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雞常見病防治 (五)(2 / 3)

防治

預防措施:目前,雞球蟲病的主要控製手段是通過加強飼養管理、藥物防治和疫苗預防來實現。

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幹燥,定期清糞,防止雞糞汙染飼料和飲水,飼養人員進出場舍以及用具都要嚴格消毒,欄內和運動場地應做到清潔、幹燥。雛雞、青年雞、成年雞應分開飼養,並避免雞群擁擠。給雛雞喂富含維生素的配合飼料,補充適量的青綠飼料,增強雛雞的抗病能力。

2.藥物預防。在雛雞出殼後1天即開始使用抗球蟲藥,尤其在球蟲病易感染時期抓好藥物預防對球蟲病的控製至關重要。既從2~3周齡開始,在飼料或飲水中按時、按量投喂藥物,進行預防。

本病可以采用以下藥物預防:

氨丙啉:按有效成分125mg/kg混入飼料,整個生長期均可使用,無休藥期。

氯苯胍:按33mg/kg混入飼料,休藥期為5d。

莫能菌素:按100~120mg/kg混入飼料,無休藥期。

按沙洛菌素:按75~125mg/kg混入飼料,休藥期5d。

鹽黴素:按60~70mg/kg混入飼料,無休藥期。

那拉菌素:按50~70mg/kg混入飼料,無休藥期。

3.疫苗預防。目前可用疫苗有Coccivoc和Paracox。將球蟲疫苗用專用稀釋液稀釋後倒入滴瓶中,並計算好每一滴中所含球蟲疫苗恰好是1羽份。滴口過程中要不斷搖動滴瓶以使疫苗均勻,且應在較短時間內滴完。

用球蟲疫苗免疫後2周內在飼料或飲水中應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K,以防止維生素A的缺乏和減少腸道出血等免疫反應。

免疫接種後3周內不準用任何抗球蟲藥物及某些抗菌藥物,例如土黴素、四環素、磺胺類藥物等。免疫後10天內反應較大(如出現血便)可用百球清1/3治療量飲水一次(如未觀察到血便可不用本步驟),以抑製球蟲第二代裂殖體的增殖,並可用一些不殺傷球蟲的抗生素和止血藥以抑製繼發感染和止血,防止免疫失敗和免疫過度。

治療措施:治療球蟲病的藥物很多,普遍使用的主要有:

1.氨丙啉:飲水濃度為0.012%~0.024%,連用3~5d後改為0.006%,連用1~2周。

2.磺胺間二甲氧嘧啶:飲水濃度為0.05%,連用6天。

3.磺胺二甲嘧啶:飲水濃度為0.1%,用2天,後改為0.05%,用4天。

4.磺胺氯吡嗪(三字球蟲粉):0.03%飲水,連用3天。

5.百球清(2.5%Toltrazuril):飲水中加0.0025%或按每天7.5mg/kg體重給予,用2天。

使用抗球蟲藥注意事項:

1.產蛋雞慎用球蟲藥,除氨丙啉外,其他球蟲藥均會引起產蛋下降,蛋殼變白、變薄。

2.注意配伍禁忌及副作用:如莫能黴素、鹽黴素均不能與磺胺類紅黴素、泰妙靈、竹桃黴素等配伍;氨丙啉妨礙VB1吸收,磺胺類影響VK吸收,可出現貧血、出血等現象。

3.抗球蟲的藥物很多,應據具體情況選用,為防止球蟲的耐藥性的產生,應注意有計劃地更換用藥。

4.抗球蟲藥一般隻對無性繁殖期的球蟲有較好療效,而對有性繁殖期的球蟲一般都不夠理想,所以要早發現、早治療。

5.在球蟲病爆發時要限製麩皮和碳酸鈣的含量,因為這些物質有促進球蟲發育的作用。

(二)雞住白細胞蟲病

雞住白細胞蟲病俗稱“白冠病”,是由卡氏住白細胞蟲和沙氏住白細胞蟲寄生於雞的白細胞和紅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其主要特征是下痢、貧血、雞冠蒼白、內髒器官和肌肉廣泛性出血以及形成灰白色裂殖體結節。在我國南方的福建、廣東等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近年來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也有流行。

病原沙氏住白細胞蟲:其成熟配子體為長形,見於白細胞內,宿主細胞呈紡錘形,細胞核被蟲體擠壓呈狹長帶狀圍繞於蟲體一側。大配子體22×6.5μm,胞質著色深藍,核較小,褐紅色的核仁明顯;小配子體20×6μm,胞質著色淺,著色淡蘭,核較大,核仁不明顯。

卡氏住白細胞蟲:其配子體可見於白細胞和細胞內,呈近圓形,大配子體為12~14μm,小配子體為10~12μm。配子體幾乎占居了整個宿主細胞.宿主細胞膨大為圓形,胞核成狹帶狀圍繞蟲體一側,或消失。

流行特點

各個年齡的雞都能感染,但以3~6周齡的雛雞發病率較高。而8~12月齡以上雞,感染率高,發病率低,大多數呈隱性帶蟲者。

卡氏住白細胞蟲和沙氏住白細胞蟲的傳播媒介分別是庫蠓和蚋,因此本病多發生於吸血昆蟲蚋和蠓活動的季節。在北方,多發生於6~11月份,以7、8、9及10月中旬前發病率最高。在南方省區較普遍,呈地方性流行,多發於4~10月份,嚴重發病見於4~6月份,最高峰為5月份。

症狀本病潛伏期為6~10天。雛雞和仔雞的臨床症狀明顯。病雞食欲不振,精神沉鬱,流涎、羽毛鬆亂,下痢,糞便呈青綠色。感染12~14天後,突然因咯血、呼吸困難而死亡;有的呈現雞冠蒼白,口腔內積存血液凝塊,雞冠和肉垂蒼白,有的可在雞冠上出現圓型出血點,1~2天後因出血而死亡,所以本病亦稱為“白冠病”。

輕症病雞,發燒,臥地不動,食欲下降,下痢,精神不振,1~2天內死亡或康複。

中雞和成年雞病情較輕,死亡率較低。病雞呈現雞冠蒼白、消瘦、拉水樣白色或綠色稀糞。主要表現是中雞發育受阻,成雞產蛋率下降80%~100%。

剖檢變化全身皮下出血,肌肉特別是胸肌和腿部肌肉散在明顯的點狀或斑塊狀出血,心髒、脾髒、胰髒、腺胃也有出血,腸粘膜呈彌漫性出血。肝脾腫大,血液稀薄,屍體消瘦。胸肌、腿肌、心肌及肝脾等器官上有灰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針尖至栗粒大與周圍組織有明顯分界的小結節。這種小結節是住白細胞蟲的裂殖體在肌肉或組織內增殖形成的集落,是本病的特征病變。卡氏住白細胞蟲病病例見其皮下組織有廣泛性的出血點,為其典型特征之一。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多發於夏季)、臨床症狀(貧血、綠色糞便和產蛋量下降等)和剖檢病變(組織器官出血和有灰白色的結節)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病原檢查,即取病禽的血液塗片或髒器塗片進行姬姆薩染色,在顯微鏡下發現蟲體,即可確診。

防治

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消滅吸血昆蟲庫蠓和蚋是控製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淨化雞舍周圍環境,經常清除雞舍附近的雜草和灌木叢,處理附近的水溝、池溏、水井等這些庫蠓孳生、繁殖的場所。可以用0.1%除蟲菊脂、滴滴涕、666水劑、敵敵畏或蠅毒磷乳劑。在流行季節,雞舍的門、窗、風機口、通風口等要用100目紗窗,以防庫蠓和蚋進入雞舍。

2.在本病流行季節,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預防,對病雞及時隔離治療。

治療措施:

1.泰滅淨(磺胺間甲氧嘧啶):按0.5%拌料連用3天,再按0.05%連用2周,視病情選用。

2.磺胺二甲氧嘧啶(SDM):按0.05%飲水兩天,然後再用0.03%飲水兩天。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38mg/kg,連用7天。

3.磺胺-6-甲氧嘧啶(SMM):按0.2%拌料,連用3~5天。

4.克球粉:按0.025%拌料,連用5~7天。休藥期7天,產蛋雞禁用。

5.乙胺嘧啶和磺胺二甲氧嘧啶配伍:乙胺嘧啶0.0004%,磺胺二甲氧嘧啶0.004%,混於飼料連續服用1周。

(三)雞組織滴蟲病

雞組織滴蟲病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寄生於雞盲腸和肝髒引起的寄生蟲性原蟲病。本病以引起盲腸炎症和肝髒表麵產生一種特征性的壞死潰瘍病灶為特征,故又稱盲腸肝炎。該病常常出現火雞頭頸部淤血而呈黑色,故也叫黑頭病。

病原火雞組織滴蟲蟲體呈多形性,腸型蟲體近似球形,直徑為3~16μm,有一條粗壯的鞭毛,細胞核呈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蟲體內有一小盾和一個短的軸柱。組織型蟲體生長於肝髒和盲腸上皮細胞內,呈圓形或變形蟲形,無鞭毛,有偽足,初侵入者8~17μm,生長後可達12~21μm。

流行特點該病多與腸道細菌協同作用而致病,單一感染時多不顯致病性。雞的組織滴蟲死亡率較低,常為隱性宿主。

異刺線蟲的感染性蟲卵可攜帶火雞組織滴蟲,組織滴蟲能在異刺線蟲蟲卵及其幼蟲中長期存活,所以雞異刺線蟲是其保護者。當雞感染異刺線蟲時,同時感染組織滴蟲。帶有組織滴蟲的異刺線蟲卵被蚯蚓、蚱蜢、土鱉蟲及蟋蟀等節肢動物食入,他們亦能充當傳播媒介,當雞采食這些節肢動物時也能感染本病。

症狀潛伏期7~12天,最短5天,常發生於感染後第11天出現症狀。病程1~3周。病禽精神沉鬱、食欲缺乏、翅下垂、呆立、步態蹣跚、眼半閉,頭下垂貼近身體、畏寒,下痢。末期,因血液循環障礙,雞冠、肉髯發紺,呈暗黑色(故稱黑頭病)。糞便呈淡黃色或淡綠色,有時帶血。幼齡火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年雞很少出現症狀,但產蛋顯著減少。成年火雞常為慢性經過,呈進行性消瘦。病愈雞的體內仍有組織滴蟲,帶蟲期可長達數周或數月。

病變特征性病變主要在盲腸和肝髒,引起盲腸炎和肝炎。剖檢見一側或兩側盲腸腫脹,盲腸壁增厚,內腔充滿漿液性或出血性滲出物,滲出物常發生幹酪化,盲腸內常有黃色、灰色或綠色幹酪狀的盲腸腸芯,粘膜上常有潰瘍,甚至盲腸穿孔,引起腹膜炎。

肝髒腫大,紫褐色,表麵出現黃綠色圓形或不規則下陷的壞死灶,直徑可達1cm,單獨存在或融合成片,這種下陷的病變常圍繞著一個呈同心圓的邊界,構成組織滴蟲病的特征性病變。腹腔髒器被淡黃色腐肉樣物質粘連。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和病理變化,發現本病的典型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如能刮取盲腸粘膜或肝髒組織檢查,發現蟲體即可確診。檢查方法是用加溫約40℃的生理鹽水稀釋盲腸粘膜刮下物,作為懸滴標本,置顯微鏡下檢查。或取肝、腎組織塗片,經姬氏染色鏡檢。

防治

預防措施:

1.預防本病的措施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雞舍要經常打掃、定期消毒,搞好清潔衛生。

2.火雞與雞不能同場飼養。雛雞和成雞要分開飼養,防止密度過大。定期驅蟲,包括驅除異刺線蟲。

3.定期驅除異刺線蟲。常用藥物為硫化二苯胺、左脒唑、丙硫脒唑等。

治療措施:

1.可用甲硝唑(滅滴靈):按0.02%混於飼料中,連用3天為一個療程。停藥3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連續5個療程。休藥期5天。

2.卡巴砷:按0.04~0.08%混於飼料中,連用7天,休藥期5天。

3.二甲基脒唑:按0.06~0.08%混於飼料中,連用3~5天,產蛋雞禁用。

4.中藥配方:白頭翁20g、苦參12g、秦皮10g、黃連10g、白芍15g、烏梅20g、雙花12g、甘草15g、鬱金15g,煮水加糖誘飲,供100隻雛雞一天用量,中、大雞酌情加量,連用3~5天。

(四)前殖吸蟲病

前殖吸蟲病是由前殖屬的多種吸蟲寄生於雞的輸卵管、法氏囊、直腸和泄殖腔中而引起的,蟲體偶見於蛋內。常引起輸卵管發炎,患雞產無殼蛋和軟殼蛋,有時繼發腹膜炎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