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原則就是開展創新活動所依據的法則和判斷創新構思所憑借的標準。在創新活動中遵循創新原則是提升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攀登創新雲梯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把握了開啟創新大門的“金鑰匙”。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提高創新能力首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其次還需堅持獨立性、求異性、批判性、跳躍性以及實踐性等原則。
第一節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站在提高各級領導幹部開拓創新能力的角度來說,提倡以人為本有兩種含義,一是領導幹部工作的目的是執政為民,要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二是要營造一個支持創新的氛圍,鼓勵領導幹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領導幹部的創造力。
以人為本,是管理創新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麵發展。領導幹部的工作目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在工作上開拓創新,就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進行有效的公共管理。為達到創新的目的,政府需要針對不同的公共生活領域,設立具有個同任務、責任和擁有與之相應權力的職能機構和部門。創新的領域極為廣泛,一切管理隻要有利於社會、經濟、環境的全麵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調功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件、創造性、能夠體現個同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製度的先進性,能夠建育和實施“為民、便民、利民的管理製度、管理內容、管理方式。最終有利於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有利於推進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弘揚先進的文化管理利益和內容,都可以進行創新。
以人為本,還體現在關係和環境上。各級領導幹部要在公共管理中創新,就要有一個能夠創新的環境,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氛圍。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領導幹部要尊重人,關心人,平等協商,真誠溝通;還要寬宏大量,不僅要容人之長,還要容人之短,對下級一視同仁。在這種環境中,各級領導幹部才能心情舒暢、同心協力,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領導幹部為下級提供一個發揮才能的良好環境,支持其創新,寬容其創新失誤,尊重其創新的理念,肯定其創新的成果,才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競爭力,達到開拓創新的目的。
在營造有利於下級開拓創新的環境方麵,領導幹部可以從美國的3M公司的管理中得到一些啟示。3M公司創建於1902年,全稱是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業公司,因英文名稱的前三個單詞以M開頭,故簡稱3M公司。“世界上最具有創新力的公司”是其正式宣言,它以勇於創、努力為員工提供創新的環境著稱,視革新為其成長的方式,視新產品如生命。
在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方麵,3M公司首先十分尊重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工作環境是公平的、有挑戰性的、沒有偏見的、大家分工協作式的,公司的管理人員還經常均員工進行坦率的交流。主管和經理要對於下員工的表現與發展負責,鼓勵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其提供創新方麵的指導與自由。其次,公司尊重冒險精神,提倡員工勇於革新。公司宗旨中明確提出:決不可扼殺任何有關新產品的設想。員工隻要是發明新產品,就不會受到上級任何幹預。同時允許有失敗,鼓勵員工堅持到底。另外,3M公司努力提供公平的個人發展的機會,對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公平合理的獎勵。這些措施,是公司上下形成了以自主、革新、個人主動件和創造性為核心的價值觀。
正式由於3M公司獨有的創新文化,一係列的創新機製和創新管理,使得公司每年都要開發200多種新產品,在其百多年曆史中開發了6萬多種高品質產品,分布在從家庭用品到醫療用品,從運輸、建築到商業、教育和電子、通信等各個領域。據統計,現代社會中,世界上有50%的人每天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3M公司的產品。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領導幹部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同時,領導幹部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環境中,更能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更好地為民人服務。
第二節獨立性原則
創新思維要在“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狀況下進行活動,要想創新,必須堅持獨立性原則,做到不拘泥於舊框框,不迷信於權威,不屈從於壓力,不去扭曲思維和實踐的規則,而隻堅持實事求是、遵循真理的道路。
堅持獨立性,最重要的是要排除外界因素幹擾,在進行活動和思考時,不能受製於自己頭腦中已有的思想、觀念的影響,而要尊重事實,從當前的客觀情況出發。若不願放棄自己頭腦中的舊觀念,過於謹小慎微,則會影響其獨立性思維的展開。思想僵化和呆板的領導幹部不可能具有創新思維,因為一旦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想問題、辦事情總是喜歡按照一個固定的思路,套用一個固定的框框,動輒搬出過去的經驗,引用權威的言論,翻版書本知識,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沒有規矩,它們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手段。但是,應該看到,有些規矩、慣例是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把“規矩”和“框框”絕對化,不允許冒犯,不允許有任何“出格”的行為,那麼社會就不可能有創新,就不可能發展和前進。
法國心理學專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遠處撒了一些毛毛蟲比較愛吃的食物。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它們每一隻都緊緊跟著前麵的那一隻,即害怕掉隊,也不敢獨自走新路。就這樣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的盲從,在於毛毛蟲總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人的思維也一樣,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喪失了思維的獨立性,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堅持獨創性思維就是要敢於打破陳規陋習,敢於摒棄陳腐觀念,還要敢於懷疑現成的東西,敢於懷疑具有權威性的理論。並且要敢於推翻那些理論,發現自己的新見識,提出自己的新創見,去實現新的突破。也就是說,要想別人所未想,要想別人所不敢想的;去做他人所未做,做他人所不敢做的事。換言之,就是用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己認定的事。
從古到今,世界上眾多的發明家和科學家所共有的一種寶貴品質,就是不迷信權威,大膽懷疑,勇於突破,敢於創新。正是他們這種敢於批判和獨立思考的精神,使他們走上了發明創造的道路。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往往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和已有的權威結論懷有盲從和迷信的心理,而這種心理使他們很難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最後也隻能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止步不前。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的“物理學危機”中,就有一大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因信奉經典物理學,認為經典物理學關於原子不可分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以至於在新物理學出現之後,他們仍抱著舊觀念不放,而變得消極、悲觀,驚呼“物質消失了”、“世界不可知”。其中有的人竟為舊觀念而殉道。這種科學家自然沒有獨立性思維,也不能有什麼創新創造。
值得一提的是,思維堅持獨立性原則,並不是說要孤立、封閉自己,也不是故意標新立異狀態下的獨立。如果把自己孤立於社會、人群之外,把自己關在深居裏或隱於深山老林,不接觸社會,不接觸實踐,個了解外麵世界的發展變化,“獨立”地、不受任何外界影響地考慮問題,這種“獨立”隻能是孤僻或閉門造車。同樣,如果故意地與他人唱反調,不管他人對與否,以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和特別,這種“獨立”也隻能是“怪癖”。
獨立性原則在創造性思維中至關重要,獨創性思維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維的方式方法上和思維的結論上,能提出新的創見,作出新的發現,實現新的突破,它具有開拓性、延展性、突變性,沒有獨立性,就沒有進取、創新。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堅持獨立性原則進行創新,不能因來自於領導的不滿、權威的批評、傳統勢力的抵觸、常規的排斥等等壓力,而違背事實,違背思維活動的特點,作出有悖常理的結論。
第三節求異性原則
要做到開拓創新,不僅能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係,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發現、發明、創造,即要求異。堅持求異性原則,就是要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特別關注客觀事物間的不同性與特殊性,特別關注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之間的不一致性,而不滿足於常規和跟在他人後麵亦步亦趨。
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社會的進化與發展,不是在自然資源十分富饒的地區,而是在自然資源種類豐富且差異性大的地方得到發展的。過分富饒的資源隻會使人離不開它,就像小孩離不開引帶一樣。這就是說,社會是在多樣性的基礎上發展的。事物不僅是多樣性的統一,也是在多樣性中求得發展的。事物一旦失去了多樣性,就失去了活力。人們在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就不能滿足於現狀,或滿足於某一方麵的長足發展,要在現狀和單方麵發展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尋求不同於現狀的新的方麵和關係。因此,求異原則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求新原則或求多樣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