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病毒在電鏡下的形態呈球狀,顆粒表麵具有特征性的纖突呈結節狀凸起,病毒直徑為70~100um,屬於單股RNA型,與雞馬立克氏病毒的DNA核酸型是不同的,於超細微結構觀察,其病毒顆粒僅存在於細胞質中,在細胞膜內側呈出芽狀增殖,成熟的顆粒在細胞內空隙中存在。有的肉瘤病毒如Rous肉瘤病毒和Fujinami肉瘤病毒,它們缺乏增殖所必須的遺傳能力,不能自我產生有傳染性的病毒顆拉,稱為有傳染缺陷(defectiveness)。它們借助於其他禽白血病病毒或有傳染性的肉瘤病毒在細胞內共同增殖,而產生的兩種病毒顆粒均具有傳染性。
禽自血病病毒能夠在雞胚中生長,如用肉瘤病毒接種於11日齡雞胚絨毛尿囊膜,8天後在絨毛尿囊膜上產生痘斑;接種於5~8日齡雞胚卵黃囊,可引腫瘤;通過腹腔內或其他途徑接種1日齡雛雞,經過長短不等的潛伏期,能引起雛雞發病。大多數病毒能在組織培養中增殖,更適合於雞胚成纖維細胞中增殖,除少數毒株可使細胞體變圓鈍外,多數不產生細胞病變,但可以應用中和試驗、沉澱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熒光抗體等方法證實病毒的存在。
禽白血病病毒對熱的抵抗力弱,如肉瘤病毒的半衰期於50℃時為8.5分鍾,60℃時為42秒。禽成髓細胞瘤病毒的半衰期於﹣5℃時不超過一周,而禽腫瘤病毒在﹣60℃以下環境中可以保存數年不喪失感染性。這類病毒在pH5~9之間較為穩定。
流行特點
在自然條件下隻有雞能感染本病。但Rous肉瘤病毒宿主範圍較廣,可以人工接種野雞、珠雞、鴨、鴿、鵪鶉、火雞和鷓鴣引起腫瘤發生。一般母雞易感性比公雞高,日齡愈小愈易感,通常以4~10月齡的雞發病率最高,許多能夠降低雞體抵抗力的應激因素如患寄生蟲病、飼料中缺乏維生素等,都能促進本病發生與發展。
本病的傳染源是患病雞和帶病毒雞,尤其是帶病毒雞在本病的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病毒血症的母雞本身沒有明顯病狀而產下的種蛋常帶病毒。母雞整個生殖係統均有病毒增殖,其中輸卵管含病毒量最多,特別是蛋清分泌部病毒濃度最高,因此,所產種蛋主要是蛋清中含有病毒。從帶毒種蛋孵出的帶毒雛雞,再與健康雛雞群接觸把感染擴大到整個雛雞群,造成極大危害和經濟損失。據試驗報道,18月齡的母雞卵中排毒率最高。
症狀
由於禽白血病的病型不同,患病雞所表現的症狀而有差異。
1.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病型,潛伏期長,在人工感染1~14日齡的易感雛雞後,多在第14~30周齡之間發病,14周齡以內發病的很少見,自然發病的患病雞常於14周齡後出現,至性成熟期發病率最高。本病無特征性症狀,隻表現一般性全身症狀,冠和肉髯蒼白、皺縮,有時發紺,食欲不振或廢絕,有時下痢,體重迅速減輕。病雞消瘦而衰弱,腹部常增大,有時可觸摸到腫大的肝髒、法氏囊及腎。一但出現臨床症狀,通常病程發展很快,多衰竭死亡。而營養良好的雞有時發生突然死亡。
2.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本型比較少見,有增生型和貧血型兩種類型,增生型的特征是血液中出現許多幼稚型成紅血細胞,貧血型的表現嚴重貧血症狀。兩種病雞的早期症狀均為全身衰弱、嗜睡、雞冠稍蒼白或發紺,病程後期患雞下痢、消瘦,部分毛囊出血。病程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貧血型的病程一般較短。
3.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症狀與成紅細胞性白血病相似。病雞先是全身衰弱,嗜睡,冠稍有蒼自,病情嚴重時症狀變得顯著,食欲不振,明顯脫水,消瘦和下痢。由於血液凝固障礙,毛囊也發生出血。本病的病程一般比成紅細胞性白血病長。
4.骨髓細胞瘤病本病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3~11周。病雞的全身症狀與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相似,病雞的骨胳上常見由骨髓細胞增生形成的腫瘤,因而病雞的頭部出現異常的突起,胸部和脛骨部有時也有腫瘤突起。病程一般很長。
病理變化
1.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變通常在肝、脾和法氏囊表現最為明顯,肝髒呈彌漫性腫大,或於肝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結節狀腫瘤病灶,結節有單個存在或密集分布。腫瘤結節呈灰白色或淡灰黃色,表麵平滑而有光澤,切麵均勻似脂肪樣。脾髒體積增大,其表麵和切麵也有灰折色腫瘤病灶。法氏囊腫大,不出現性成熟後的生理性萎縮。此外,在腎、肺、心、骨髓和腸係膜有時也能發生腫瘤病變而出現巨大瘤塊。組織學檢查可發現在各器官形成的腫瘤性病變均由細胞形態和大小比較一致的淋巴母細胞構成。細胞漿含有大量RNA,在甲基綠派洛寧染色片中呈紅色。肝髒於中央靜脈周圍、肝細胞索間和彙管區,淋巴母細胞呈灶狀和多中心性膨脹性增生積聚,肝細胞受擠壓而萎縮、消失。
2成紅細胞性白血病病雞的肝、脾、腎髒彌漫性腫大,呈櫻桃紅色至暗紅色,質地柔軟而易碎。骨髓極柔軟或呈水樣,暗紅色或櫻桃紅色。貧血型病雞的內髒常萎縮,尤以脾髒最明顯,骨髓色淡,呈膠凍樣。鏡檢早期病雞的骨髓可見血竇中充滿增生性成紅血細胞。晚期病雞的骨髓常為均一的成紅血細胞組成,僅有小區域的骨髓組織,沒有脂肪組織成分。當嚴重貧血時血液成水樣,淡紅色,凝固不良。
3.成髓細胞性白血病常見骨髓堅實,呈紅灰色至灰色。肝髒可出現彌漫性灰白色腫瘤小結節,於其他器官中也可能見到。嚴重病雞的肝、脾、腎髒常有灰折色彌漫性腫瘤組織浸潤,致使器官的外表呈斑紋狀或顆粒狀。鏡檢實質髒器可見有大量的成髓細胞於血管內外積聚,肝小葉的門脈周圍以及類竇的外側成髓細胞廣泛浸潤和增生,原有的組織細胞明顯地被異常細胞擠開偏移。骨髓中可見類竇外區有強烈的成髓細胞形成與活動。外周血液中的成髓細胞數可達200萬個/mm3。可占血液細胞的75%。
4.骨髓細胞瘤病剖檢病雞時易發現骨骼上的腫瘤,多發生於靠近軟骨處的骨骼表麵,如肋骨的肋軟骨接合部、後胸骨、下頜骨等部位。顱扁骨上有時也可發生。骨髓細胞瘤呈黃白色、柔軟,質脆或呈奶酪樣,呈彌漫狀或結節狀,為多發性雙側對稱發生。在實質器官中惡性增生的骨髓細胞常大量浸潤,破壞正常組織,形成腫瘤。
診斷
上述各種腫瘤疾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病理學及血液學的檢查來確定病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必須注意與雞馬立克氏病的鑒別(表10-1)。成紅細胞性白血病可取肝、骨髓切片或塗片檢查,證明血管內存在有大量的成紅血細胞(但貧血型鑒別困難)。而髓細胞性白血病的成髓細胞主要於血管外及血管內積聚。
分離病毒及血清學檢查對建立無白血病健康雞群有著重要的意義。分離病毒可用病雞血漿、血清或腫瘤組織接種於易感雛雞或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因大多數白血病病毒不能在細胞培養物上產生細胞病變,故常用補體結合試驗和熒光抗體試驗等來證明病毒抗原的存在。檢測病感染雞的特異性抗體最敏感的方法是中和試驗,樣本來源最好為血清或卵黃,中和試驗可以確定感染病毒的亞群。
防製
本病目前尚無切實可行的治療和疫苗免疫方法。
控製本病的主要措施是建立雞群的檢疫製度,每隔1~3個月檢疫1次,發觀雞群(特別是種雞群)中有病雞和可疑病雞應隨時淘汰,以消滅傳染源。由於本病能通過種蛋垂直傳染,因此,種蛋和種雞必須向無病雞場購買,孵化器具和運輸工具要徹底消毒。幼雞對白血病的易感性高,必須與成齡雞群隔離飼養。平時要加強雞群的飼養管理和清潔衛生工作。
(九)禽腦脊髓炎(AE)
禽腦脊髓炎是一種侵害幼雞的病毒性傳染病,以共濟失調和震顫特別是頭部頸的震顫為特征。又名流行性震頗。
本病在世界各養雞地區均有發生。我國也有本病發生的報道。
病原
禽腦脊髓炎病毒(AEV)屬於小RNA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呈圓形,無囊膜,直徑為20~32nm。該病毒抵抗力較強,能在自然環境中存活很久,對氯仿、乙醚、酸、胰蛋白酶等有抵抗力。
禽腦脊髓炎病毒的不同毒株間無血清學差異,但毒株的毒力及對組織器官的嗜性不同,大部分野毒株都是嗜腸性的,易經口感染雛雞,經糞便排毒。也有少數毒株是嗜神經性的,可使雛雞發生嚴重的神經症狀。
本病毒可在無母源抗體的雞胚卵黃囊、尿囊腔和羊膜腔中增殖,受感染胚體可出現肌肉萎縮、神經變性和腦水腫現象。病毒也能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和雞胚腎細胞中增殖,並呈現細胞變圓、固縮和細胞漿顆粒變性等細胞病變。
流行特點
各日齡的雞、雉雞、鵪鶉、和火雞都可自然感染,但一般隻有雛禽才表現出顯的臨床症狀。雛鴨、雛鴿可被人工感染,而豚鼠、小白鼠、兔等實驗感動物經腦內接種有抵抗力。
病雞是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即可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也可垂直傳播。幼雛感染後可經糞便排毒可達2周以上,而3周齡以上雛雞感染後僅排毒5天左右,病毒在糞便中可存活4周以上,當易感雞接觸被汙染的墊料、飼料或飲水時可發生感染。
垂直傳播是造成本病流行的主要因素。產蛋種雞感染病毒後,在3周內所產種蛋均帶有病毒,這些種蛋在孵化過程中一部分死亡,另一部分可孵化出病雛,病雛又可導致同群雞感染發病。種雞於感染後可逐漸產生循環抗體,一般在感染後4周,種蛋就含有高滴度的母源抗體,即可保護雛雞出殼後不再發生病,同時種雞的帶毒和排毒程度也漸輕或消失。
本病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差異。
症狀
經胚胎感染的雛雞,潛伏期為1~7天,經接觸或經口感染的雛雞,最短的潛伏期為11天。自然發病通常是1~2周齡的雛雞,有時也可見到出殼後即發病的雛雞,一般3周齡以上雛雞感染後無明顯症狀。
病初雛雞表現兩眼無神,反應遲鈍,兩腿無力,喜臥,強行驅趕時可勉強下走動,但步態不穩,最後兩腿完全麻痹,表現坐臥或側臥不起,並出現肌肉震顫現象。肌肉震顫多在表現共濟失調後出現,在腿、翼、尤其是頭頸部震顫最明顯。震顫為陣發性的,經不規則的間歇後再次發生。病雛受刺激或驚攏時可誘發顫抖。
病雛仍有飲欲和食欲,由於顫抖和不能行走,而無法采食和飲水,最後消瘦衰竭死亡。有些病雛還表現一側或兩側晶狀體混濁變藍,眼球增大,失明。
1月齡以上的雞群感染後,僅出現血清學陽性反應,無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產蛋雞群感染後僅出現1~2周的產蛋下降,下降幅度多在20%以內。
病變
病雛的唯一肉眼可見的病變是胃壁的肌層中有細小的灰白區,是由浸潤的淋巴細胞團塊組成,必須細心觀察才能發現。
組織學變化主要在中樞神經係統,尤以小腦、延腦和脊髓灰質等部位的變化較典型,如神經原變性、膠質細胞增生、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集聚,常見明顯的血管套現象。胰腺、肌胃、肝髒和腎中可見有密集的淋巴細胞增生灶。
診斷
根據流行病特點、症狀和組織學病變,即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診斷。為確診本病,必須進行病毒的分離鑒定或血清學試驗。
在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與馬立克氏病、新城疫、維生素E、維生素B1和微量元素硒缺乏症等相區別。
防製
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療法。雞群一旦發病,必須隔離病禽,以減少傳染源。並采取一般綜合性衛生防疫措施,更新雞群。
種雞群在生長期接種疫苗,保證其在性成熟後不被感染,以防止病毒經卵傳播,是防製本病的有效措施。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毒疫苗和油佐劑滅活疫苗二類。活毒疫苗可采用滴眼、滴鼻或飲水口服法接種。由於雛雞出殼後所獲得的母源抗體在體內可保留8周才消失,又因為種雞用活毒疫苗免疫後至少1個月內所產種蛋不能作孵化用,所以活疫苗一般應在10周齡至開前4周內接種較為合適。活毒疫苗隻宜用於流行地區的汙染場。
油佐劑滅活疫苗,一般在開產前4周經肌肉或皮下注射接種。用苗後1個月內產生免疫效果,免疫期約半年。滅活疫苗既可用於汙染場,也可用於易感雞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