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熒光抗體技術、病毒的中和試驗、對流免疫電泳、病毒核酸探針等方法也常用於本病的診斷。
防製
平時加強對雞群的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工作,防止本病病毒進入雞場。定期進行預防接種,是控製本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毒疫苗和滅活疫苗二大類。活毒疫苗有二種類型(均可經點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飲水免疫):一是弱毒力苗,接種後對法氏囊無損害,但抗體產生較遲,效價較低,在遇較強的傳染性法氏囊病毒侵害時,保護率較低;二是中等毒力疫苗,用苗後對雛雞法氏囊有輕度損傷作用,但對較強的傳染性法氏囊病毒侵害的保護率較好。滅活疫苗有雞胚細胞毒、雞胚毒或病死雞的法氏囊組織製備的滅活疫苗,此類疫苗的免疫較果很好,但必須經皮下或肌肉注射。
現介紹兩種免疫程序供參考。
1.無母源抗體或低母源抗體的雛雞,出生後用弱毒疫苗經滴鼻、點眼(約0.05毫升)進行免疫,或適量稀釋後經飲水免疫,2~3周時,再用中等毒力疫苗進行二次免疫。
2.有母源抗體的雛雞,14~21日齡用中等毒力疫苗進行免疫,必要時2~3周後再加強免疫一次。
3.種雞經上述程序免疫後,在10~12周齡時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一次,18~20周齡用滅活苗注射免疫。
(七)雞馬立克氏病(MD)
雞馬立克氏病是由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周圍神經、性腺、虹膜、髒器、肌肉和皮膚發生淋巴細胞浸潤和形成腫瘤。
本病存在於世界各養禽國家,對養雞業的影響隨著集約化生產的發展而越來越大。受害雞群的損失從幾隻雞到30%不等,個別肉雞群有時高達50%。蛋用母雞於其生長發育階段損失10%~15%,甚至50%以上。因此,雞馬立克氏病對養雞業危害極大。
病原
馬立克氏病毒(MDV)屬皰疹病毒科B亞群病毒。基因組是纏繞連接衣殼兩麵個內級結構的雙股DNA。病毒在雞體組織內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無囊膜的裸體病毒,直徑為85~100mμ,主要存在於感染細胞的細胞核中,屬嚴格的細胞結合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很低,當感染細胞破裂死亡時,病毒粒子的毒力顯著下降或失去感染力;二是有囊膜的完全病毒,直徑達130~170mμ,主要存在於羽毛囊上皮細胞中,屬非細胞結合型,可脫離細胞存活,能於體外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是傳播本病的重要的病原體。
根據毒株抗原差異和其他生物學特性,MDV可分為三個血清型。血清Ⅰ型病毒為致腫瘤性MDV,在鴨胚成纖維細胞上生長最好,並產生小的蝕斑;血清Ⅱ型病毒為非致腫瘤性MDV,在雞成纖維細胞上生長最好,並產生一些合胞體和中等大小的蝕斑;血清Ⅲ病毒為火雞皰疹病毒(HVT),在雞成纖維細胞中生長最好,生長速度最快,並產生大的蝕斑。用瓊脂擴散試驗(AGP)、免疫熒光試驗(FA)等方法可區分以上三個血清型的病毒。
雞馬立克氏病毒對化學和物理因素(如熱、酸、有機溶劑及消毒藥物)作用的抵抗力均不強,56℃30分鍾或於60℃10分鍾即死亡。從羽毛囊上皮細胞排出到自然界中的病毒,因其被蛋白質和脂肪包裹著,所以存在的時間較長,在雞舍塵埃中的病毒於室溫下可保持傳染性4周以上,有的達到6周。在雞糞便和墊草中的病毒其傳染性可達16周。羽毛囊及皮屑中的病毒在室溫下可保持活力8個月,在4℃條件下至少3年。5%福爾馬林、2%NaOH、3%來蘇兒等常用消毒劑均可在10分鍾內殺滅病毒。
流行特點
在易感動物中,雞是馬立克氏病病毒的最重要宿主。其次是火雞、野雞、珍珠雞和鵪鶉也能自然感染。鴨、鵝、天鵝、鴿子和金絲雀偶有病例發生。其他動物不易感染。人類不發生此病。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雞和帶有病毒雞,而外觀無明顯病狀的帶病毒雞是傳播馬立克氏病的重要來源。感染雞的羽毛囊上皮細胞含中增殖的感染性很強的完全病毒,這些病毒隨羽毛、皮屑脫落而散布到周圍環境中,是自然條件下最重要的傳染物。病雞與帶病毒雞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舍內墊草均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群體雞個體相互接觸為本病主要傳播方式。主要通過呼吸道(如吸入被汙染的帶有病毒的灰塵與皮膚碎屑)感染,其次為消化道(如吃入帶病毒的羽毛、皮屑和被糞便、墊草、分泌物汙染的飼料與飲水)和吸血昆蟲(如甲蟲、蚊子等)叮咬而感染。本病經種蛋垂直傳播的可能性極小。由於在孵化的溫度、濕度的條件下病毒不能生存,因此,本病經種蛋表麵汙染而造成的傳播也是不可能的。
不同品種(遺傳)、年齡、性別的雞均能感染馬立克氏病。雞場一旦感染病毒,本病即能在雞群中廣泛傳播,至性成熟時幾乎全部感染,並持續終身,但發病率差異很大,一般從少數幾隻到高達85%不等。一般初生雛雞對馬立克氏病強毒最敏感,經測定證明:1日齡雛雞敏感性比14日齡或24日齡雛雞大1000至10000倍不等(不同品種雞易感性有差異);母雞比公雞更易發病。
在自然條件下,最早表現出馬立克氏病症狀的雞為3周齡,一般為2~5月齡。急性型均發生在青年雞群,並與環境應激因素或其他疾病有關。患病雞常轉歸於死亡,極少出現康複者。
症狀
本病為一種腫瘤性疾病,潛伏期較長。人工接種1日齡雛雞後,2周齡開始排毒,3~5周齡達到高峰,最早在3周齡時出現症狀和病變。根據病變發生的部位和症狀不同,本病可區分為四種類型:內髒型(急性型)、神經型(古典型)、眼型和皮膚型。
1、內髒型多見於2~3月齡雞。常呈急性暴發,起初以大批雞精神萎頓,食明顯下降或不食,數日後,部分雞出現共濟失調,接著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肢體麻痹。病死雞多表現為脫水、消瘦。有時也會出現無特征症狀而突然死亡。
2、神經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經。由於侵害的神經不同,表現的症狀也不同。最常見的為坐骨神經受到侵害,常步態不穩,病重時伏地不起,或一腿在前另一腿伸向後方,呈“劈叉”姿勢;若翅神經受到侵害時,可導致翅下垂;頸部神經受害時,頭下垂或頸歪斜;迷走神經受到侵害時,可引起嗉囊擴張或喘息。
3、眼型因虹膜受害虹膜呈同心環狀或斑點狀,以致彌漫呈灰白色。瞳孔變小,邊緣不整齊,嚴重者瞳孔呈針頭大小孔,形成所謂的“灰眼”、“魚眼”或“珍珠眼”,造成一側或雙側視力消失。
4、皮膚型僅局限於羽毛囊。在皮膚的羽毛囊的部位出現小結節或瘤狀物,特別是在換羽期的雞最明顯。
病理變化
內髒型:主要病理變化在卵巢、肝、脾、腎、心、肺、胰腺、腺胃、腸壁和骨骼肌等,形成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結節樣腫瘤病灶,有的肝、脾、腎和卵巢呈急性腫大,鏡檢發現在上述器官或組織內有大量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琳巴細胞增生、積聚,原組織的結構被破壞。
神經型:主要侵害坐骨神經、臂神經叢、腹腔神經叢及內髒大神經等,受害神經幹粗大,比正常粗2~3倍以上,呈灰白色或淡黃色,神經膜水腫,橫紋消失,鏡檢可見神經纖維之間有許多大、中、小不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呈彌漫性或結節狀增生、積聚,髓鞘變性和神經膜增生。因病變常侵害單側,可與對側神經比較觀察,有助子診斷。
皮膚型:在羽毛囊周圍結節部的真皮及皮下組織內有大量多形態的淋巴細胞呈灶狀或彌漫性浸潤。
眼型:主要見到虹膜內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
診斷
本病發生與流行無季節性,常以2~5月齡的年輕雞群呈急性型發病,並與強烈的環境應激因素或雞群密度過大以及某些疾病有關,有隨著雞日齡增長而敏感性降低的特點。在臨床診斷上病雞出現下列一種或多種症狀時,即可定為雞馬立克氏病。周圍神經或脊神經節發生淋巴細胞浸潤性腫大;瞳孔縮小邊緣不整齊,虹膜退色;18周齡以內的病雞各內髒器官發生淋巴性腫瘤。另外,要應用病理學診斷對內髒型馬立克氏病與雞淋巴性白血病進行鑒別(表13-2),雞馬立克氏病的腫瘤組織是由淋巴細胞、成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混合組成,而雞淋巴性白血病的腫瘤樣組織細胞常為淋巴母細胞組成,這一點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本病的病毒學診斷可采取病雞的腫瘤組織,接種於1日齡雛雞,嚴格隔離2~10周,而後做病理學檢查。亦可取腫瘤組織接種於雞腎細胞培養、分離病毒。
在實驗室診斷中最常用的是羽毛囊作瓊脂擴散試驗來確診本病。方法是:從雞的脛外側、肋部、背腹部等處,拔取數根羽毛,剪取毛根尖端一小段,放置瓊脂板的外圍孔內,每隻雞的1~3根羽毛占用一孔、再取定量的雞馬立克氏病陽性血清放入瓊脂板的中央孔內,於室溫下放置2~3天後觀察反應結果。若羽毛孔與血清孔之間出現一條灰白色的沉澱線,即為陽性反應。
防製
目前,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在雞群中(特別是種雞場)必須嚴格做好檢疫工作,發現病雞立即淘汰,消滅傳染來源。由於幼雞易感本病,必須使幼雛雞與中成年雞嚴格隔離,分開飼養。免疫接種是控製雞馬立克氏病的有效措施。
1.血清Ⅲ型疫苗,火雞皰疹病毒(HVT)凍幹苗,為預防MD的經典疫苗。該苗保存、運輸和使用方便。適用於各品種的1日齡雛雞,按規定劑量稀釋後,每隻雛雞肌肉或皮下注射0.2m1(含1000個蝕斑單位),注射後2周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以上。近年的研究結果證實,由於HVC疫苗為異源性,受母源抗體幹擾嚴重,產生免疫保護至少需2周以上,又不能抵抗超強毒感染,因此,目前在養雞發達國家,已經很少應用。
2.血清I型疫苗,由MDV血清I型強毒或中等毒力毒株經細胞傳代馴化而降低毒力,在保留免疫原性的情況下得到的疫苗毒株生產而來。目前,國內有英國的HRPS-16/att株、荷蘭的CVI988株和我國的“814”株疫苗毒等生產的疫苗,這類疫苗對雞不僅安全有效,並具有同源性及良好免疫原性,無返強現象。目前是我國及世界養雞發達地區普遍應用的疫苗。適用於各品種的1~3日齡雛雞,按規定劑量稀釋後,每隻雛雞肌肉或皮下注射0.2m1(含1500個蝕斑單位),注射後8天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以上。由於此苗屬冷凍疫苗,需在液氮中保存,使用受到限製。
3.血清II型疫苗,由自然非致病毒株製備而來,多數情況下作為多價苗的構成成分而使用。國內外分別有由SB-1株、301B/1株、Z4株支持的疫苗,對雞無致瘤性,毒力穩定,具有良好免疫原性,並均已獲準MD血清Ⅱ型+Ⅲ型二價疫苗的生產。但本疫苗對一些品種的雞有誘發淋巴白血病的報道,從而影響其推廣應用。由於此苗屬冷凍疫苗,需在液氮中保存,使用受到限製。
另外,還要注意壞境滅菌消毒工作。對種蛋入孵前可用五千分之一的新潔爾滅噴洗,種蛋入孵化器後,關閉通氣孔升溫,用甲醛熏蒸兩小時,對運輸雛雞的箱具要徹底消毒,育雛室進雛前要嚴格消毒,將牆壁、地麵、天花板及木製用具,清掃後用2%燒堿溶液噴灑,關閉一周以上再使用。對運動場要徹底清除汙物,換墊新土,鋪撒生石灰消毒,雞舍入口處設置消毒池,並嚴禁非工作人員進入或飼養人員相互走串。
(八)禽白血病(AL)
禽白血病是一群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禽類多種腫瘤性疾病的總稱。在自然條件下以淋巴細胞白血病最為常見,其次是成紅細胞白血病、成髓細胞白血病、骨髓細胞瘤、內皮瘤等。病的特征主要在造血組織發生惡性的腫瘤性病變。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我國也有本病發生的報道。
病原
禽白血病病原是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在分類上屬反轉錄病毒科腫瘤病毒亞科的禽C型腫瘤病毒群。根據各病毒的抗原結構和對不同遺傳型雞胚成纖維細胞的感染範圍,以及各病毒與同一亞群和不同亞群病毒間的幹擾現象又將禽白血病病毒分為A、B、C、D、E5個亞群(Subgroup)或型(type)。A、B亞群的病毒是田間常見的外源性病毒,C、D亞群病毒發生於田間的報道極罕見,而E亞群病毒則包括了極普遍的低致病性內源性白血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