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組織者和實踐者,是發展思路的謀劃者,科學發展的帶領者。領導幹部的思維新了,思路廣了,才能更好地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建設一支善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才能準確把握發展形勢,抓住機遇,帶領群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開創社會發展的新局麵。
第一節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理論思維。邏輯思維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因素,對於糾正不良學習方法、加強學習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後,有感於邏輯對幹部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性,毛澤東同誌曾多次強調幹部要學點邏輯。科學家錢偉長也說過,學生刻苦學習當然應該鼓勵,“但是,更關鍵的是邏輯思維。有了這個習慣後,就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它會帶你走向無數個成功”。
邏輯思維能帶領人走向成功首先體現在它是提升創新能力、進行發明創造的重要前提條件。創新本質上是運用邏輯思維工具對事物進行再認識的過程,如果不懂邏輯常識和學習方法,缺乏學習能力,對別人說的、書裏寫的不加分析地照單全收、機械記憶,那麼,人的大腦將變成沒有生產能力的雜貨間,發明創造也就無從談起。
相傳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件趣事,國王讓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假,但這頂金冠的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麵麵相覷,他們最後想到了請阿基米德來檢驗。
阿基米德苦思冥想,始終不得要領。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坐進澡盆裏時,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測定固體在水中排水量的辦法,來確定金冠的比重。
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發現王冠的體積比相同重量的純金的體積大,所以證明了王冠裏摻進了其他金屬。當然,這次試驗的意義遠遠大過查出金匠欺騙國王,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在盆浴時發現水麵上升與他身體侵入部分體積之間的內隱關係,固然是由於直覺而產生的頓悟,但是這種頓悟並非憑空而來。是因為阿基米德事先通過邏輯分析、推理知道,如果是純金的皇冠,由於其密度已知,在體積一定的條件下其重量很容易計算出來,再與皇冠的實際重量相比較,即可確定皇冠是否用純金製成。於是問題的關鍵就轉化為如何測量皇冠的不規則體積。正是在這一邏輯思維結論的指引下,阿基米德才能把自己直覺思維的焦點指向與皇冠體積測量相關聯的事物,才有可能在盆浴過程中產生頓悟。而在此之前,盡管阿基米德也曾在千百次盆浴中看到過同樣的現象,卻從未能產生類似的頓悟,就是由於缺乏上述邏輯思維指引的緣故。
邏輯思維能帶領人走向成功還體現在它可以使人積極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思維的基本過程是分析和綜合,從分析現象開始,到作出新的判斷終結。邏輯思維可以將豐富的感覺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外及裏的加工製作,形成概念和理論,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人們借助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預見未來,能動地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沒有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記憶、創新、注意將無從發揮作用,也就不可能積極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有一位著名的賢人延陵季子有一次他去晉國。一進入國境,他就說:這是個暴虐的國家。到了都城,他又說:這是個民力耗盡的國家。他去見了晉國的國君,回來後感歎到:這真是個混亂的國家呀。隨行的人不解,問他:您剛到這個國家,時間很短,為什麼做出這樣三個判斷呢?
延陵季子回答說:我剛進入晉國國境,就看到百姓的田壟荒蕪而不整治,官家的建築卻高大而華美,證明百姓的生活很苦而統治者作威作福,我就知道這是個暴虐的國家。進了都城,我發現新建的房子簡陋而老房子結實好看,新房牆矮而老房牆高,我就判斷出這個國家民力已經耗盡。至於我為何說這是個混亂的國家,是因為我在朝廷上看到,晉國國君身體精力都不錯卻不理國事,大臣們都不傻卻沒有一個對國君進行勸諫,這不是混亂又是什麼呢?
由此可見,邏輯可以幫助人們從現象發現本質,即使這種現象不十分明顯,表麵看起來也不特別嚴重,但是眼光敏銳而又有經驗的人也能夠“見微而知著”。延陵季子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人,有著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即使依據的前提不多,但還是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鑒於邏輯思維的重要作用和工作的需要,領導者幹部必須加強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和培養,以便使工作更好地開展工作。因為具體學科可以看作是一個由許多概念、命題和論證有機構成的知識係統,所以領導幹部訓練邏輯思維,就是對其中的概念、命題和論證加以分析、理解和把握的活動過程。
領導幹部首先要加強概念的學習。概念是思維內容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一門學科知識的基本要素。任何科學的概念都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學習概念就是要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借助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學習基本概念,為理解命題、掌握規則、最終融會貫通打下基礎。
領導幹部其次要加強命題的學習。任何命題至少由兩個概念組成,命題的含義取決於它的內容和形式。因此,學習命題要從理解概念入手,不但要理解字麵意義,而且要理解深層意義;不但要理解內容,而且要理解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最終判定命題的真假。不然,無論讚同還是反對,可能都不是命題真正的主張。現實中許多無謂的爭論,就是由這種誤解所導致的。
領導幹部最後要加強論證的學習。論證是對某個命題確定為真的思維過程,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三個要素組成。論證的好壞,取決於論據的真假和論據對論題的支持度。因此,審讀一篇文章,要看論題是否明晰、論證過程是否切題、論據的可信度如何及對論題支持度的大小。好的、可信的論證,肯定會順利通過各關檢驗。若有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就不是好論證,因而也就不是可信的論證。
愛因斯坦在總結自己經驗時說過:“從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覺性的,而從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則是邏輯性的。”領導幹部進行了這些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可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突破思維定勢,從盡可能多的角度觀察問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從而去粗取精,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
第二節係統思維
係統是指由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若幹要素組成的,具有特點功能和運動規律的整體。係統思維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係統性把對象放在係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即從係統的觀點出發,始終著至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外部環境問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製約關係中綜合而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佳地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它顯著特點是整體性和最佳化。
整體性是係統方法的根本出發點,它把整體作為研究對象,認為世界上各種對象、事件、過程都不是雜亂無章的偶然的堆積,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一整體的性質和規律,隻存在於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動的總和,不能反映整體的特征和活動方式。與各部分的簡單相加比較,係統會產生出更多的性質和功效,即所謂的1+1=2。所以,在係統看來,整體高於一切,單獨研究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揭示出作為整體的係統的規律件。
前蘇聯的米格飛機不斷改型換代,到了20世紀70年代,米格創造和打破了8項飛行速度的記錄、9項飛行高度世界記錄和6項爬高時間的世界記錄。當時的美國空軍部長說:米格25是世界上最好的截擊機。米格25對美軍的威脅實在太大了,因此美國也早就盯上了這種飛機,千方百計地想要獲得有關情報。但是由於蘇聯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嚴格,美國始終沒能得逞。
在1976年9月6日那天,一架前蘇聯飛行員駕駛的米格25戰鬥機突然光臨日本,降落在北海道的民用機場的跑道上。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日本人和美國人歡喜如狂。經過交涉,日本人同意把飛機歸還給蘇聯,但是在飛機停留在日本的幾天內,美國和日本的專家立即將米格25大卸八塊進行了詳細研究。他們研究之後發現,原來,米格25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好,它的發動機水平並不高,電子設備並不強,可以說沒有什麼先進的零部件,大部分的都比美國落後得多。
為什麼用這樣一些遠非第一流的零部件,卻能組裝出世界一流水平的飛機呢?其中的道理就在於飛機是一個係統,在設計製造這一係統時,采用了係統工程的原理,它的組織結構和部件之間的配合都是合理的,因此,在同樣的零部件條件下,達到了整體性能的最優。
最佳化則是指運用係統方法比較和選擇能達到最佳目的的方法。它根據需要和可能為係統定量地確定出最優目標,並運用最新技術手段和處地方法把整個係統分成不同等級、不同層次結構,在動態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標服從係統總體的最佳目標,以達到總體最佳。
在我國古代,勤勞智慧的先人就已經學會了利用係統思維的最佳化方法來考察自然現象,並根據這種觀點指導自己去改造自然,在軍事、工程、水利等領域,都體現了這種思想,蘇東坡在疏浚西湖就是一個例子。
北宋年間,西湖湖盆日益抬高,湖麵麵積縮小,湖岸邊長滿了茭白,西湖開始沼澤化。這是西湖走向死亡的第一步。時任杭州太守的蘇東坡決心疏浚西湖。要疏浚西湖,要解決很多難題。第一,治湖需要大筆資金,資金從何而來?沒有資金,治湖容易成為一句空話。如果向百姓攤派,容易孳生腐敗,也加重人民負擔。第二,湖底的大量淤泥如何安放?如果運得遠,成本就會大大提高;如果就近安放,哪有這麼多空地堆放?
蘇東坡對治湖作了係統的思考,巧妙地解決了問題。第一,治理西湖的資金來自西湖的治理。以湖治湖,以湖養湖。他認為,從湖底挖出的淤泥,是很好的肥料。這些泥土,要堆放,是負擔,如果能合理利用,就會變成寶貴的財富。蘇東坡決定,從湖底運出一部分淤泥,用作農田的基肥;另一部分淤泥,用於填埋湖邊的一些低地濕地。這樣,原來的沼澤地變成了肥沃的農田。蘇東坡利用這些地,募集社會閑散人員和外地農民前來耕作;收獲的一部分用來繳納賦稅,作為治湖的費用。由於許多人無地少地,有些遊民原來偷雞摸狗,現在有地可種,無業遊民有了立身之本,便在這裏耕種度日,遊民變成農民,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因此很受社會的歡迎。
淤泥的另一部分用來建造一條溝通西湖的蘇堤。西湖東西長30裏,南北寬30裏,環湖方百餘裏。原來從湖的此岸到彼岸,要環湖走一天。蘇東坡用多餘的淤泥建造了一條蘇堤,並且在蘇堤上造了橋,種了楊樹、桃樹。清明時節,桃紅柳綠,為西湖添造了一個景點,又解決了淤泥的出路,而且由於就近堆放,節約了運輸費用。湖畔的交通,也方便了不少。
蘇東坡在疏浚西湖中,他根據西湖的特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了一個治理最佳的目標,並研究治理整個係統的組成,將治理分成若幹子係統,然後分階進行優化處理,最後整體統一協調,使整個係統得到了優化。世界是一個聯係的整體,每一部分都處在相互聯係之中,運用係統思維的最佳化方法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部分有機結合,所以即使複雜的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從其整體性和最優化的特點中不難看出,係統思維是實現現代化創新的有效方式,是開拓創新的最佳手段,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現代科學創新方法:現代社會的各個要素緊密相連,相互作用,對待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係統,必須要用係統思維,才能與時俱進;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開辟新領域的可能性更大,但開辟對象所麵臨的對象也比過去要複雜得多,用係統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用係統科學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最優效果;係統思維是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科學思維方式,它要人們從整體係統出發,注重整體性、綜合性、相關性、層次性和目的性,使創新的方法更加有效,創新的目的更加明確。
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一國兩製”的構想,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觀,和諧社會的目標,都是運用係統思維的重大理論創新。領導幹部要提高創新能力,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自然要深刻理解係統思維的重要性,熟練運用係統思維解決複雜的問題。
第三節逆向思維
逆向性思維就是在思維中故意顛倒思維方向的一種思維方法,它有意識地從常規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是對存在著兩極對立的事物或問題的另一極的思考,所以常常可以起到一種互補的作用和“歪打正著”的作用。我們在解決問題思考時,如果把傳統觀念、常規經驗、權威言論當作金科玉律,常常會阻礙我們創新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麵對新的問題或長期解決不了的棘手問題時,不要習慣於沿著前輩或自己長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而應運用逆向思維,從相反的方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意思是一種反常規的做法往往是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體現。遇到新的或複雜的問題時,如果原來的活動方式和常規思維解決不了,隻有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一下思維方向,這樣有可能會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有時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幾年前,荷蘭的一座城市出現了亂扔垃圾的問題,人們不再使用垃圾箱了,原本幹淨整潔的地方變得有礙觀瞻,大街上到處都是隨地亂扔的煙頭。啤酒瓶、巧克力糖紙、報紙等各種廢棄物。衛生部門開始尋找各種能夠清潔城市的辦法。他們先是把隨地亂扔廢棄物的罰款提高了一倍,但收效甚微。接著,他們增加在這一地區街頭巡邏的督察員,同樣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後來,有人提出假如人們在把垃圾倒進垃圾桶的時候,垃圾桶能付錢給他們,會怎麼樣?如果每一個垃圾桶裝一個電子感應裝置和一個硬幣返還係統。每當有人把垃圾倒進垃圾桶,它就會付給他10荷蘭盾。這個想法很大膽,效果應該也不錯,但是如果實施起來,則有可能讓政府破產。不過,衛生部的人還是從這個想法受到了啟示,他們研製了一種電子垃圾桶,它的上部裝有一個感應裝置,當探測到有垃圾倒入時,就會激活錄音機,同時播放其中的一段笑話,而且不同的垃圾桶還會講不同的笑話,每兩周更換一次。這個舉動很快就有了成效。為了聽到笑話,人們都特意地把垃圾倒入垃圾桶,於是城市又恢複了原有的整潔。
從笑話垃圾桶的故事不難看出,人們常常習慣於沿著正向的、已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是當思維受阻,麵臨的問題無法解決時,隻有運用逆向思維,突破舊經驗,舊方法的束縛,才能產生新觀念,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式。優異的晶體管材料,晶體鍺的誕生,也正是科學家在常規思維受阻,大膽運用逆向思維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將鍺提純,可以製成極為優異的晶體管。之後,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力求去掉鍺中的所有雜質,使其純度達到100%,讓理想中的晶體橫空出世。日本索尼公司的江崎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為此進行著不懈的探索。他們沿著這種構想,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每一次實驗的操作過程都十分謹慎小心,但總是不可避免地帶進了雜質。他們非常苦惱,感到繼續這樣的實驗,前景渺茫。
後來,他們想到,既然絕對提純不可能,那麼可否反其道而行之,試著加進一點點的雜質呢?當時,這個構想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和嘲笑。但是他們照此設想又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隨著雜質的不斷摻入,晶體的純度不斷降低。終於有一天,奇跡出現了,一種極為優異的晶體在他們的手中意外地誕生了。這一發明轟動了全世界,江崎博士和黑田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