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人善任要堅持黨性原則(1 / 3)

堅強的黨性,是成為高素質領導幹部的首要條件。領導幹部對黨的事業,對黨和人民負有重任。其黨性是否堅強,不僅關係著個人形象,而且關係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大局意識,牢記宗旨觀念,堅持用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武裝頭腦,提高政治鑒別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在講大局的高度開展工作,站在顧大局的高度思考問題;圍繞服務發展、推動發展、加快發展、融入發展來動腦筋、想辦法、做工作;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最終標準。否則,就會失去原則性、失去方向性,貽誤黨的事業,損害人民的利益。

第一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同誌認為,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一個政治集團也好,一個人也好,在人的問題上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第二種是人民的敵對分子的利益。第三種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他指出:“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這就明確地指出,黨員幹部所做的一切都要為了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利益。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今天,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曆程,這期間,黨的曆史方位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改變。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個黨員幹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標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生活目的都不盡相同,甚至根本對立。比如,有的人喜歡為自己活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這些人的人生哲學。在他們看來,人生的意義,甚至全部意義,不過是盡量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有的人雖然也有“奉獻”精神,但奉獻的對象,僅限於家庭和親友,隻喜歡營造自己的安樂窩和小天地,對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本不聞不問。這些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和黨員幹部的人生觀格格不入。優秀的黨員幹部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深入群眾,了解並反映群眾的情緒、群眾的疾苦、群眾的願望和要求,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一直以來,黨員幹部中都不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公仆: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嚴大平……被譽為“百姓”梁雨潤,是其中一個。梁雨潤是山西省運城市紀檢委副書記,2003年他同楊利偉、鍾南山一道被評為“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是全國紀檢監察係統唯一獲此殊榮的人。之所以獲此殊榮的,是因為他切身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在紀檢監察戰線上工作了十多年,查處了大量腐敗案件,為群眾解決了大量的冤屈、難題和糾紛。

以一口水井為例。2003年春,運城師村發生一起棘手的打井糾紛,被相關部門當作“皮球”踢來踢去,難以解決。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師村東邊有一塊上千畝的高產葡萄園一直幹旱缺水。第一村民小組許家兄妹就在村東打了一眼深水井,租給村民們使用。作為唯一水源的許家商品井水價天天見漲,第五、六村民組的鄉親們無法接受,便決定集資在離許家水井不遠的地方打一口深水井。許家以兩井相距不到500米違反水法為由,把村民們告上了法庭。法庭一再調解未果,村民強行開鑽,許家寸步不讓,打井設施被砸,流血衝突一觸即發。

李引蘭是第五、第六村民組推舉的上訪代表。2000年3月4日,李引蘭在經曆了4個月的上訪磨難後,瞞著家人和鄉親,懷揣老鼠藥上縣城,抱著“如果今兒再見不上管事的官,就死在縣委門前”的想法。這天,她來到信訪室門前哭訴,正好梁雨潤下鄉回來。梁雨潤把李引蘭攙扶進辦公室,問:“大姐,你這是咋啦?吃飯了嗎?有啥話你說。”然後他雙手捧上一碗熱麵。李引蘭手捧熱麵,大哭起來,像遇見親人一般,便講起了打井事件的始末。聽了她的哭訴後梁雨潤說:“大姐,你先回去,這事交給我來處理,一定讓鄉親們滿意!”李引蘭將信將疑,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150多名鄉親打著橫幅,開赴運城集體上訪,被匆匆趕來的梁雨潤攔在村外。梁雨潤從早晨8點到晚上10點,一直給雙方做工作,可是三套解決方案都遭拒絕。比如其中的一套較為可行的方案是把第五、第六村民組要打的井位從村東移到村西。可是這樣就要多花十幾萬元,還不一定能打出水來,有很大的代價和風險。梁書記當即表示:“這個代價和風險我來解決,打出水來你們澆地,若打個黑窟窿由我承擔!”

此後一個多月裏,梁書記帶著村幹部,三上太原、五跑運城,為打井挨門求人……在新井打到363米時終於出水了,而且水量很大,每小時出水量高達50噸。村民們興高采烈打電話給梁書記報喜!

事後梁書記卻說:“老百姓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老百姓就是老百姓,雞毛蒜皮的小事,對老百姓本人就可能是天大的事情。處理不好,就會釀成惡性事故;如果處理得好,老百姓順氣了,就會真心擁護黨、擁護政府、擁護社會主義,所以小事不小。”就這樣,梁雨潤同誌從人民需要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服務,把平凡的崗位變成了踐行黨性的舞台。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根本要求。每一個領導幹部無論職務高低,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黨性意識,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貫徹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力爭為黨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當然,在選拔和評價一個領導幹部是否符合格時,也要以能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重要標準。

第二節大局觀念

顧全大局,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毛澤東同誌早就告誡全黨:“一定要顧全大局,當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發生矛盾時,要自覺服從大局,以維護黨的整體利益。”領導幹部樹立大局觀念,能堅持黨性原則,處處站在大局的高度,事事能考慮全局的利益,可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反之,如果一個領導幹部沒有大局觀,則隻能發揮個人的作用,而不能協調其他人的積極性,其人生的境界也將變得低俗狹隘,視野將變得局限狹窄。

東漢政治家曹操能夠吸引大量人才為他服務,源於他在識人用人方麵的策略。這些策略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大局觀念,從“擊鼓罵曹”這件事上就可見一斑。

禰衡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在少年時就已經顯現出了過人的才氣,記憶力超強,過目不忘,善寫文章,長於辯論。但是,他的脾氣卻很壞,傲慢、暴躁,動不動就開口罵人。禰衡與孔融關係較好,而孔融是曹操的謀臣,所以就向曹操舉薦了禰衡。

在曹操看來,禰衡不過是一個徒有虛名的舌辯之徒,再加上禰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聲,因此曹操對孔融的推薦並不怎麼感興趣。有一天,曹操在府上宴請文臣武將,在禮畢之後曹操故意不給禰衡設座。禰衡看到曹操如此倨傲無禮,心中很是不滿,便挖苦曹操手下都是無能之人,並自誇才能。

曹操知道禰衡善擊鼓,想借此羞辱他一番,在宴會上說:“我府中正好缺一個鼓吏,可令禰衡充當此職。”禰衡聽了也不推辭,曹操便讓他為大家擊鼓助興。那時,鼓吏在擊鼓前必須換上新衣服,才能擊鼓,表示對賓客的尊重。隻見禰衡仍舊穿著他的那件舊衣服,來到廳堂的大鼓前,拿起鼓槌就槌了起來。禰衡鼓了一曲《漁陽三撾》,此曲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在座的賓客聽了,都覺得酣暢淋漓。這時,幾個鼓吏官員卻嚴厲地對禰衡說;“不是讓你在鼓槌之前要先更衣嗎?為什麼不換新衣?是不是連鼓吏都不想做了?”

一貫傲慢的禰衡哪受得了這等氣?一怒之下便當著眾人的麵將破舊衣服脫下,赤著上身,廳中賓客見了大驚失色,掩麵回避。曹操大聲斥他責道:“廟堂之上,何太無禮?”當時曹操身邊正站著脾氣暴躁的保鏢許褚,早已按捺不住,拔劍想要殺了禰衡,但是曹操攔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