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病毒性關節炎(VA)
病毒性關節炎是由禽呼腸病毒引起的雞的一種傳染病,主要發生於肉用仔雞,以關節炎和腱滑膜炎為特征,偶可引起健斷裂。本病對養禽業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在急性發病雞群,由於病雞死亡、淘汰、生長停滯、飼料轉換率下降等均可造成嚴重損失。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
病原
禽呼腸病毒,無囊膜,呈下二十麵體對稱,有雙層衣殼結構,病毒直徑為75nm。核酸型為雙股RNA,由大小不同的10個節段組成。
本病毒在雞胚和雞腎細胞培養中生長。接種於雞胚絨毛尿囊膜多在7~8天後死亡,胚體較小,肝、脾常有小點壞死,絨毛尿囊膜上有的有白色病變。
禽呼腸病毒已鑒定有多種血清型,但由於采用的試驗方法不同,對毒株的分型結果也不盡相同,分別有4個、5個或11個血清型的報道。各毒株之間具有共同的沉澱抗原,但病毒的中和抗原具有明顯的異源性,一些毒株之間也有一定的交叉中和作用。
病毒對環境因素的抵抗力較強。卵黃中的病毒能耐56℃24小時或60℃10小時,抗PH3、過氧化氫、2%來蘇爾、3%福爾馬林,對乙醚、氯仿和酸具有抵抗力。
流行特點
雞和火雞是病毒性關節炎病毒唯一已知的自然宿主和實驗宿主。對其他禽類和動物的感染試驗均未獲成功。
傳染源主要是病雞和帶有病毒的雞。本病在雞群中既能經水平傳播,又能經垂直傳播。病毒可長期存在於帶毒雞的盲腸扁桃體和和跗關節內,特別是幼齡就以受到感染的雞常是同舍感染的主要來源。病毒主要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汙染飼料、飲水、墊料和周圍環境,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易感雛雞。曾證明在生殖器官中有病毒存在,從孵育的雞胚和出殼的雛雞體內也可分離到病毒,因此本病也可經種蛋垂直傳播,但這種傳遞率一般較低,僅在1.7%左右。
自然感染後病毒首先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複製,24~48小時後出現病毒血症,隨後即向體內各組織器官擴散,但以關節健鞘及消化道的含病毒量較高。病毒在雞體內存留時間可達115~289天不等。
本病多發生於肉用型或肉蛋兼用型等體型較大的雞。各日齡的雞均可能發生本病,但臨床上見於4~16周齡的雞,尤其是4~6周齡雞多見。
症狀
人工感染的潛伏期在1~11天之間,接觸感染的潛伏期約為2周。
病雞食欲和活力減退,不願走動,驅趕時可勉強移動,但步態木穩,繼而出現跋行和單腳跳躍。病雞因行走困難不能足夠的飲水和飼料而日漸消瘦、貧血、發育遲滯,少數病雞逐漸衰竭而死。檢查病雞時可發現單側或雙側蹠部、附關節腫脹,慢性病例蹠骨彎曲,趾向後屈曲。跛行和脛骨腱鞘以及排腸肌腱腫脹為常見的早期症狀。病雞脛骨變粗,如腓腸肌腱斷裂,患肢則不能伸展和負重。如兩肢的腓腸肌腱均斷裂則不能運動。當腓腸肌腱斷時,從外觀上可見到暗紅色的腫脹。
大多數雞受感染後,不出現任何症狀呈隱性經過,偶有少數雞隻發生跟腱斷裂,患部腫脹、硬化等變化。一般隻有血清學和組織學的變化。在感染的雞群中,有症狀的病例一般占雞群總數的1%~20%不等。
成年種雞群或蛋雞群受感染後,產蛋雞群的產蛋量可下降10%~20%。
病變
在附關節、趾關節、趾屈肌健及趾伸肌健常可見到明顯的病變。在病初期,肉眼病變可見關節囊及鍵鞘水腫、充血,有時出血。關節腔內含有少量淡紅色半透明的滲出物,病重時為帶血的暗紅色滲出物,發病後期則為幹酪樣物,如有細菌並發感染則有多量膿性滲出物。慢性病例的關節腔內滲出物較少,關節硬固,不能將附關節伸直到正常狀態,關節軟骨糜爛,滑膜出血,肌腱斷裂、出血、壞死,腱和腿鞘粘連等。有時還可見到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有細小的壞死灶。心肌纖維之間有異嗜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這是本病較為恒定的組織學變化。
診斷
根據症狀和病變可作出病毒性關節炎的初步診斷。蹠部腱鞘的腫脹和心肌纖維之間的異嗜性白細胞浸潤有助於將本病與細菌性或支原體性滑膜炎相區別。由於支原滑膜炎的病變與本病相似,所以除非病雞血清對滑膜支原體呈陰性反應,僅憑病變作出正確診斷。如果對滑膜支原體的凝集試驗呈陽性反應,就有必要通過熒光抗體技術或病毒分離來證明病原存在。
防製
病毒性關節炎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若發現疫情,應盡快淘汰病雞,以免擴大感染麵,同時做好獸醫衛生工作。在換群的間歇期,對雞舍進行徹底清掃和嚴格消毒,以免下一次進雛後再次感染本病。
預防本病主要依靠免疫接種。目前國外已有多種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可供選擇使用,接種時間的安排也不盡相同。禽呼腸病毒存在著多個血清型的差別,因此必須注意疫苗的選擇。在未確定當地病毒株血清型之前,一般可選用抗原性較為寬廣的二價疫苗。
對種雞群免疫,一般在1~7日齡和4周齡時各接種一次弱毒疫苗,開產前再接種一次滅活疫苗。對於肉雞群,多在1日齡時接種一次弱毒疫苗。
(十一)產蛋下降綜合征(EDS76)
本病是一種由禽腺病毒引起雞以產蛋下降為特征的傳染病。病歡雞無明顯症狀,而以產蛋量驟然下降、殼蛋異常(軟殼蛋、薄殼蛋)、畸形蛋、蛋質低劣和蛋殼顏色變淡為為特征。
自從1976年荷蘭首次報告本病以來,本病以遍及世界各地。
病原
雞減蛋下降綜合征病毒(EDSV-76)屬於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屬成員,近似球形,20麵體對稱,為無囊膜的雙股DNA病毒,病毒直徑為70~80nm,每一基底殼粒上有一纖突。
病毒廣泛分布於病雞各內髒器官,以輸卵管、消化道、呼吸道、肝髒和脾髒中含病毒量最高。
在4℃、室溫及37℃條件下,病毒均能凝集雞、鴨、鵝及火雞的紅細胞,但不凝集鼠、兔、馬、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紅細胞。
病毒能在鴨腎細胞、鴨胚成纖維細胞、鴨胚肝細胞、雞肝細胞、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物中增殖,並出現圓形細胞病變,在細胞核內可形成包涵體,但在火雞細胞和哺乳動物細胞中不增殖。病毒接種於10~12日齡鴨胚尿囊腔中增殖良好,並可致死鴨胚,其尿囊液中的血凝價可達218~220。將病毒接種在5~7日齡雞胚卵黃囊中亦可增殖,並使胚體萎縮,出殼率下降,尿囊液的血凝價不高。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
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對乙醚、氯仿不敏感,pH3~7穩定,對熱有一定的抵抗力,能耐受50℃60分鍾,在25℃的幹燥條件下可7天,在室溫中可保持其原毒價達6個月之久。0.3%福爾馬林48小時內可完全滅活病毒。
流行特點
本病易感染動物主要是雞。所有品係的產蛋雞都能感染發病。除雞外,自然宿主為鴨、鵝、野鴨、天鵝和多種野禽,但鴨、鵝和野禽均無臨床表現。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齡的雞,尤其是產褐殼蛋的母雞最易感,35周齡以上的雞很少發病。幼齡雞感染後不發病,血清中也檢測不到抗體,隻有在開產後才表現出症狀,並可轉為血清抗體陽性。
傳染源主要是病雞和帶有病毒的禽類。
本病主要傳播方試是經受精卵垂直傳播。在帶有病毒的種蛋孵出的雛雞肝髒中可分離出本病的病毒。病毒還可經病雞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汙染飼料、飲水、用具等,經口、鼻及眼黏膜傳播給易感雞。此外病毒也可通過交配傳染給母雞。
症狀
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7~9天,有時延至17天。被感染雞群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往往在26~32周齡產蛋雞突然出現群體性產蛋下降,產蛋率可比正常下降20%~30%,甚至50%。起初出現蛋殼色澤變淺,緊接著產出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小蛋、畸形蛋,蛋殼表麵粗糙或蛋端呈細顆粒狀如沙紙樣,蛋黃色淡,蛋清稀薄如水,有時蛋清中混有血液或異物等異常蛋可占產蛋量的15%以上。蛋的破損率可達40%左右。病程一般可持續4~10周,以後可逐漸恢複到正常。病雞所產種蛋的孵化率可能下降,弱雛數可能增加。
發病雞群中,死亡率無明顯變化,但可能有部分雞出現精神不振、雞冠發白、羽毛蓬亂、食欲減退和下痢等症狀。
病變
本病常無明顯的的特征性眼觀病變。剖檢產軟殼蛋的病雞,可見輸卵管輕度萎縮,黏膜有炎症,有時輸卵管內有卵黃樣凝塊和少量黏液。卵巢萎縮或充血,卵泡充血、變型或發育不全。有的腸道有輕度卡他性炎症。肝、脾、腎可能輕度腫大。
組織檢查,子宮輸卵管腺體水腫,單核細胞浸潤,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子宮黏膜及輸卵管固有層見有漿細胞,淋巴細胞和異嗜細胞浸潤。輸卵管上皮細胞中可見有核內包涵體。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和症狀可作出診斷,但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防製
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隻能從加強飼養管理、免疫、淘汰病雞等多方麵進行處理。但在流行期間可適當使用抗生素,以預防繼發感染。
無本病的雞場,一定要防止從疫場將病毒帶入,嚴禁到疫區引入種蛋、雛雞及種雞等。對已發病的雞場,要嚴格執行獸醫衛生措施。嚴格將病雞群與健康雞群隔離。由於本病既可垂直傳播又可水平傳播,因此,產蛋下降期的種蛋不可留作種用。同時做好雞舍及周圍環境清潔和消毒工作,糞便無害化處理,防止飼養管理用具和人員串走。
預防本病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種疫苗。目前國內外均采用EDS-76油乳劑滅活苗接種免疫,接種對象多為110~130日齡的母雞。接種後2周內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維持12~16周,以後抗體水平逐漸下降,40~50周後抗體消失。
二、細菌性傳染病的防治
(一)禽霍亂
禽霍亂又稱禽出敗,是由多殺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的特征:急性為敗血症和劇烈下痢;慢性發生肉髯水腫和關節炎。本病廣泛散布於世界各地,我國各地都有發生。
病原本病病原體為多殺性巴氏杆菌,革蘭氏染色陰性,不運動、不形成芽胞,多為單個散在,也有的成雙排列,大小為0.2~0.4×0.6~2.5um。在組織或血液塗片中,用瑞氏或美蘭染色後呈兩極著色的、近似卵圓形的、有莢膜的小杆菌。
多殺性巴氏杆菌的抗原結構比較複雜,包括莢膜多糖抗原(K抗原)和菌體脂多糖抗原(O抗原),成為血清型分類的依據。根據細菌的K抗原可將多殺性巴氏杆菌分為A、B、D、E共4個群,目前我國僅存在A、B、D3個型。禽巴氏杆菌多屬A型,少數見於D型。根據O抗原的不同,分為1~16個型。K抗原與O抗原結合可構成16個血清型,如5﹕A、2﹕D等。各型之間多無交叉保護性或保護力不強,因此在製備疫苗時所選用的菌株血清型與疫區流行的菌株血清型一致時方能有效。
多殺性巴氏杆菌對一般消毒藥物的抵抗力不強、如1%石炭酸、5%生石灰水、3%來蘇爾、1%漂白粉、50%乙醇、0.1%過氧乙酸和0.02%升汞溶液等均可在短時間內將其殺死。本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56℃15min、60℃經10分鍾即死亡。在直射的陽光下或在自然幹燥的條件下易被破壞。但在寒冷季節和土壤中,生活力較強。在病死雞體內可生存2~4個月,埋在土壤中可生存5個月。
本菌對大多數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及其他抗菌藥物敏感,可用於防治本病。與大多數革蘭氏陰性菌不同的是本菌對青黴素仍敏感。
流行特點各種家禽和野禽對本病都易感性,家禽中以雞、火雞、鴨、鵝、鴿子和鵪鶉最容易感染。飼養的珍禽如錦雞、珍珠雞、石雞,野生水禽和麻雀、烏鴉等接近病禽後也能感染發病。雛雞對巴氏杆菌有一定的抵抗力,發病較少,3~4月齡的雞和成年雞較容易感染,尤其是產蛋母雞發病最嚴重。
多殺性巴氏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健康雞的呼吸道內常有該菌存在(健康帶菌)。當飼養管理不當、天氣突變、受寒、雞群擁擠、潮濕、空氣汙濁及營養不良等因素的影響,致使雞隻抵抗力減弱時,病原就會經淋巴循環進入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內源性感染而發病。
病雞可通過排泄物、分泌物不斷排出大量毒力的病菌,汙染飼料、飲水、用具、籠舍等,經消化道和呼吸道而傳染健康易感雞(外源性感染),也可通過吸血昆蟲和損傷的皮膚、黏膜等發生傳染。蒼蠅、鼠、貓也成為本病的傳播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和流行,但在高溫、潮濕、多雨的夏秋兩季,以及氣候多變的春季容易發生。
臨床症狀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2~9天或更長,人工感染通常在24~48小時發病。根據病程長短,臨床上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類型。
1.最急性型常見於流行初期,特別是肥胖和高產蛋雞最容易發生。病雞突然發病死亡,或無明顯病狀,或僅見倒地掙紮、拍翅、抽搐,迅速死亡。病程短者僅數分鍾,長者為數小時。
2.急性型此型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鬱,縮頸閉眼,翅膀下垂,羽毛鬆亂,離群獨處,食欲下降或廢絕,渴欲增加。體溫升高至43℃~44℃。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黏液。常有劇烈腹瀉,糞便初呈灰白色,後轉為綠色並帶有黏液。呼吸急促,張口伸頸,有濕性囉音。雞冠和肉髯發紺,有的肉髯腫脹、疼痛(主要是公雞)。耐過雞轉為慢性型或康複。發病雞群產蛋量減少甚至停止。急性型病例的病死率較高。病程約半天,長的1~3天。
3.慢性型此型多發生在本病流行的後期,多由急性型病例轉變而來,或由毒力較弱的菌株引起。病雞精神萎頓,食欲減退,逐漸消瘦,貧血,冠髯蒼白。有的肉髯發生水腫,變硬,出現幹酪樣變化,甚至壞死脫落。關節腫脹,關節腔內見有幹酪樣物,跛行。少數病例可見耳部或頭部腫脹,鼻竇腫大,鼻腔有多量分泌物,並有特殊臭味。有的病雞經常腹瀉,病程可延長到幾周至數月不等,雞群產蛋量下降。
病理變化
1.最急性型常看不到明顯的病理變化,僅見心冠脂肪及心外膜有針尖大出血點,肝髒可能有灰白色壞死灶。
2.急性型皮下組織和腹部脂肪、腸係膜、漿膜、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心冠脂肪、心外膜上有很多出血小點,心包內積有淡黃色液體,並混有纖維素。指壓鼻孔有黏液流出,胸腔、腹腔、氣囊和腸漿膜上常見纖維素性或幹酪樣灰白色的滲出物。
肝髒的病變最有特征性,呈棕色或黃棕色,腫大,質脆易碎,表麵有許多灰白色針頭大的壞死灶,禽齡越大,病程越長,肝髒上的壞死灶也越多。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黏膜紅腫,呈暗紅色,有彌漫性出血,腸內容物含有血液,有時腸黏膜上覆有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脾髒無明顯變化或稍腫大。有的病例在肺髒有出血點或實變區。產蛋母禽成熟卵泡常呈鬆弛狀,表麵血管不明顯,而未成熟卵泡則充血,有時腹腔中落入卵黃。
3.慢性型因感染器官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病變,當呼吸道感染時可見鼻腔、氣管、支氣管呈卡他性炎症,分泌物增多,肺髒質地變硬,火雞常有肺炎變化;當肉髯感染時可見肉髯水腫,而後發生壞死;當關節感染時,根據病程長短,主要見於腿部和翅膀等部位的關節腫大、變形,有炎性滲出物和幹酪樣壞死。產蛋雞還可見到卵巢出血,卵黃破裂,腹腔內髒器官表麵上附著卵黃樣物質。
診斷根據病雞突然死亡,心冠脂肪有出血小點,肝髒腫大、質脆,表麵有灰白色壞死小點等,一般可初步診斷為禽霍亂。對可疑病例,需取心血或肝組織塗片或觸片,用美藍或瑞氏染色法染色,經顯微鏡檢查,若見有兩極著色的卵圓形巴氏杆菌即可確診。必要時可進行細菌學分離培養及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