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父母一代:活著,好好地相愛;死去,從不忘懷(2 / 2)

我一直很欣賞他們的婚姻,也得益於在這樣愉快的家庭中成長,覺得正常的婚姻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但仿佛婚姻靠的是好運氣一般,我家的好運在父母這代就終結了。我哥比我大七歲,很老實的一個內秀男孩,沒有過什麼戀愛經曆,就在二十五歲時和第一個相親對象歡歡喜喜地結婚了。結果這個家從此被攪得不得安寧。後來,我三十歲時被蠻橫的嫂子趕出家門,至今都沒有回去過那個曾經屬於父母的溫暖家庭。也許,這就叫鵲巢鳩占吧。

至於我,更是連一點父母的喜氣都沒有沾到。經常遇到的境況都是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不愛。兜兜轉轉,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以致最終成為“剩女”。其實在九十年代末,還沒有“剩女”之說,“老姑娘”是傳統的叫法,這比“剩女”聽起來似乎更殘忍。

我很早就知道“老姑娘”有多麻煩。我媽是個氣焊工人,她四十多歲的時候,我正上小學。那時,經常有個三十八歲的老姑娘同事到我家來坐坐,大概我媽正給她介紹對象。那老姑娘個子不高,瘦瘦的,兩根細細的長辮子對折紮起來。老姑娘走後,我媽經常對我爸抱怨說:“小李的事沒法管,她經常挑的不是地方,什麼介紹人說的這句話不對了、那句話又怎麼著了——你管介紹人幹嗎,得看對方啊!”我那時人小,聽了隻覺得好笑。後來自己長大了,有了相似的經曆,才明白相親是件多麼耗人的事,老姑娘的心理又是多麼敏感。我媽是個粗人,她直到現在也不會明白這些的。

事情往往如此,你天天關注,就沒變化,你要是有一段不問了,事兒就有變化了。後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聽我媽說,小李終於結婚了,嫁了個軍人,再後來又有了兒子。當她領著兒子出去玩的時候,就有人問:“這是你孫子呀?”我媽把這當做笑話給我們講。可是今天看,小李無疑是第一代剩女鹹魚翻身的動人案例。

七十年代出生的女孩,當剩女的不算太多,可是已經有了零星被剩的了。當我二十八九歲還沒有嫁出去的時候,數一數,認識的人裏類似情況的已有三四個了。高飛雁是我的中學同學,就是其中之一。當她跟我聊起她的失敗情史的時候,不由得感歎:“其實包辦婚姻也挺好的,起碼不用這樣費心尋找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掙脫了包辦婚姻的不幸,幾十年後的人,又陷入了自由戀愛帶來的困惑中。找不到意中人而羨慕包辦婚姻,算是物極必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