞群,再每6個月檢疫1次,如連續2次為陽性時,改為1年檢疫1次。以淨化雞群,建立無白痢雞群。
2.要從無白痢雞場購入種蛋或雛雞苗。種蛋和孵化設備要嚴格消毒,一般多采用甲醛熏蒸法。每次孵化結束後,孵化設備要徹底清洗和消毒。加強雛雞的飼養管理及衛生防疫工作。用具要經常清洗消毒,育雛室的溫度要按要求控製,並注意通風,飼料營養要全麵。有條件的雞場最好采用網上平養,以減少雛雞接觸糞便的機會。嚴禁飛禽或其它動物進入雞舍而傳入病原。若發現病雛,要盡快隔離消毒。
3.對2周齡以下的雛雞也可采用藥物預防。雛雞出生後3天,可在飼料或飲水中輪換添加敏感藥物進行預防,劑量按治療量減半。
治療措施:
磺胺類、喹諾酮類和某些抗生素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磺胺類藥物如磺胺二甲基嘧啶與磺胺增效劑(TMP)按5:1並用,每千克飼料加入200mg該合劑,混飼,連用2周。由於磺胺類藥物可抑製雛雞生長,並幹擾飼料、飲水的攝入量,因此僅有短期的經濟價值。慶大黴素按每升水加2~4萬單位,連飲3~4天。或用複方硫酸慶大黴素可溶性粉(主要成分為硫酸慶大黴素及甲氧苄啶)飲水或拌料,連用5~7天。此外,亦可用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氟呱酸、諾氟少星、環丙少星、土黴素、痢菌淨等藥。沙門氏菌對抗生素等藥物的耐藥菌株已屢有發現,因此各類藥物應交叉使用,用藥前最好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
(三)禽傷寒
禽傷寒是家禽的敗血性疾病。以肝脾等實質器官的病變和下痢為特征。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
病原禽傷寒沙門氏杆菌。長1~2um,寬0.3~0.8um,無形成芽胞及莢膜,不運動,常散在,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其培養特性及抵抗力均與雞白痢沙門氏杆菌相似,但生化反應有差別。
流行特點禽傷寒主要發生於雞和火雞,珠雞、孔雀、雉雞和鵪鶉也有發病的報道。各品種和不同日齡的雞都可發生,但以成年和育成期的母雞最為多見。一般呈散發性。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病雞和帶有病原的雞,其糞便、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汙染土壤、飼料、飲水、用具及人員衣物等,不僅可使同群雞感染,而且可廣泛擴散病原。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能通過眼結膜等途徑侵入健康雞體內。
病原還可以經卵垂直傳播給子代。種雞群如有帶菌雞,全群雞所產種蛋的帶菌率低者為5%,高的可達50%。
症狀潛伏期一般為4~5天。發病初期可能出現最急性病雞,無明顯症狀即迅速死亡。接著出現急性型病雞,體溫升高1~3℃,精神萎頓,離群獨處,縮頸低頭,羽毛蓬鬆,食欲廢絕,排出黃綠色稀糞。渴欲增強,頻頻飲水,冠和肉髯貧血、蒼白並萎縮。個別母雞可能因卵泡破裂而引起廣泛性卵黃腹膜炎,表現為後腹部脹大下垂,呈企鵝姿勢站立。慢性過程的病雞,表現為消瘦、貧血,最後於昏迷狀態中死亡。有些病雞可痊愈,但均成為帶菌者。
3周齡以下的雛雞發病時,表現全身萎靡不振,排出白色稀糞,有的呼吸困難,與雞白痢很相似。
自然發病的病死率,雛雞與成年雞都有差異,一般為5~30%或更高些。
病理變化成年雞最急性型病例常無明顯的病理變化。病程稍長的可見肝、脾和腎充血腫大。在亞急性及慢性病例,特征性病變為肝髒腫大、充血,呈青銅色,表麵常有灰白色壞死灶。膽囊腫大,充滿綠色油狀膽汁。心肌表麵常有粟粒大小灰白色壞死灶。病程較長的發生心包炎,心包膜增厚,並與心髒粘連。小腸呈卡他性炎症,內容物含多量膽汁。母雞卵巢中一部分正在發育的卵泡充血、出血、變色、變質,如破裂則引起卵黃腹膜炎。公雞睾丸及附睾腫脹、實質中見有大小不等的壞死灶。
小雞發病時,可見肺、心和肌胃有時出現灰白色壞死灶,與雞白痢相似。
診斷禽傷寒的診斷有賴於從病雞的內髒器官中作沙門氏杆菌的分離培養及生化鑒定。根據本病在雞群中的流行病史、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特別是肝髒腫大呈青銅色,可以作出初步診斷。在中雞和成年雞用血清學試驗,有助於本病的診斷。禽傷寒沙門氏杆菌和雞白痢沙門氏杆菌具有相同的菌體抗原,因此作凝集反應時,也可用雞白痢標準抗原。方法與雞白痢相同。
防治到目前為止尚無可靠的禽傷寒疫苗應用。預防主要是防止病原傳入雞群,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雞體抵抗力。當雞群受到本病威脅時,可在飼料或飲水中輪換添加敏感藥物進行預防,劑量按治療用量減半。
磺胺類、喹諾酮類和某些抗生素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磺胺類藥物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常與磺胺增效劑(TMP)並用,TMP與磺胺類的比例為1:5,該合劑常混合於飼料,濃度為每千克飼料200mg。慶大黴素為每千克飼料2g或每升水加1g連喂3~4。鏈黴素按每升水加入1~2g。磺胺類藥可抑製雞生長,並幹擾飼料、飲水的攝入和蛋的生產,因此僅有短期經濟價值。土黴素等多種抗生素對本病也有一定療效,按每千克飼料200~500mg拌料。亦可用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氟呱酸、慶大—小諾黴素、痢菌淨等藥。沙門氏菌對抗生素等藥物的耐藥菌株已屢有發現,因此各類藥物應交叉使用。
(四)禽副傷寒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各種家禽均可感染,但主要發生在幼雞,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經過,主要症狀為腹瀉。其他動物也能感染發病。
本病存在於世界各地。
病原本病是由沙門氏杆菌屬中除雞白痢和雞傷寒沙門氏杆菌之外的其他多種沙門氏杆菌所引起的。約有60多種150多個血清型的沙門氏杆菌能使家禽發病。最常見的有鼠傷寒沙門氏杆菌、腸炎沙門氏杆菌、鴨沙門氏杆菌和乙型沙門氏杆菌等10餘種。沙門氏杆菌是一類血清型不同的無芽胞、無莢膜,在正常情況下具有周身革毛、能運動的革蘭氏陰性小杆菌。這類細菌均可在普通培養基中生長。
禽副傷寒病菌的抵抗力不強,在60℃、30分鍾即死亡。對常用消毒藥非常敏感。在糞便和卵殼上能保持活力約1年,在土壤中至少生存280天,在水中能生存119天。
流行特點本病主要發生於雛雞,常在孵化出殼後兩周內感染發病,6~10日齡達最高峰,死亡多在10~21日齡。1月齡以上的雞很少發病,成年雞常不表現臨床症狀,但可成為帶菌者。在自然情況下,雛雞死亡率較低,一般為10%~20%左右,嚴重時可達80%以上。
傳染源主要是帶菌動物,包括同種和異種動物。其排泄物中常含有大量病原菌,汙染飼料、飲水、運動場及用具等,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創傷感染。侵入卵巢內的沙門氏杆菌,還可經卵傳播。由於成年雞體內的副傷寒病菌主要在腸道中。很少進入卵巢,因此種蛋內部帶菌率不高,主要是蛋殼表麵帶菌較多。此外,帶菌鼠、麻雀、貓、狗、蠅、虱及人類等也可成為本病的傳遞者。飼養管理不善常成為本病的發病誘因。
症狀潛伏期為12~18小時,有時稍長些。經卵傳遞或在孵化器內接觸病原而感染的雛雞,常呈敗血經過,多無任何症狀很快死亡。10日齡以後發病的,表現為虛弱,無食欲,口渴,呼吸加快,離群獨立,兩翼下垂、羽毛鬆亂,縮頭閉目呈睡眠狀。病雞下痢,糞便如水樣,肛門周圍的羽毛沾有大量的汙糞。眼流淚,有的呈現膿性結膜炎而引起眼瞼粘連,頭部腫脹。病程約1~4天。
成年雞在自然條件下,一般為慢性帶菌者,無明顯症狀,有時表現輕度腹瀉,精神沉鬱,消瘦,產蛋減少,偶見肺炎症狀。帶菌時間可長達9~16個月。
病理變化在最急性死亡的病雛中常見不到明顯病變。病程稍長者消瘦、脫水、卵黃凝固。肝、脾充血並伴有條紋狀出血或針尖狀壞死。膽囊擴張,充滿膽汁。腎充血、腫脹。心包發炎,內有漿液性纖維性滲出物,但不見像雞白痢那樣的心肺上常有的壞死點和結節病變。小腸有出血性炎症變化,特別是十二指腸較為嚴重,腸壁增厚,有的盲腸中有幹酪樣物堵塞。
成年雞的急性感染呈肝、脾及腎髒的充血腫脹,出血或壞死性腸炎。產蛋母雞主要以輸卵管的壞死性與增生病變及卵巢的壞死性病變為特征,有時病變可發展成全麵性腹膜炎。關節炎也常有發生。
診斷依據流行特點、症狀及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進行病原學分離、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