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強人才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始終是我們黨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作為一任領導幹部,職責任務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項根本的職責就是培養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質幹部隊伍。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誰抓住了人才培養,誰就贏得了競爭的主動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證。領導幹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肩上的擔子重千斤,要站在戰略的高度,盡好“校長”責任,撲下身子抓好人才的培養。
第一節不可撥苗助長
“拔苗助長”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已經廣為流傳。有一個農夫為了使田苗長得更快,便將其統統地拔高了一截。表麵看上去,田苗確實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長高了很多,但是,正在農夫為自己的好點子高興的時候,卻發現被拔高的田苗都死掉了。
“畫虎不成反類犬”,農夫的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導致田苗沒有按他的想法長高,反而徹底失去了成長的可能。這種事看起來荒唐,但想起來,這種由於急功近利的心理導致事情沿著錯誤的方向發展的情況,在大家的身上也不少見。比如,領導者在進行幹部培養的時候。
對於領導班子來說,幹部提拔和培養,也是領導工作的關鍵之一。所以,雖然很多領導幹部意識到人才的後備力量,很注意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培養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心態和方法錯誤的現象,導致結果並沒有按照預先的想法出現。雖然其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比較常見和比較危險的一種就是領導急功近利的心理,以及撥苗助長的方法。
在美國,曾經有一段時間比較流行一項叫做MDP的活動。它是一項關於幹部培訓的方式。對於一個團隊來說,首先,相關領導要規定出各種職位上的員工應該具備的才能。而在每個相同的職位上,都有好幾個候補的成員。然後,有關領導將依據不同職位的才能需要,這些候補成員進行比較,並錄用最合適的一個。剩下的幾個候補將被派到特定的職位上,依據他們所缺少的才能,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當時,很多領導都願意用這種方法來選擇合適的員工,他們還將不符合標準的員工進行訓練的過程稱之為培訓。對於這種方法來說,雖然比較新穎,比較有趣。但從團隊的前進和人才的發展來說,並不是一個值得使用的方法。因為,領導如果想真正地培訓自己的團隊成員,就應該使其能力得到進步,而不是為了某些特定職位,以及這些職位的規格,而把成員牽強地“拔”到一定的高度。這樣做,顯然對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也可以稱之為“拔苗助長”式的培養,而且,還是苗的方向被人強加規定過的“拔苗助長”。
如果將人才培養的過程比作農業上田苗培育的過程,那麼,人才就相當於被培育的田苗,領導者就相當於農夫。農夫要等到田苗發芽之後,給它們澆水,鋤草,並小心病蟲害。等田苗長大一些,在適當地剪枝。這樣的話,農夫才能夠使田苗正常地成長。如果等不及田苗自己成長,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將田苗拔高的話,田苗的下場也隻有死路一條。這個道理,對於領導者來說,也是一樣。領導者在培養人才之初,要給予一定的條件和教導,使人才明白自己的位置,以及培養和努力的目標。然後,讓其自由地成長。而不是對其施加壓力,或者對其成長的路線和速度強加規定。
循序漸進是我國古代的先人們很早就有所提倡的,也就是說,讀書也好,做事也好,無論做什麼,都得有個適度的過程。這樣才能在穩定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發展。想一口吃成個胖子的話,最常見的結果是被撐死或噎死。對於領導者來說,在培養人才這方麵,也是必須循序漸進的。
從領導者本身和領導班子角度來講,注意循序漸進,是體現領導深謀遠慮的一種現象。因為即使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使人才有了很快成長,他的架子也是空的。因為領導的不客觀培養,導致了人才的不客觀成長是必然的。雖然看上去人才的成長很快,但都隻是表麵現象,就像一隻充氣的枕頭。在溫和的環境中,在沒有工作壓力的情況下,他可以很悠然地存在。但是,在關鍵時刻,或者當有外界壓力的時候,誰也不能保證它能夠正常工作。這樣的話,自己和自己的領導班子也會受到損失。
從人才自身的角度來講,注意循序漸進,是自己學到有用知識的前提之一。在拔苗助長的環境下成長,心裏會受到很大的壓力。用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些沒用的表麵能力,純屬於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拔苗助長式都不是明智的人才培養方法。在這方麵,現實中有很多體現,比如,領導希望下屬規規矩矩,認真地完成任務。當某人犯了錯誤的時候,就給予警告,並希望這種錯誤永遠不要再出現。但是,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也不想犯錯誤,但誰也阻止不了錯誤的發生。你拔苗助長,隻能是對方提心吊膽,或者失去信心,其他的工作也做不好。所以,身為領導者,就不能指望著同一個人的同一個錯誤一輩子隻發生一次,而是應該耐心地給予多次的教導。
培養人才的過程,也是鍛煉領導的過程。領導應該意識到這就像田裏的田苗一樣,成長是需要一定的過程的,不能性急,更不能拔苗助長。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合適的人才。
第二節適當加壓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戶人家,世代為賊。後來,父親慢慢變老了,可兒子的技術還不夠高超。父親擔心自己不能夠再出來做賊時,兒子的本事沒法養家糊口,就打算再好好培養培養兒子。一天夜裏,父子兩個悄悄來到一個大戶人家裏。父親不讓兒子去偷金銀珠寶,而是打開大大的衣櫃,讓兒子鑽進去偷衣服。可是,兒子剛剛進去,還沒來得及遞出來衣服,父親就在外麵鎖上了衣櫃的門。兒子很著急,但是不敢出聲,隻是在裏麵幹著急。這還不算,父親又故意弄出聲響,吵醒其他的人,然後自己溜之大吉了。兒子知道事情敗漏後,想逃跑,隻是苦於沒有辦法。但是,這家的主人已經發現了被盜的痕跡,就大聲地喊著抓賊。兒子急中生智,在衣櫃裏學起了老鼠叫。主人聽後,便打開櫃門。兒子就趁機溜了出來,主人大驚失色,趕緊找人一起追打他。兒子跑到一個池塘邊時,眼看著就無路可走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扔進了水裏。大家都以為賊跳進了池塘,便都圍過去抓賊。這時,兒子便無人注意,逃跑了。
回到家裏後,兒子很委屈地問為什麼父親會這樣捉弄他。父親便問他是怎麼逃出來的,等聽兒子講了一遍過程之後,他哈哈地笑了。然後,說道:“這就對了,看來你這次學會了不少本事。如果我不這麼做,你又怎麼能有這麼大的進步呢?”兒子聽了,恍然大悟。
在這個故事中,做父親的並不是不愛惜自己的兒子,才“狠心”地讓他陷入險境。相反,父親正是出於對兒子的疼愛,才把他放在了惡劣的環境中。他是想通過一定的壓力,使兒子得到成長。這一點,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同樣需要學習,尤其是在人才的培養方麵。但是,並不是希望領導們都將自己的下屬,放到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使其學會脫身之術。而是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會適當地給對方施加壓力,或者將其放在富有挑戰性的位置上去。也就是說,領導的心要適當地“狠”一點。
我國古語中有一句話,叫做“置於死地而後生”。領導幹部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地吸取一定的經驗,適當加壓。使人才在一定的壓力下工作或者學習,才有更大的動力,才能使其有更明顯的進步。
漢朝名將韓信當年“背水一戰”的故事被很多軍事家和領導者傳頌,他就是給下屬們施加了壓力,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當時,韓信率領將士們在水邊駐紮。把敵人引到水邊後,讓將士們沒有退路,隻能和敵人拚死一戰。最後,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