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存在於病禽所有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病毒能凝集雞和某些哺乳動物紅細胞,並能被特異性抗血清所抑製,這一特性常被用來鑒定病毒和流行病學調查。
病毒對紫外線敏感,對熱的抵抗力較低,加熱60℃10分鍾、70℃2分鍾可被滅活,對大多數防腐消毒藥和去汙劑敏感。在幹燥塵埃中可存活2周,在4℃條件下可保存數周,在冷凍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個月之久。在凍幹或幹油中保存可使病毒存活數年。
流行特點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種類的家禽和野禽,在家禽中以雞和火雞的易感性為最高,其次是珠雞、雉雞和孔雀,鴨、鵝和鴿也可感染發病。病禽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通過病禽的各種排泄物、分泌物及屍體等汙染飼料、飲水及空氣,經消化道、呼吸道、傷口和眼結膜等引起傳染。此外人員和車輛的來往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病禽的種蛋可以帶毒,並能經卵垂直傳播。人工接種可通過鼻內、竇內、氣管內、口、眼結膜、肌肉、腹腔、靜脈、池殖腔和腦內等途徑都能引起易感禽感染發病。
許多野鳥、水禽常為禽流感病原的帶毒者,在流行病學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於野鳥、水禽遷徙麵較廣,常可將病毒散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很難預料在何時何地會感染家禽。現已證實病毒可在野鴨腸道中複製增殖,並可發生突變而成為新抗原型毒株,有可能對人和哺乳動物有傳染性。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差異很大,在自然條件下,高致病力毒株(多為H5、H7毒株)引起雞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而有些毒株引起的發病率雖高,但病死率較低。飼養管理不當,雞群狀況不良以及環境應激因素的存在,都可使發病情況加重,並發感染可使死亡率升高。
症狀潛伏期一般為3~5天,短的僅幾小時。潛伏期的長短與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強度、感染途徑和感染禽類的種類有關。
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往往發病突然,流行開始時,患雞常無明顯症狀而迅速死亡。死亡通常發生於感染後1~2天內。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精神沉鬱,不食,口渴,不願走動,羽毛鬆亂,頭翅下垂,雞冠及肉髯呈暗紫色,排白色或綠色稀糞。母雞產蛋停止。頭頸部常出現水腫,眼瞼、肉髯和跗關節腫脹。眼結膜發炎,分泌物增多。鼻腔有粘性分泌物,病雞常搖頭,企圖甩出分泌物,嚴重者可引起窒息。有時病雞出現神經症狀,驚厥,打滾或轉圈,也可見到共濟失調和眼盲。病死率可達50~100%。
非高致病性毒株引起家禽的疾病,由於家禽的種類、年齡、性別、有無並發症和外界環境的不同,表現的症狀有很大差異。一般症狀包括精神沉鬱,不願活動,采食量下降,消瘦,母雞產蛋減少,輕度至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咳嗽、噴嚏、出現羅音,流淚,羽毛鬆亂,竇炎,頭和麵部水腫,皮膚發紺,腹瀉和精神紊亂。這些症狀可能單獨出現或幾種同時出現。有些病禽發病迅速,往往突然死亡。病死率為0~15%。
病理變化病理變化因感染病毒株和禽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輕微病症者常可見有竇炎,特點是卡他性、纖維素性、漿液纖維素性、膿性或幹酪性炎症。有的氣管黏膜輕度水腫,伴有數量不等的漿液性或幹酪樣滲出物。腸道出血。個別病禽可有纖維性腹膜炎及“卵黃腹膜炎”。產蛋禽的卵泡畸形、萎縮,輸卵管可見到滲出物。火雞常出現纖維性腸炎和盲腸炎。
腺胃黏膜層增厚,腺胃乳頭、肌胃角質膜下層、十二指腸黏膜、胸肌、胸骨內麵、顱骨、腹部脂肪和心外膜有點狀出血。肝、脾、腎、肺常見有灰黃色壞死灶。胰髒常有灰白色壞死灶。心包積液,可形成纖維性滲出物。
神經係統一般無肉眼可見病變,但組織學檢查為非化膿性彌漫性腦炎變化,出現血管袖套現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灶周圍有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脾有壞死性淋巴樣結節。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依靠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
分離病毒所取病料多為氣管、肺、氣囊及竇滲出物,經尿囊腔和羊膜腔接種於9~11日齡SPF雞胚,置37℃培養4天。收集24小時後的死胚及培養4天仍存活的雞胚尿囊液和羊水,並用雞紅細胞作HA試驗。如HA陰性,則應再用雞胚盲傳2~3代,以免因病毒含量太少而誤診,當HA陽性時,再以此材料作補體結合試驗或雙向免疫擴散試驗檢測核酸蛋白質(NP)或基質蛋白質(MP)以決定型,以及用HI試驗決定亞型。
高致病力禽流感的確診:(1)有典型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發病急、死亡率高,且能排除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血清學檢測陽性。(2)未經免疫雞場的家禽出現H5、H7亞型禽流感血清學陽性。(3)在禽群中分離到H5、H7亞型禽流感毒株或其它亞型禽流感毒株。(4)任何亞型病毒靜脈內接種SPF雞的致病指數(IVPI)大於1.2。
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診斷,應嚴格規範四級疫情診斷程序,即專家臨床初步診斷,省級實驗室確認疑似,國家參考實驗室毒型鑒定,農業部最終確認和公布。
本病在鑒別診斷時應注意與雞新城疫、鳥疫和支原體病等相區別。有時禽流感病毒與支原體可能混合感染。
防製治療本病尚無特效藥物。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可用於控製其它病原菌的繼發感染,對症療法可減輕症狀。金剛烷胺、金剛乙胺、金絲桃素等藥物對流感病毒的複製有抑製作用,但不能殺死病毒。因此控製AI發生的根本措施是采取綜合防疫。
預防本病的有效方法是接種禽流感疫苗,同時采取一般的獸醫衛生措施防製本病。特別要嚴格檢疫,防止本病傳入。一旦發現可疑病例,要及時封鎖、隔離、消毒,妥善處理病禽死禽。
如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N1、H5N2、H7N7等)時,必須按照動物防疫法的規定,對疫點周圍3公裏範圍內的所有禽類全部撲殺和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疫區周圍5公裏範圍內的所有禽類按規定標準進行強製免疫,對疫點周圍10公裏內的活禽市場強製關閉。對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地區進行大麵積消毒。
(三)痘病(Pox)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通常分為皮膚型和黏膜型,前者是在皮膚上形成痘疹,繼而結痂、脫落;後者則以引起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白喉。有的病禽兩者可同時發生。
病原痘病毒(PoxVirus)屬痘病毒科、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為雙股DNA病毒,具有囊膜,在細胞漿內增殖,似磚形或卵圓形,大小為170~250×300~325nm。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現分4個屬,各種動物的痘病毒分屬於各個屬。各屬病毒在形態、構造、化學成分和抗原性方麵大同小異,在血清學上亦多少有些交叉反應。
痘病毒可在易感動物的皮膚上或其他上皮和睾丸內培養傳代外,也可在雞胚尿囊膜(CAM)上生長,形成灰白斑點狀的痘斑;在適當的細胞培養中可引起細胞病變和空斑;被感染的細胞漿內可見有嗜堿性或嗜酸性包涵體,大小約5~30nm。上述培養方法不僅可以用來增殖病毒,而且可以用作血清交叉試驗,以鑒定痘病毒的種類。
將一種動物的痘病毒接種於另一種動物的皮膚上,常可在接種部位形成痘,如果連續繼代,則致病力逐漸加強,而對原宿主的致病力減弱。因此一般認為引起動物痘病的病毒起初可能同源,而因在各種動物傳染繼代逐漸適應,最後形成了各種動物的痘病毒。但各種禽類痘病毒與哺乳動物痘病毒之間不能交叉感染和交叉免疫,且各種禽痘病毒之間在抗原性上極近似,具有血細胞凝集性。
痘病毒對寒冷和幹燥抵抗較強,在幹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8周,但對熱、直射陽光、酸、堿和大多數常用消毒藥均較敏感。
流行特點禽痘的傳染常由健康易感禽與病禽接觸引起。脫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播的主要形式。一般需要經有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蚊子及體表寄生蟲亦可傳播本病。蚊子帶毒的時間可達10~30天。
家禽中以雞的易感性最高,不分年齡、性別和品種,都可感染,其次是火雞,其它如鴨、鵝等家禽也能發生,但並不嚴重。鳥類如金絲雀、麻雀、燕雀、鴿等也常發生,但病毒類型不同,一般不交叉感染,偶有例外。雞發病時以雛雞和青年雞最為嚴重,雛雞往往大批死亡。
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潛伏期4~6天。依侵犯部位不同,分為皮膚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偶而還有敗血型。
皮膚型在頭部、腿、爪、泄殖腔周圍和翅內側的皮膚形成一種特殊的痘疹。常見於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葉上。起初出現細薄的灰色麩皮狀覆蓋物,隨即迅速長出結節,初呈灰色,後變為黃色,逐漸增大如豌豆,表麵凹凸不平,呈幹而硬的結節,內含有黃脂狀糊塊。有時結節數目很多,相互連接融合,產生大塊的厚痂,以至使眼縫完全閉合。本病型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但病重的患雞則有精神萎頓、食欲消失、體重減輕等現象。產蛋雞產蛋減少或停止。
黏膜型多發生於小雞和青年雞,病死率較高,小雞可達50%。病初呈鼻炎症狀,病雞萎頓厭食,鼻液初為漿液性,後轉為膿性。如蔓延至眶下竇和眼結膜,則眼瞼腫脹,結膜充滿膿性或纖維蛋白性滲出物,甚至可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炎出現後2~3天,口腔和咽喉等處黏膜發生痘疹,初呈圓形黃色斑點,逐漸擴散成為大片的沉著物,即為假膜,隨後變厚而成為棕色痂塊,凹凸不平,且有裂縫。痂塊不易脫落,若強行撕脫,則留下易出血的表麵,假膜有時伸入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難,甚至造成病雞窒息死亡。
混合型即皮膚和黏膜均被侵害。
敗血型很少見。以嚴重的全身症狀開始,繼而發生腸炎,病禽有時迅速死亡。有時急性症狀消失,轉為慢性腹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