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變化與臨床所見相似。口腔黏膜的病變有時可蔓延到氣管、食道和腸。腸黏膜可能有小點出血。肝、脾和腎常腫大。心肌有時呈實質變性。組織學檢查,見病變部位的上皮細胞內有胞漿內包涵體。
火雞痘與雞痘的症狀和病變基本相似,因增重受阻,造成的損失比因病死亡者還大。產蛋火雞表現產蛋減少和受精率降低,病程一般是2~3周,嚴重者為6~8周。
診斷皮膚型和混合型的症狀很特征,不難診斷。對單純的黏膜型易與傳染性鼻炎混淆。可采用病毒學方法確診。可采用無菌病料懸液(1:5~10)劃痕接種易感雛雞或9~12日齡雞胚絨毛尿囊膜(CAM)。接種雞5~7天出現典型皮膚痘疹,雞胚CAM則於接種後5~7天形成痘斑。免疫保護試驗通常用於確定雞痘和鴿痘疫苗的免疫原性。交叉保護試驗用於確定禽痘苗之間的抗原關係。瓊脂擴散、間接血凝、病毒中和、熒光抗體和ELISA等試驗,可用於檢測抗體和鑒定禽痘病毒。
防製平時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新引進的家禽應隔離觀察,證明無病時方可合群。一旦發生本病,應隔離病禽,病重者淘汰,死禽深埋或焚燒。禽舍、運動場和一切用具要嚴格消毒。因存在於皮膚病痕中的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所以雞群發生本病時,隔離的病雞應在完全康複2個月後方可合群。
目前國內使用的雞痘苗有雞痘鵪鶉化弱毒苗和雞痘鵪鶉化弱毒細胞苗兩種。接種方法是用雞痘剌種針或無菌鋼筆尖蘸取稀釋的疫苗,於雞翅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剌種。6日齡以上雛雞用200倍稀釋液剌種1針;超過20日齡的可用100倍稀釋液剌種1針;1月齡以上的可用100倍稀釋液剌種2針。雞群於接種後7~10天應檢查是否種上。種上的雞在接種後3~4天剌種部位出現紅腫,隨後產生結節並結痂,2~3周痂塊脫落。免疫期成年雞5個月,雛雞2個月。
(四)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以氣管囉音,咳嗽,打噴嚏,幼雞流鼻液以及產蛋雞群的產蛋量下降為主要特征。本病在歐洲、美洲和亞洲都有發生,是威脅養雞業的一種重要疾病。
病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成員。為單股RNA病毒。具有囊膜,表麵有花瓣狀纖突。病毒粒子呈圓形或近似圓形,粒子直徑為80~120mμ。病毒在細胞漿中複製。病毒接種於10~11雞胚尿囊腔可使胚體發育受阻。經雞胚多次傳代的病毒能在15~18日齡雞腎細胞、肺細胞和肝細胞中增殖。
未經處理的IBV不能凝集雞紅細胞,但經1%胰蛋白酶(或乙醚)在37℃處理3小時後,則能凝集雞紅細胞。IBV能幹擾雞新城疫病毒在雛雞、雞胚和雞腎細胞中的增殖,而雞腦脊髓炎病毒則又能幹擾IBV在雞胚內的增殖。
IBV主要存在於病雞的氣管組織及其滲出物中,肝、脾和法氏囊中含量病毒量較少。由於病毒的RNA易發生變異,而產生新的血清型毒株,因此常出現使用的疫苗株與雞群感染的野毒株的抗原性不一致,給本病的免疫預防帶來很多困難。
病毒的抵抗力不強,56℃僅存活15分鍾,45℃90分鍾,37℃存活24小時。-30℃下保存數年後仍具有感染性。IBV對一般的消毒劑敏感,如3%來蘇爾、1%NaOH、0.01%高錳酸鉀和0.1%福爾馬林均能使病毒失去活性。
流行特點在自然條件下,本病僅發生於雞,其他家禽均不易感。各種年齡的雞均有易感性,但以3~4周齡雛雞最為嚴重,並能引起死亡,病死率為25%~90%。6周齡以上雞死亡較少,成年雞症狀最為特征。有母源抗體的雛雞有一定的抵抗力。20日齡內的雛雞感染本病後可導致輸卵管發育不全,甚至造成永久性生殖器官功能障礙而失去產蛋能力。
傳染源主要是病雞和康複後帶毒雞。一般病雞恢複後,仍可帶毒40天,在35天內傳播的危險性最大。本病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其次是通過汙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傳播,也能經種蛋傳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秋末至春季多發。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多見於肉用仔雞。
本病傳播非常迅速,可在48小時內能使有接觸史的易感雞發病。
症狀自然感染本病的潛伏期約為36小時或更長;人工感染為18~36小時。
依據病毒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病雞臨床表現不同常將本病分為呼吸道型、腎型和腺胃型三種。
1、呼吸道型病雞常無症狀前驅表現,突然出現呼吸症狀,並迅速涉及全群。4周齡以下的雛雞表現氣喘、咳嗽、氣管囉音、流鼻液、精神沉鬱,采食量減少或不食,增重下降,羽毛鬆亂,畏寒,有的鼻竇腫脹,流淚,嚴重時引起死亡。6周齡以上的雞症狀較輕,僅表現氣管囉音,氣喘和輕微咳嗽,發病2~3天後可出現黃白色或綠色下痢。產蛋雞除有囉音、喘息、咳嗽、打噴嚏等症狀外,突出的表現是產蛋量顯著下降,並產畸形蛋、軟殼蛋及粗殼蛋,蛋殼色澤變淺,蛋黃與蛋白分離或蛋白粘著於殼膜表麵等。病雞所產種蛋的孵化率下降。康複後的雞具有較強的免疫力。
2、腎型常發生於3~26周齡的雞,典型病例多見於3~10周齡的雞。病初僅表現輕微的呼吸道症狀,持續1~4天,常不易察覺,接著呼吸道症狀消失。過後再次出現急性發作期,病雞表現精神沉鬱,畏寒,排出白色水樣稀糞,肛門周圍的羽毛嚴重汙染,體重迅速下降,飲水量明顯增加。雛雞死亡率為10%~30%,6周齡以上雞死亡率較低。
3、腺胃型多發於20~80日齡的雞。此型在雞群中傳播速度較上述兩型要慢,病雞表現精神沉鬱,閉眼昏睡,腹瀉,消瘦,有時出現典型呼吸道症狀。嚴重的雞冠發紺,眼瞼和下頜腫脹,並陸續出現死亡。病程為10~25天。
病理變化
1、呼吸道型主要病變是鼻腔、鼻竇、氣管和支氣管內有漿液性、黏液性或幹酪樣滲出物,支氣管、氣管和喉部黏膜充血、水腫。氣囊渾濁、增厚。常在病死雛雞的後段氣管和支氣管中見有幹酪樣栓子。在大支氣管周圍可見到小區性肺炎。18日齡內雛雞,可出現輸卵管發育異常,致使成熟期不能正常產蛋。產蛋母雞的輸卵管萎縮,變細,變短,管壁較薄,或積水,或發生囊腫。卵泡充血、出血、變形。腹腔中常有液化的卵黃物質。
2、腎型腎髒顯著腫大、出血。腎小管因積有多量尿酸鹽,使腎髒呈斑駁狀。輸尿管因積存大量尿酸鹽而不同程度地擴張。心包膜、氣囊膜、肝被膜等處,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尿酸鹽沉積,表現為內髒型痛風。
3、腺胃型病死雞嚴重脫水、削瘦。以腺胃的病變最特征,腺胃顯著腫脹、蒼白,有的可呈圓形。胃壁明顯增厚,腺胃乳頭潰瘍、周圍出血。
診斷依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一般不難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以及血清學檢驗。
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方法有:病毒分離、病毒幹擾試驗、瓊脂擴散試驗。此外,HI試驗、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均可診斷本病。
防製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本病。應注意通風保溫,加強飼養管理,適當補充維生素(尤其是VA),增強雞群的抗病力,促進病雞恢複。並適當選用廣譜抗生素控製繼發感染。對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用消腎腫藥(如0.1%碳酸氫鈉)讓雞飲水3天,降低日糧中蛋白含量。
M41型的弱毒疫苗如H120和H52對呼吸道型IB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可用於氣霧、點眼、滴鼻和飲水免疫。由於疫苗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因此,使用疫苗時必須正確掌握疫苗的稀釋度,采用飲水免疫時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保護物質如脫脂乳等。H120毒力弱,對雛雞安全,主要用於4周齡內的雛雞免疫。H52毒力較強,可引起14日齡內雛雞較嚴重的反應,多用於4周齡以上的雞免疫。
一般的免疫程序是在4~5日齡接種H120進行首免,1月齡時接種H52進行二免疫;在母源抗體水平較高的雛雞群,可在14~20日齡時進行首免,2月齡時進行二免;種雞群可在產蛋前用油乳劑滅活苗進行三免。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血清型多且交叉保護力弱。單一疫苗隻能對同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感染產生免疫力,而對異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隻能提供部分保護或無保護作用。如使用預防呼吸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疫苗H120和H52,對預防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效果極差或無效。
當某地區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出現新血清型,該血清型毒株在該地區已普遍流行,且現已使用的血清型疫苗確實不能產生有效的保護時,應考慮更換疫苗的血清型。對變異株所引起的傳染性支氣管炎,多采用當地分離的病毒株製備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選用相應弱毒疫苗如Ma5等作基礎免疫。肉仔雞5日齡時用滅活油乳劑疫苗免疫一次,蛋雞在25日齡時用滅活油乳劑疫苗加強免疫一次。預防腺胃傳染性支氣管炎,可分別於8日齡和30日齡時各免疫一次,也可以在15~20日齡時頸部皮下注射新城疫-腎傳支-腺胃型傳支三聯油乳劑滅活疫苗,蛋雞和種雞在120日齡時再免疫1次新城疫-減蛋綜合征-多價傳支-腺胃傳支四聯疫苗。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保護性免疫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個部分。輸卵管中的HI抗體水平與產蛋量之間具有很高的相關性,而細胞免疫在抗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感染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在沒有弱毒疫苗初免的情況下,采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滅活疫苗保護性效果不佳,故早期宜接種弱毒疫苗作基礎免疫,產蛋前注射滅活油乳劑疫苗。
種雞早期接種弱毒疫苗,產蛋前注射油乳劑疫苗,通過母源抗體使雛雞在3周齡內得到一定的保護。母源抗體能減輕疾病的症狀,但不能防止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感染呼吸道。首免時間取決於母源抗體水平和接種方式。8周齡時可采用噴霧或飲水免疫。采用噴霧方法太晚,會產生嚴重的接種反應。14~18周齡時注射滅活油乳劑疫苗。接種滅活油乳劑疫苗與最後一次接種弱毒疫苗至少應間隔6周以上。傳染性支氣管炎弱毒疫苗與新城疫弱毒疫苗應同時接種,或間隔10天後接種,否則,傳染性支氣管炎弱毒疫苗對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免疫有嚴重的幹擾作用。
接種新支二聯弱毒疫苗,通常傳染性支氣管炎能獲得較高滴度,而新城疫抗體的抗體滴度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