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傳染病的防治
(一)雞新城疫(ND)
雞新城疫又稱亞洲雞瘟,在我國民間俗稱“雞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常呈急性敗血性經過。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難、嚴重下痢、精神紊亂、黏膜和漿膜出血。
本病分布於世界各地,是嚴重危害養雞業的主要疾病之一。
病原新城疫病毒(NDV),屬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屬成員,廣泛存在於病雞的各內髒器官、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以腦、脾、肺含病毒量最高,骨髓含病毒時間最長。本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23~130nm,有囊膜。並具有凝集雞、火雞、鴨、鵝以及某些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特性。這種血凝特性可被新城疫血凝抑製抗體所抑製,因此可用血凝(HA)和血凝抑製(HI)試驗來鑒定病毒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等。
雞新城疫病毒對腐敗、日光、濕熱及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在糞便中的病毒,經72小時即失去毒力;在直射陽光下30分鍾或加熱至60℃經30分鍾病毒失活;一般的消毒藥物如1%來蘇兒、1%碘酒、2%氫氧化鈉、5%漂白粉及70%酒精等均能在3分鍾內殺滅病毒。在雞舍內,4℃條件下,病毒可生存1~2年,在30℃時可存活30天。
流行特點雞、火雞、珠雞、鵪鶉、鴿對本病都有易感性,其中以雞最易感。不同年齡雞的易感性也有差異,幼雛和中雛易感性高,病死率也高,兩年以上的雞易感性較低。哺乳動物對本病有強大的抵抗力,但人偶可感染,表現結膜炎或類似流感症狀。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雞以及流行間歇期的帶毒雞。一些鳥類和水禽常可成為帶毒者,因此也不可忽視。被感染的雞在出現症狀前24小時,其口、鼻分泌物和糞便中已能排出病毒,病雞痊愈後5~7天一般即可停止排毒,但呈慢性經過且有咳嗽和輕度神經症狀的雞則常是本病繼續流行的因素。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帶毒種蛋、受傷的皮膚及交配也可引起傳染。野禽、外寄生蟲、人、畜均可機械地傳播病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較多,這取決於不同季節中新雞的數量,雞隻流動情況和適於病毒存活及傳播的外界條件。汙染的環境和帶毒的雞群,是造成本病流行的常見原因。易感雞群一旦被嗜內髒速發型新城疫病毒所傳染,可迅速傳播,常呈地方流行性,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達90%以上。近年來,由於免疫程序不當,或有其它疾病存在抑製NDV抗體的產生常引起免疫雞群發生新城疫呈現出非典型的症狀和病變,發病率和病死率略低。
臨床症狀潛伏期一般為3~5天,最長可達2周以上。根據臨診表現和病程長短,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型多見於流行初期和雛雞。發病突然,常無特征症狀而迅速死亡。
急性型病初體溫升高達43~44℃,食欲減退或消失,渴欲增加。病雞羽毛鬆亂,無光澤,垂頭縮頸,翅下垂,冠及肉髯發紺,眼半閉或全閉。似昏睡狀。母雞產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隨病程發展,出現較典型的症狀;病雞咳嗽、常伸頸,張口呼吸,並發出“咯咯”的喘鳴聲或尖銳的叫聲。有黏液性鼻漏,口角常流出多量黏液,為消除黏液,病雞常作搖頭和吞咽動作。嗉囊膨脹,內積氣體和多量酸臭液體。糞便稀薄,呈黃白或黃綠色,有時混有少量血液,病後期排泄物呈蛋清樣。有的病雞還出現神經症狀,如翅、腿麻痹,頭頸歪斜或後仰,作轉圈運動等。病程2~6天,死亡率可達90%以上。
慢性型常由急性轉來,或因免疫接種不當所致。病情較緩,多表現神經症狀,病雞翅、腿麻痹,出現跛行或站立不穩,頸部麻痹而出現頭頸扭曲,有的病雞貌似正常,但受到驚動時,突然倒地抽搐,就地旋轉,數分鍾後恢複正常。病雞因采食困難而漸漸消瘦。病程為10~20天。此型多見於流行後期的成年雞,病死率較低,部分病雞耐過後常留有神經後遺症。
含有母源抗體或在母源抗體水平處於高峰期接種ND疫苗的雛雞群,當有強毒毒株侵入時仍可發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不超過60%。病雛表現為精神沉鬱,羽毛鬆亂采食量下降,常伸頸呼吸並發出“呼嚕”聲。嗉囊內積有黏液,常作搖頭和吞咽動作。少數病雛也呈現歪頸、角弓反張乃至轉圈等神經症狀。
病理變化本病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黏膜和漿膜出血,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最為嚴重。最急性型病例常無明顯病變,有的僅在胸骨內麵和心冠脂肪等處見有出血小點;急性型的病變較特征,腺胃黏膜水腫,乳頭或乳頭間黏膜上有小點出血,有的形成潰瘍,在腺胃與肌胃或食管與腺胃交界處最為明顯。肌胃角質膜下常有出血點。十二脂腸及大腸黏膜出血和纖維素性壞死。喉頭、心髒冠狀溝和腹部脂肪等也常有出血點。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和壞死。腦膜充血或出血。產蛋母雞的卵泡及輸卵管顯著充血。肝、脾、腎無明顯病變;慢性型病例,腺胃出血不明顯,有的僅見有腸卡他或盲腸根部黏膜輕度潰瘍或附有假膜,有的僅有氣囊炎、肺充血及呼吸道的其他非特征性病變。雛雞病變主要為全身黏膜,特別是呼吸道黏膜的卡他性炎症。喉頭充血,並有多量黏液,有的帶有假膜。氣管內有多量泡沫狀液體,黏膜充血、肺充血、水腫。
診斷典型的ND根據流行情況,臨床症狀和特征性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但免疫雞群或雛雞群發病時,因缺乏典型病變,尚須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
本病的臨床表現與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黴形體病、禽流感、巴氏杆菌病極為相似,難以用肉眼區別,因此應從病原分離鑒定等實驗室方法加以區別,特別注意與巴氏杆菌病和禽流感鑒別。
防製目前對於ND尚無有效方法治療,加之其傳播快,死亡率高,往往給養雞業造成巨大損失,因此控製ND發生的根本措施是采取綜合防疫:
1.杜絕病原侵入雞群。製定嚴格的衛生防疫製度,防止一切帶毒動物(特別是鳥類)和汙染物品進入雞群。出入的人員和車輛應消毒。飼料來源要安全。嚴禁從疫區引進種蛋和雞苗,對新購入的雞須接種ND疫苗,並隔離觀察兩周以上,證明健康後方可混群。
2.合理做好預防接種,增強雞群的特異免疫力。對此,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弄清疫苗的性質、使用對象及方法:目前我國使用的ND弱毒疫苗有四種,即Ⅰ係苗(Mukteswar株)、Ⅱ係苗(HB1株)、Ⅲ係苗(F株)、Ⅳ係苗(Lasota株)。
Ⅰ係苗是一種中等毒力的活苗,幼齡雞使用後會引起較重的反應,甚至引起雛雞發病。主要用於經過兩次弱毒疫苗免疫後或2月齡以上的雞。多采用剌種或肌肉注射的方法接種。接種後3~4天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達一年,在發病地區常用來作緊急預防接種。產蛋母雞接種後可短時出現減產或產軟殼蛋現象。
Ⅱ、Ⅲ、Ⅳ係苗都屬弱毒力的活苗,大小雞均可使用。可采用滴鼻、點眼、飲水及氣霧等方法接種。Ⅲ係或Ⅳ係苗對大群雛雞可作飲水免疫,作氣霧免疫時,雞齡應在2月齡以上,以減少誘發呼吸道疾病。Ⅱ係苗常用於雛雞首次免疫。
⑵母源抗體的影響:母雞經過ND疫苗接種後,可將其抗體通過卵黃傳遞給雛雞,雛雞在3日齡抗體滴度最高,以後逐漸下降,每日大約下降13%。母源抗體滴度太高時,對疫苗接種有幹擾作用,因此一般認為當母源抗體滴度下降至3log2以下進行首次免疫,或在母源抗體剛剛消失之前的7日齡時作首次免疫,在首免後第30天左右時作第二次免疫,可獲得理想效果。這在有ND流行的地區是不安全的,因為母源抗體不足於抵抗強毒病毒的感染,所以有人主張對帶母源抗體的1日齡雛雞,采用油乳滅活苗和弱毒活苗同時免疫,因為油乳滅活苗不受母源抗體影響,且弱毒活苗能促進油乳劑滅活苗的反應。
⑶局部免疫應答:弱毒疫苗經滴鼻、點眼和氣霧免疫時,上呼吸道、腸黏膜和哈德氏腺可出現分泌性抗體IgG和IgM,可獲得有效的局部免疫,此外也有人認為弱毒疫苗還能刺激呼吸道局部產生幹擾素,可抑製ND強毒,這些對預防感染都起著重要作用。但局部免疫的確切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⑷免疫監測:為保證雞群每次免疫都能獲得理想效果,應建立免疫監測手段,定期對雞群抽樣監測,根據HI抗體水平來確定免疫接種時間,以期達到良好的免疫效果。當抗體HI效價≤3Log2時,應立即接種疫苗,HI效價在4~5Log2時僅有部分雞發生免疫應答,當高於5Log2時幾乎不產生免疫應答,因此可以以HI效價在3~4Log2作為免疫接種的界線。通過免疫監測還可以了解疫苗接種的效果,也可以作為製定免疫程序的理論依據。
⑸免疫抑製:當雞體感染了某些病毒性傳染病後,其免疫係統受到嚴重損傷,從而對疫苗抗原刺激後不產生循環抗體,使特異性免疫受到嚴重影響。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馬立克氏病病毒、傳染性貧血病毒等,都會導致ND疫苗免疫失敗。因此在進行ND疫苗免疫接種時,應特別注意做好防止其它病毒的感染和防疫工作。
3、控製措施:雞群一旦發生本病,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防止疫情擴大。其措施有封鎖雞場,緊急消毒,分群隔離,一般分為三群,即出現症狀的為病雞群,與病雞接觸過但末出現症狀的為可疑群,其他為假定健康群。同時應對全場雞群用Ⅰ係或Ⅳ係疫苗進行緊急接種。接種順序為假定健康群→可疑群→病雞群。在病初用ND高免血清進行緊急注射也能較快控製疫情,減少死亡。應做好病雞和死雞的無害處理。最後一個病例處理後2周,經嚴格的終末消毒後,方可解除封鎖,才能飼養新雞。
(二)禽流感(AI)
禽流感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種從呼吸係統到嚴重全身性敗血症等多種症狀的綜合病症。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能引起雞、火雞、鴨、鵝感染和大批死亡。
本病於1878年首次發現於意大利,至1955年才證實其病原屬A型流感病毒成員。目前本病在歐、美、亞、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我國也有本病發生的報道。
病原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屬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屬的成員,根據流感病毒核酸蛋白(NP)和基質蛋白(MP)抗原性的不同,將其分為A、B、C三個血清型,其中B、C兩型僅能對人致病,A型可使豬、馬、禽等多種動物及人致病。禽流感病毒屬於A型流感病毒,列為禽流感病毒類。成熟的A型流感病毒粒子的直徑為80~120nm,一般為圓形,但也常有不同長度的絲狀體。含有由8個節段組成的單股RNA。核衣殼螺旋對稱,囊膜上有血凝集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兩種纖突,依據HA和NA的差異,又可將其分為不同的亞型。目前為止,A型流感病毒的HA已發現15種,分別以H1~H15命名;NA已發現9種,分別以N1~N9命名。這些抗原又以不同的組合,產生極多樣的不同亞型的毒株,各亞型之間無交互免疫力。在抗原性相同的病毒中,有毒力強的毒株,也有毒力弱的毒株。強毒株在細胞培養上可形成蝕斑,弱毒株則需添加胰酶才能形成蝕斑。禽流感病毒中常見的血清型有H1N1、H4N2、H5N1、H5N2、H7N7(真性雞瘟)、H9N2、H9N3。禽流感病毒能在雞胚、雞成纖維細胞中增殖。病毒經尿囊腔接種後,置35~37℃培養36~72小時病毒量可達最高峰,並可通過雞紅細胞凝集試驗和細胞病變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