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雞常見病防治 (二)(1 / 3)

(五)雞傳染性喉氣管炎(IL)

雞傳染性喉氣管炎是由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征以呼吸困難,咳嗽和咳出含有血液的滲出物,喉部和氣管黏膜腫脹、出血並形成糜爛。在患病早期,患部細胞的胞核內有包涵體。

本病在歐洲各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有發生。我國各地也有本病的發生。

病原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ILV)屬皰疹病毒科、甲皰疹病毒亞科的禽皰疹病毒1。病毒呈球形,衣殼為20麵體對稱,有162個殼粒,中心部分由雙股DNA組成。衣殼外有一層含類脂質的囊膜,對有機溶劑敏感。大小約為195~250nm。

病毒大量存在於病雞的氣管組織及其滲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較少見。

本病毒容易在雞胚中繁殖,使雞胚感染後2~12天死亡,胚體發育不良,絨毛尿囊膜增生和壞死,形成灰黃色不透明的斑塊病灶。病毒易在雞胚細胞培養物上生長繁殖,最早(接種後4~6小時)的細胞變化為核染色質變位和核仁變圓。隨後胞漿融合,成為多核的巨細胞(合胞體),並且早在接種後12小時便能檢出核內包涵體。

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無血疑特性。

本病毒的抵抗力不強。55℃隻能存活10~15分鍾,37℃存活22~24小時,但在13~23℃中能存活10天。對一般消毒劑都敏感,如5%石炭酸、3%來蘇兒或1%苛性鈉溶液,1分鍾即可殺死。低溫凍幹後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

流行特點在自然條件下,本病主要發生於雞,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雞都有易感性,但以成年雞的症狀最為特征。雉雞、孔雀、幼火雞和鵪鶉亦可感染,其他禽類以及家兔、豚鼠、大鼠等均有抵抗力。

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於氣管組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通過咳出的黏液和血液汙染飼料、飲水和周圍環境,並經上呼吸道及眼結膜,亦可經消化道感染易感雞。約有2%的康複雞可帶毒,帶毒時間可長達兩年。種蛋也能傳播病毒,是否屬垂直感染尚不明確,不過被感染之雞胚均在出殼前死亡。易感雞群與接種活疫苗的雞長時間接觸,也可感染發病,說明有些接種疫苗的雞可在較長時間內排毒。

雞舍擁擠、通風不良,飼養管理不善,維生素A缺乏,寄生蟲感染等,都可誘發或促進本病的傳潘。

本病在易感雞群內傳播很快,感染率90%~100%,病死率為5%~70%,平均在10%~20%之間。在產蛋高峰期的雞病死率較高。

症狀本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6~12天,人工氣管內感染為2~4天。

急性患者主要特征是流淚、鼻孔有分泌物和呼吸時發生濕性囉音,繼而咳嗽和喘氣。嚴重病例表現明顯的呼吸困難,病雞顏麵發紺、氣喘或伸頸張口呼吸,常咳出帶血的粘性分泌物,有時還咳出圓管狀的幹酪樣分泌物。檢查口腔時,可見喉部黏膜上有淡黃色凝固物附著,不易擦去。病雞迅速消瘦,雞冠發紫,有時排綠色稀糞,衰竭死亡。病程5~7天或更長。有的逐漸恢複成為帶毒者。

有些比較緩和的呈地方流行性,其症狀隻限於生長遲緩,產蛋減少,流淚、結膜炎。較劇者,眶下竇腫脹,持續性鼻液分泌增多和出血性眼結膜炎。發病率多在5%以內,病程長短不一,短的1周,最長可達4周,多數病例在10~14天內恢複。病雞多因窒息死亡。

病理變化

發生本病的雞主要病變見於氣管和喉部組織。病初,該處組織呈黏液樣炎症,至後期發生黏膜變性、壞死和出血。因窒息死亡的雞,在喉部常覆蓋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幹酪樣假膜。經劇烈咳嗽和痙攣性呼吸時,常咳出脫落的上皮組織和血凝塊。炎症也可擴散到支氣管、肺和氣囊,一般近喉端氣管炎症較重,近肺端氣管病變較輕。有時炎症也能上行至眶下竇。在比較緩和的病例中,僅僅看到結膜和竇內上皮的水腫及充血。產蛋雞卵巢異常,常出現血卵泡。

發病雞的組織學變化可見黏膜下水腫、細胞浸潤。病初即可在呼吸道的纖毛上皮細胞、杯狀細胞或基底膜細胞中見有核內包涵體。

診斷

雞傳染性喉氣管炎是一種急性、傳播迅速的呼吸道疾病。在急性病例常可見有特征性的症狀,如張口呼吸、喘氣、囉音、陣咳、咳出帶血黏液,部分發生死亡。出血性氣管炎是典型病變。在結合雞群發病史,則可作出初步診斷。在症狀不典型時,難與其他疾病相鑒別,有必要作實驗室檢查。

防治

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隻有采取對症療法,用以緩解呼吸困難的症狀,以及適當使用抗生素,控製繼發感染。

堅持嚴格的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是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法。由於帶毒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之一,故有易感性的雞切不可與病愈雞或來曆不明的雞接觸。新購進雞群可放入少量易感雞混合飼養,觀察2周,易感雞不發病,證明不帶毒,此時方可與原雞群合並。

人工接種和自然康複的雞一樣能產生堅強的免疫力,但由於它們能帶毒和排毒,所以隻用於有本病流行的地區,而且要將未接種疫苗與接種疫苗的雞群嚴格隔離,不然未接種疫苗的雞會被感染發病。

目前有兩種疫苗可以應用,一種是弱毒苗,係在細胞培養上繼代致弱的,或在雞胚中繼代致弱的,或在自然感染的雞隻中分離到的弱毒株。此類疫苗多用於14日齡以上的雞,可經點眼、滴鼻、飲水免疫,一般較安全。用苗後7天產生免疫力。一般30日齡時進行首免,間隔5周後再免疫一次。若60~70日齡時進行首免,經2~3月後應再次免疫。此時可獲得堅強免疫力,疫免疫期可達6個月以上。

另一種是強毒苗,接種方法是術者用手張開雞的泄殖腔上壁的黏膜,用細牙刷蘸取少量疫苗塗於暴露的黏膜上(切不可沾汙呼吸道組織),4~5天後,泄殖腔黏膜出現潮紅、水腫或出血性炎症,則表示接有效,經1周後即可產生堅強的免疫力。

(六)傳染性法氏囊病(IBD)

傳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腹瀉、顫抖、衰弱。特征性病變是法氏囊和腎髒病變和腿、胸部肌肉出血等。

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養雞業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我國也常有發生。幼雞感染本病後,可導致免疫抑製或免疫缺陷,從而造成多種疫苗免疫失敗,使雞對多種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已引起了養雞業的高度重視。

病原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屬雙股雙節RNA病毒科,雙股雙節RNA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由芯和衣殼組成,直徑為50~60nm,無囊膜,含有由2個節段組成的雙股RNA。病毒無紅細胞凝集特性。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兩個血清型,即血清Ⅰ型(雞源型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雞源型毒株),兩者在血清學上的相關性低於10%。采用交叉中和試驗,血清Ⅰ型毒株中又分為6個型,亞型間在血清學上的相關性為10%~70%,這種毒株之間的抗原性差異常常造成免疫失敗,同時給該病的血清學診斷帶來許多麻煩。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能在雞胚內增殖。7~8日齡胚作卵黃囊接種,9~11日齡胚作絨毛尿囊膜或尿囊腔接種。含毒材料接種絨毛尿囊膜或尿囊腔接種,雞胚通常在感染後4~6天天死亡。感染胚體發育阻滯,水腫和出血。肝髒和腎髒中有斑點樣壞死。卵黃、絨毛尿囊膜或其他組織中含有大量病毒。在用新分離毒株接種時,尿囊液中很少含有病毒,需在雞胚中連續多次傳代後,尿囊液中的病毒量增多,但病毒隨傳代次數增多其毒力逐漸下降。

病毒在外界環境中極為穩定,能在雞舍中長期存在(保持感染性可達122天),對紫外線、反複凍融、胰酶、氯仿、乙醚和pH2均有抵抗力。病毒對熱有的抵抗力刀也相當強,在56℃5小時、60℃30分鍾病毒不被滅活。在0.5%石炭酸、0.125%硫柳汞溶液中置30℃經1小時病毒不受影響。

0.5%氯胺作用10分鍾,3%來蘇兒、3%石炭酸和0.1%升汞溶液中作用30分鍾,可殺死病毒。病毒對常規消毒濃度的過氧乙酸、次氯酸鈉、漂白粉和碘製劑等較敏感,短時間內可殺滅病毒。

流行特點

在自然條件下,隻有雞能感染發病,各品種的雞都能被感染。一般認為2~15周齡的雞較易感,以3~6周齡的雞易感性最強。成年雞感染後表現為亞臨床症狀,10日齡內雛雞感染後很少發病。

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至於病愈雞是否帶毒,目前尚未定論。病毒主要由病雞經糞便排出體外,汙染飼料、飲水、用具、墊料、人員等,經呼吸道、消化道、眼結膜等感染健康雞。雞舍一經病毒汙染,環境中的病毒可持續存在122天以上。

本病往往突然發生,傳播迅速,在雞群中發現有病雞時,全群雞幾乎已全部感染。鄰近雞群不久也將發病。雞群通常在感染後第三天開始死亡,於5~7天達到最高峰,以後逐漸減少。死亡率差異較大,有的僅為3%~5%,一般為15%~30%,嚴重時可達60%以上。喂高蛋白飼料的雞組,致死率有明顯的增高趨勢。

在一個雞場中,最初發生的幾次爆發通常都是最急性的,以後孵出的雛雞再發生本病時,其症狀和病變逐漸減輕,死亡率也逐漸下降,有時雞群僅有輕微的臨床表現,往往被忽視。這可能由於雛雞在易感性較低的幼齡期受過感染或者是由於在感染時受到母源抗體保護所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較為嚴重。

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2~3天。被感染雞早期症狀是啄自己的泄殖腔。病雞羽毛蓬鬆,頸肩部羽毛逆立,食欲減少或不食,不願走動,畏寒、常擁擠成堆或靠近熱源,排白色粘稠或水樣稀糞,偶爾糞便中也帶有血液,泄殖腔周圍的羽毛常有糞便汙染。嚴重者軀體輕微震顫,低頭沉鬱,閉目呈昏睡狀態。病後期體溫低於正常,嚴重脫水,迅速消瘦,極度虛弱,最後衰竭死亡。病程5~7天。如有混合感染,則病程延長。

近年來發現有亞臨床型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雞群,是由本病毒的變異株感染所致,其臨床症狀表現輕微,死亡率低,幾乎見不到法氏囊的肉眼病變,但可產生嚴重的免疫抑製,常造成抗病能力下降和疫苗免疫失敗,危害性更大。

病理變化

病死雞明顯脫水,胸部和腿部肌肉常有出血斑點。

法氏囊具有特征性病變,感染後的第3天法氏囊腫脹,漿膜水腫,表麵有黃色膠腖樣滲出物包裹,有時因法氏囊內廣泛性出血而成紫黑色。由於水腫和出血,體積增大,重量增加,比正常值重2~3倍。切開後黏膜皺褶水腫,表麵有點狀或彌漫性出血,囊內充有多量黏液,有時黏液中混有血液,嚴重的囊腔內有幹酪性滲出物。感染後第5天,法氏囊開始萎縮,到第8天後,僅為正常值的1/3左右。法氏囊黏膜皺褶混濁不清,表麵有出血小點和壞死灶。

發病中後期,腎髒明顯腫脹、突出腎窩,表麵呈花斑樣。腎小管明顯擴張,管內有多量尿酸鹽沉積。輸尿管內也常因尿酸鹽沉積而高度擴張。有的病例脾髒輕度腫大,表麵有白色壞死灶。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常有出血斑點。肓腸扁桃體出血。

診斷

依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的特點一般不難作出診斷。如發現3~6周齡雞發病率高,傳播迅速,死亡相對集中發生於短短的幾天內。屍體部檢可見法氏囊、腎髒和肌肉的特征性變化等可以作出初步診斷。但要確診,還需做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等。

病毒學診斷:病毒的分離鑒定是診斷本病較可靠的方法。取病死雞法氏囊或腎等組織器官,以常規方法製成懸液,離心沉澱後加入雙抗處理,然後取上清液,經絨毛尿囊膜接種於9~11日齡雞胚,接種後3~5天死亡,可見到胚體和絨毛尿囊膜的病變,或取上述病料口服或滴眼感染30日齡左右的易感雛雞,通常經3~5天出現症狀,撲殺後檢查法氏囊等,可見到特征性肉眼病變。

瓊脂擴散試驗:病雞感染後5~6天大部分可檢出沉澱性抗體,第8天全部陽性,至感染後的第7周沉澱性抗體達到高峰,至少可維持2個月。用己知陽性血清檢測法氏囊勻漿中的病毒抗原時,人工接種後24小時可檢出少量病毒,72小時達高峰,96小時開始下降,至196小時病毒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