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前殖吸蟲的蟲體扁平,外觀呈梨形,新鮮蟲體呈鮮紅色。大小為3~8.2×1~4.2mm。口吸盤為球形,大於腹吸盤。腹吸盤呈圓形位於蟲體前1/3處。常見有卵圓前殖吸蟲、楔形前殖吸蟲、透明前殖吸蟲、魯氏前殖吸蟲及家鴨前殖吸蟲等。成蟲寄生於雞、鴨、鵝和野鴨及其它鳥類的直腸、輸卵管、腔上囊、卵巢、泄殖腔和蛋內。
蟲卵深褐色,橢圓形,大小為26~32×10~15μm,前端有一卵蓋,後端有一小突起,內含一毛蚴。
流行特點前殖吸蟲主要危害雞,特別是產蛋雞;除雞外,火雞、鴨、鵝等也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多發生於春、夏兩季。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螄,第二中間宿主為蜻蜓成蟲和稚蟲。雞隻多因吃入蜻蜓成蟲和稚蟲而感染本病。
臨床症狀初期患雞症狀不明顯,食欲減退,產蛋仍正常,有時產薄殼蛋,易破。繼而產蛋量下降,逐漸產出畸形蛋或排出石灰樣液體。食欲減退,消瘦,羽毛蓬亂、脫落。腹部膨大、下垂、壓痛。泄殖腔突出,肛門邊緣潮紅。重症雞可發生死亡。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是輸卵管炎,粘膜充血,粘液增多,增厚,可在粘膜上找到蟲體。其次是腹膜炎,腹腔內含大量黃色渾濁的液體。有時出現幹性腹膜炎,髒器被幹酪樣物粘著在一起。雞蛋內亦可查見蟲體。
診斷根據臨床症狀和剖檢病變,若發現蟲體或糞便檢查有蟲卵時,即可確診。
防治
預防措施:及時清除糞便並將糞便進行發酵處理,防止蟲卵進入水中,以切斷其生活循環。采用籠養或圈養雞隻,以防止雞啄食第二中間宿主蜻蜓或蜻蜓幼蟲。因本病常於5~7月份開始流行,可在春末夏初進行本病的普查,及時隔離和治療病雞。
治療措施:
1.丙硫咪唑:100~120mg/kg,混入飼料中一次口服。
2.四氯化碳:2~3mL/隻,加等量石蠟油混合,插入食道用細膠管灌服,或嗉囊注射。投藥後18~20小時,可見蟲體排出,並可持續3~5天,但對重症雞療效不大。
3.吡喹酮60mg/kg飼料,混入飼料中一次口服。
4.六氯乙烷(吸蟲靈),按每公斤體重用0.2~0.5克拌入少量精飼料中,每天1次,連續3天。服藥前要禁食12~15小時。
5.還可用5%敵百蟲水溶液,塗抹泄殖腔和輸卵管內部,也可收到好效果。
(五)雞絛蟲病
雞絛蟲病是由戴文科的賴利屬的棘溝賴利絛蟲、四角賴利絛蟲、有輪賴利絛蟲和戴文屬的節片戴文絛蟲等多種絛蟲寄生於雞的十二指腸中引起的雞的一種寄生蟲病。前3種寄生於雞和火雞的小腸中,最為嚴重;節片戴文絛蟲寄生於雞、鴿、鵪鶉的十二指腸內,可引起貧血、消瘦、下痢、產蛋減少或停止。
病原棘溝賴利絛蟲和四角賴利絛蟲是寄體內的大型絛蟲,兩者外形和大小很相似,白色、扁平帶狀,長25cm,寬1~4cm。棘溝賴利絛蟲頭節上的吸盤呈圓形,四角賴利絛蟲,頭節上的吸盤呈卵圓形,頂突和吸盤上都有鉤。
有輪賴利絛蟲較短小,一般不超過4cm,偶可達15cm,頭節上的吸盤呈圓形,無鉤,頂突寬大肥厚,形似輪狀,突出子蟲體前端。節片戴文絛蟲:成蟲短小,外形似舌狀,0.5~3.0mm,4~9個節片,節片由前往後逐個增大。它們的中間宿主為無脊椎動物,蠅類、甲蟲、螞蟻,蛞蝓和陸地螺。
臨床症狀臨床常見羽毛蓬亂,食欲下降,飲水增多,呼吸加快,消化障礙,糞便稀且有粘液,行動遲緩,頭頸扭曲,消瘦,貧血,雛雞生長停滯或死亡,蛋雞產蛋量下降或停產。仔雞嚴重感染時,表現出血性腸炎,發生腹瀉、糞便含有大量黏液,常帶血液。當賴利絛蟲大量感染時蟲體積聚成團,導致腸阻塞,甚至腸破裂而引起腹膜炎。有時因蟲體分泌毒素,使病雞兩腿麻痹,出現神經中毒症狀,常逐漸波及全身。糞便中發現孕卵節片,節片粟粒大,乳白色,肉質樣,有時可見節片蠕動。
剖檢變化屍體消瘦,可見十二指腸粘膜潮紅、有散在出血點,腸道粘膜增厚,腸腔中富含淡紅色惡臭的粘液,可發生大量蟲體固著於粘膜上。可視粘膜蒼白或黃染。
診斷綜合流行特點,生前診斷可根據雞群的臨床表現,糞便查獲蟲卵或節片即可確診。剖檢病雞發現蟲體便可確診。
防治
預防措施:雛雞與成雞應分群飼養,新購入的雞應驅蟲後再合群;定期檢查、治療病禽,每年2~3次全群性驅蟲,及時清除雞糞並做無害化處理;殺滅中間宿主螞蟻、金龜子、家蠅等,切斷傳播途徑。
治療措施:
1.硫雙二氯酚(別丁),每千克體重100~300mg,每天1次,連用2天。
2.氯硝柳胺(滅絛靈),每千克體重50~60mg,一次性口服。
3.氫溴酸檳榔堿,每千克體重1~3mg,加適量水投服。
4.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15~20mg,與麵粉做成丸劑,一次投服。
5.吡喹酮,每千克體重10~15mg,一次投服。
(六)雞蛔蟲病
雞蛔蟲病是雞及某些家禽最常見的一種線蟲病。是由雞蛔蟲寄生於雞、火雞的小腸內而引起。本病主要發生於2~4月齡的雞影響生長發育,嚴重時造成腸道阻塞,甚至死亡.
病原雞蛔蟲屬於禽蛔屬,寄生於雞小腸內,蟲體呈黃白色,呈淡黃色或乳白色。頭端有三片唇。雄蟲長26~70mm,雌蟲長65~110mm,是雞消化道中最大的線蟲。
蟲卵呈橢圓形,表麵光滑,殼厚,深灰色,內含單個胚細胞。大小為70~86μm×67-51μm。蟲卵抵抗力很強.雞蛔蟲卵在外界環境中的發育與溫度、濕度、陽光等自然因素密切相關。侵襲性蟲卵在潮濕的土壤中可存在6~15個月。蛔蟲卵受陽光的照射極易死亡,但對化學藥物有—定的抵抗力,在5%甲醛溶液中仍可發育為侵襲性蟲卵。
流行特點3~4月齡的雛雞易感,一歲齡以上的雞往往是帶蟲者。不同品種的雞易感性有差異,肉雞比蛋雞抵抗力強;土種雞比良種雞抵抗力強。雞飼料中缺乏VA、VB時易遭受感染。感染性蟲卵被蚯蚓食入後,雞吃蚯蚓時可感染。
症狀雛雞發病後表現為精神萎頓,食欲減退,羽毛鬆亂,雙翅下垂,便秘、下痢相交替,有時有血便,可視粘膜和雞冠蒼白,生長發育不良,嚴重時衰弱死亡。成雞多不表現症狀,嚴重者又下痢,貧血,影響產蛋雞的產蛋量等。
病理變化腸粘膜發炎、水腫、充血,在幼蟲大量集中的部位可見結締組織增生,腸壁上形成顆粒狀化膿灶或形成結節,有時肝髒有淤血。成蟲大量寄生時,常見腸道阻塞,甚至腸破裂。
診斷可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結合糞便蟲卵檢查找蟲卵或蟲體和剖檢小腸內蟲體即可確診。
防治預防雞的蛔蟲主要是做好雞舍及運動場的衛生及清掃消毒,集中糞堆積發酵處理,殺滅蟲卵。不同日齡的雞分開飼養,定期驅蟲。定期驅蟲:雛雞用左旋咪唑在50-60日齡和100日齡按每千克體重25mg的劑量各驅蟲一次,成年雞應在冬季10~11月驅蟲一次,在春季產蛋前應再驅蟲一次;幼雞在2月齡開始,每隔一個月驅蟲一次。丙硫咪唑(抗蠕敏)每千克體重10-20mg劑量拌入少量飼料內一次內服;或滅蟲靈(依維菌素)每150Kg雞體重服一袋。
檳梆子125g,南瓜子75g,石榴皮75g,共研為末,按2%的比例拌於飼料中,空腹喂給,每日2次,連用2~3天。
在服藥驅蟲後,經過12小時清除糞便,並將清除的糞便合適的地點堆積發酵進行無公害化處理。
(七)雞異刺線蟲病
本病是由異刺科異刺屬的雞線蟲異刺線蟲寄生於雞的盲腸內引起的,又叫盲腸線蟲病。本病常見多發,分布廣泛。
病原蟲體淡黃色,細線狀,頭端略向背部彎曲,尾末端尖細。雄蟲7~13mm,寬約0.3mm,雌蟲長10~15mm,寬約0.4mm,尾部細長。蟲卵為橢圓形,褐色或淡灰色,一端較明亮,內含未發育的卵細胞,大小65~80μm×35~46μm。異剌線蟲的卵在外界抵抗力強,能在1%硫酸,0.1%升汞溶液中發育,在土壤中能生存8個月。
症狀輕度感染時,一般無明顯症狀。嚴重感染時,表現為食欲不振或廢絕、下痢、精神沉鬱、消瘦貧血、雛雞發育受阻,成雞產蛋下降,嚴重時可造成死亡。
剖檢變化異刺線蟲寄生時損傷腸粘膜,引起出血,主要是盲腸腫大,腸壁發炎和增厚,潰瘍,腸內容物凝結,在盲腸頂端可見大量蟲體。
診斷本病可用飽和鹽水漂浮查蟲卵,或剖檢在盲腸中發現蟲體即可確診。另外,要注意與蛔蟲卵的區別。異刺線蟲是組織滴蟲病的傳播者,當啄食了含組織滴蟲異刺線蟲卵時,就可同時感染異刺線蟲病和組織滴蟲病,診斷時應注意是否同時患有組織滴蟲病。
防治預防和治療可參考雞蛔蟲病。
(八)雞蟎病
雞蟎病是有一種或多種蟎寄生於雞的體表所引起的一類外寄生蟲病。不同的病原引起的症狀和病變各不相同,現分述如下:
病原和症狀
1.雞膝蟎病:病原為雞膝蟎,呈圓形或卵圓形,長約0.3mm,這種蟲體多沿羽毛侵入皮膚,寄生在羽毛根部,刺激皮膚引起炎症,皮膚發紅、局部劇癢,雞自啄羽毛,在皮膚上形成痕跡和凸起,觸摸時有膿皰感覺。多見於雞的背部、翅部、尾部大羽、臀部、股部等部位,嚴重者羽毛幾乎全部脫光,故稱“脫羽症”。用小刀蘸油類液體刮取病變部皮膚進行鏡檢,查到蟲體即可確診。
2.突變膝蟎病:病原為由疥蟎科膝蟎屬的突變膝蟎,蟎體長約0.5mm,寄生於寄生於雞腿無毛處及腳趾部皮內,引起皮膚發炎。表現為患肢發癢,起鱗片,皮膚增厚、粗糙甚至幹裂,滲出物幹涸後形成一層白色或灰白色痂皮,如塗石灰樣,故稱“石灰腳”重者行走困難,甚至發生趾骨壞死,有時出現走飛交替現象。影響采食,生長緩慢,產蛋減少。
3.皮刺蟎病:病原為皮刺蟎屬的雞皮刺蟎,蟲體呈長橢圓形,體表密布短細絨毛,根據吸血多少呈淡紅色、紅色或紅褐色。寄生於體表。該蟎是夜間活動,刺吸血液為食,引起雞隻貧血,尤以幼鳥和老年鳥最為嚴重。嚴重侵襲時,患雞皮膚發炎、劇癢,日漸消瘦,貧血,羽毛雜亂和脫落,產蛋減少,可致死亡。
4.雞新棒恙蟎病:病原為雞新棒恙蟎幼蟲,幼蟲很小,不易發現吃飽的幼蟲為一小血點。寄生於雞及其他鳥類翅內側、胸兩側和腿內側體表,幼蟲成群附在雞的皮膚上。放飼雛雞易感染。患部奇癢,出現痘疹狀病灶,周圍隆起,中間凹陷,中央可見一小紅點,即恙蟎幼蟲。大量蟲體寄生時,腹部和翼下布滿此種痘疹狀病灶,奇癢。嚴重時消瘦、貧血、不食,可致死亡。
防治搞好環境衛生:定期清理糞便,集中堆肥發酵,清除雜草、汙物,定期在運動場應用敵百蟲、滅蟲菊酯、敵敵畏等殺蟲藥物噴灑殺蟲;一般在出欄後使用辛硫磷對圈舍和運動場地全麵噴灑,間隔10天左右再作噴灑殺蟲。進苗10天前,雞舍內用滅蟲菊酯或敵百蟲噴灑。
感染雞群的治療可投服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等,一般以拌料內服,按有效成份0.3mg/Kg體重拌料喂服。商品雞可用滅蟲菊酯帶雞噴霧。對於雞膝蟎病的治療,還可取鬆焦油1份,硫磺1份,軟肥皂2份,0.5%酒精2份,混合調勻塗擦患部。也可用10%硫磺軟膏塗擦治療。將患部浸入溫水或肥皂水中,使痂皮軟化,然後刷去痂皮,待幹後塗上一層煤油,1天1次,7天為1個療程。或清除痂皮後塗擦10%硫磺軟膏,可治療突變膝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