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今天,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如果按照原來的思路、觀念、習慣、定勢去認識和解決問題,必將遭到淘汰。而方法創新則是最實際、最見效、最能影響觀念改變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手段。
第一節類比法
創新的類比法是指,如果兩個或兩類事物有相同的某些屬性,那麼,在知道其中一個或一類事物具有某一種屬性,便可以推出另一個或一類事物也具有相同的屬性。比如,物理學家歐姆在研究電流流動時,就將電與熱進行了類比。他把通過導體的電勢比作溫度,把電流總量比作一定的熱量,終於提出了著名的歐姆定律。這種創新就是緣於類比的方法。
領導幹部在創新中,也講究利用類比的方法。不過,對於這種類比,通常具備一定的特性。
從領導幹部自身素質角度來講,需要具備充分的知識儲備,和不被傳統理論束縛的觀念等。所以這種方法的實現,需要領導幹部不斷學習和進步;從哲學普遍聯係的觀點來講,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係和某些共同的屬性,而這些,增大了應用類比方法的可能性。所以類比法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作為基礎的。
對於類比創新實施的步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其一是正確選擇類比對象。領導幹部所選擇的類比對象,應該以創新目的為根據。一般應選擇自身熟悉的對象,而且應該是生動直觀的事物,這樣才比較容易進行類比。
其二是所選擇的對象或事物,與將要創新的對象或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共同的屬性。
其三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進行類比推理,得出結論。
人們通常會認為豬比較笨,甚至在挖苦一些人的候,會說:“你怎麼跟蠢豬一樣笨。”其實,“蠢豬”一點兒也不笨,而且它的智商大概高於貓.隻是動作不夠靈活而巳。有人就曾經利用豬的個性等,創新地發明過很多事物,比如防毒麵具。
一戰期間,德國軍隊向法國軍隊所隱藏的樹林裏釋放大量毒氣,結果法軍全部被毒死。除此外,樹林裏的的其他動物也大都遭了殃。但奇怪的是,隻有野豬還活著。戰後,很多對此不解的人,開始研完這個奇怪的現象。後來,人們觀察到,野豬碰到怪氣味時,就會本能地把自己的長嘴埋進土壤裏。於是,人們猜測可能是土壤具備防毒的性質。經過試驗後,果然發現土壤總含有部分能夠過濾毒氣的顆粒。研究人員便靈機一動,想到可以運用土壤顆粒過濾空氣的原理,發明一種防毒的工具。經過一番努力後,一種防毒麵具就被發明出來了。防毒麵具按照人的臉形設計了帆布的罩子,在眼部使用透明的玻璃,過濾物質換上了過濾效果更好的木炭顆粒。
這種防毒麵具的發明,就是有關人員選擇能過濾毒氣的土壤作為類比對象,利用類比的發放進行創新的結果。
美國電子機械工程師皮爾斯是一個科學幻想小說迷。1948年,幻想小說作家阿瑟·克拉克提出一個幻想的假說,就是地球衛星反射無線電波。在當時,連人造衛星都還是一種幻想,就更不用提讓它反射無線電波了,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然而,皮爾斯卻非常激動,也極其嚴肅。他受到這一幻想的啟發,整整為之奮鬥了12年。直到1960年,美國“回聲1號”人造衛星被送上太空時,皮爾斯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他參與研製的這顆衛星上有個鋁製氣球,是專門用來反射無線波的裝置。到1962年,通信衛星被送上太空,在歐美之間建立起了通信網,可以進行電視節目實況轉播。
皮斯爾的這種創新的實現,也同樣是借用了類比的方法。他將要解決的問題與幻想中的問題相結合,並進行類比,從而得到了新的思考問題的角度。另一款自行車的創新設計,也是人們利用這種借用幻想中的對象來類比的成功案例。
有人曾經做過統計,自行車導致的創傷事故中,有10%的案例都是因車把戳向人的腹部,而造成了胰、腎、肝等的損傷。然後,有人就借用孫悟空的金箍棒作為幻想中的類比對象,想讓自行車的車把也像金箍棒一樣,能夠變大變小,收縮自由。便設計出了一種可以收縮的自行車把,在自行車倒地的瞬間,車把會隨著裏麵的彈簧收縮,從而減小對人體腹部的傷害。
這些成功的創新案例,是領導幹部工作中進行創新的良好借鑒素材。借用其他部門、行業,或者其他事物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政府的工作中,能夠更加創新的可能性。
第二節遷移法
創新中的遷移法就是將某一領域中的科學技術原理和方法,應用到另一領域中去的一種方法。領導幹部應用遷移法,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因為有時某個領域中的問題如果應用本領域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很難解決,而用別的領域中的科學技術原理和方法很容易得到解決。那麼,這種遷移其他領域理論的創新方法就是遷移法。
雷內克是法國巴黎的一位名醫,他經常被請去給一些貴族看病。雖然醫術高明,但他有時也為診斷感到苦惱。比如,一位年輕漂亮的貴族小姐患有心髒病時,如果按照傳統的診斷法,就要用耳朵貼在患者的胸部進行聽診,這類事情往往令他和患者很難為情。假如患者又恰巧肥胖的話,那不但令人難為情,而且由於皮下脂肪太多而難以聽清心髒跳動的聲音。為此,雷內克一直在尋找一種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圍著一堆木頭玩一種有趣的遊戲。木頭的一端,一個孩子用針不停地刮劃著,而在木頭的另一端,另一個孩子用耳朵貼在木頭上聽從對麵一端傳來的聲音。雷內克覺得很有意思,也走上去和孩子們一起玩。他將耳朵放在木頭的一端一聽,果然能聽到清晰的沙沙聲。回到家裏後,他立即用一張紙緊緊地卷成一個圓筒,將一頭按在一位患者的心髒部位,另一頭貼在自己的耳朵上。結果,他驚喜地發現,用這種方式聽到的心髒跳動,比直接用耳朵貼著胸部聽還要清晰,連平時很難聽到的輕微的雜音也能聽出來。實驗成功後,他就找人專門製成了一根空心的木管專門用來聽診,而這個產品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因為它的形狀像笛子,當時被人稱之為“醫生之笛”。後來,雷內克又對聽診器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後確定為喇叭型的象牙管接上橡皮管子。
雷內克的創新發明,就是將木頭的傳音更清晰地原理,遷移到聽心髒跳動聲音的領域中的結果。如上述所說,這種遷移的創新方法,往往能夠有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同樣是醫學領域,叩診法的發明也是人們借用遷移法的創新結果。
當時,一位奧地利醫生給患者看病時,還沒來得及確診,患者便突然死去。醫生通過對患者進行解剖後發現,其胸腔內部已經擠滿了膿水。這位醫生便想,是否有一種方法能夠在不解剖的情況下就能夠確診是否胸腔內是否有膿水。後來的一天,當他在酒店裏看到夥計們的一種行為時,受到了巨大的啟發。他看到夥計們在搬運啤酒桶的時候,總是用手敲敲各個木桶,而且邊敲邊用耳朵聽。他恍然大悟,原來夥計們是根據叩擊木桶所發出的聲音,來判斷桶內還剩多少酒。那麼,胸腔內膿水的多少當然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敲擊方法。經過大膽的試驗後,他取得了成功,叩診法便作為一種新的診斷方法問世了。
在其他領域,這種遷移法同樣多次運用在創新中。比如機械和電氣的統一。
在電氣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時代,機器的許多功能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機械式機構來完成的,甚至有些自動機也完全依靠非常複雜的機械式自動機構來實現。所以,各種機器經常十分複雜、笨重、噪音大,而且操作不方便。而當時的電與機械是屬於兩個有明顯區別的不同技術領域。隨著電氣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及電器工業的不斷發展,各種電工技術不斷被移植到機械工業上來。這種遷移創新的結果,便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電創新機械。這些機械的研製和發展,,使機械產品更加完善,產品品種也更加繁多。到今天,機電已很難分家,並形成了電子機械家族。
這種創新同樣是利用遷移的方法,將其他領域的科學技術理論,遷移到另一個領域,從而獲得突破性的進展。領導幹部如果能夠就愛那個這種遷移法運用到工作和學習中,那麼,其創新結果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第三節放鬆法
創新的放鬆法是指領導幹部的一種“不作為”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使領導幹部走出思維的低穀,尋找到更具有突破性的思維方法。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麵,一種是行為上的放鬆,另一種是心理上的放鬆。
對於第一種行為上的放鬆,也就是說,在嚐試解決一個問題而毫無結果時,便可以把問題暫時擱置一段時間,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甚至是更長的時間,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這時,就往往會更快找到解決的辦法。
對於第二種心理上的放鬆,也就是說,你一個人可能連續幾天或幾星期都在冥思苦想著一個問題,試圖找到解決辦法,但總沒有結果。然後,他又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這時,頭腦中可能就會突然“閃現”出一個好主意來。
這種放鬆法在科學上也是有一定依據的。人們在思考問題時,經過了長期的冥思苦想後,往往會由於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過分緊張等,而使人的身體非常勞累、大腦非常疲乏的狀態。這時的思維效率十分低下,再繼續苦思下去,出現樂觀結果的可能性並不大。相反,此時如果放下手邊的工作,並暫時忘掉它,去散步、閑聊、觀賞自然風光、參加某項體育活動。就會使身體狀況得到恢複,大腦神經得到調節,並讓大腦鬆弛下來。這樣,當思維主體體力充沛、心情愉快、大腦放鬆時,在不經意間會發現創造性答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