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在洪家大屋讀了許多書(1 / 1)

1909年,11歲的劉少奇改到離炭子衝十餘裏的粉鋪子洪家大屋讀書。洪家大屋是寧鄉縣芳儲鄉有名的大戶洪家的宅院。這所宅院牆高院深,門口一對石獅子,氣勢不凡。洪家是科舉出身,書香門第,非常重視對家中子女的教育。為了使幼子洪賡揚得到很好的教育,洪家也在努力尋找良師。洪家有好幾代人曾在外做官,洪賡揚的曾祖父洪葆卿是清代二甲進士出身,曾經擔任陝西鄜州和甘肅階州的知府;祖父洪詠廬曾經擔任翰林院國史館協修;洪賡揚的父親洪國良是清末最後一科的舉人。洪母也曾接受過教育,洪賡揚的父親去世後,洪母對兒子寄予厚望,挑選名師來家中任教。洪家聘請了一位叫楊毓群的老師來家中開設學堂,並招收周邊品學兼優的孩子一起來讀書。楊老師有豐富的舊學知識,而且曾經進過新開辦的師範學堂,是當地學問最好、最有名氣的老師。附近人家聽聞洪家開館的消息,紛紛慕名而來,希望能在洪家學堂就讀。劉少奇得到父母和兄長的支持後,經熟人引薦也來到洪家應試求學。通過麵試,洪母謝絕了其他的求讀者,唯獨留下了劉少奇。試讀幾個月後,洪母對劉少奇非常滿意,讓他留在洪家免費讀書,為洪賡揚伴讀。洪母還讓劉少奇與洪賡揚兄弟相稱,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結為盟兄弟。後來洪母曾對人提起:“我第一次看見劉少奇,心裏就十分喜歡。我見過一些人家的孩子,隻有他與眾不同。他穿著樸素,沉靜有禮,話語不多,卻顯得很懂事。當時我看他一定會讀書,將來必定有出息。”

洪家學堂與別的私塾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麵就讀環境非常優越,一同讀書的隻有兩三人,也不用參加多少勞動;另一方麵,教學內容和以前也大有不同。不再是像以前一樣每日重複誦讀“四書五經”,而是由老師教授國文、算術和自然常識。國文課上也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啟迪了劉少奇的心靈。楊老師的教學方法也不同於以前私塾先生的靠訓斥和打罵來督促學生學習,而是用學生樂意接受的生動有趣的講解和豐富的知識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些對劉少奇都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此外,洪家的書房中一櫃櫃的藏書對劉少奇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時常叫著洪賡揚一起尋找各式各樣的書看,《今古傳奇》、《世說新語》、《西遊記》等都是劉少奇喜歡看的書。在家中時,父親是禁止他看此類書的,但是在洪家得到了允許。

在洪家大屋,劉少奇還有一個重大發現,就是看到洪家的姑娘沒有像普通婦女一樣纏足。劉少奇知道的是女人從小就要纏足,用布將雙腳緊緊裹住不讓腳長大。他的母親和幾個姐姐都深受纏足之苦,劉少奇在家中時常見母親步履蹣跚地操持家務。劉少奇心想:“要是全天下的女人都能像洪家的女孩子一樣不纏足該多好。”不過,既然洪家的女孩子可以不纏足,將來全天下的女孩子一定都能有放足的那一天。

劉少奇在洪家大屋的生活是充實而愉快的,但是自家與洪家境況的差別也引發了劉少奇的思考。洪家是當地有名的富戶,家中有良田數百畝,祖上幾代為官,家中仆人成群,一家老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為什麼洪家的小孩子放學以後不用去放牛、割草呢?為什麼洪家的男人不要去下地犁田呢?為什麼洪家的家務雜事也都有傭人來做呢?為什麼洪家那麼多人不用種田勞作卻比種田人家生活的好呢?”這些問題時常困擾著劉少奇。劉少奇開始從洪家大屋看到了社會的不平等。

在洪家,劉少奇與洪賡揚同窗共讀、同吃同住,互相關心幫助,相處非常融洽。洪家對劉少奇也非常關心和愛護。但是農家孩子的自尊心使劉少奇感覺自己不能夠真正融入這個財主大家庭。對新知識的渴望使他專心於學業,但是學習之餘,時常有一種孤寂感縈繞在心頭。他非常想念家中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也思念著一起讀書、放牛、遊戲的小夥伴們。

在洪家大屋學習一年多以後,一次劉少奇回家,父親檢查他的學習情況。劉少奇講了自己以前在私塾中沒有學到的東西,還向哥哥姐姐講了寓言故事。劉壽鬆對劉少奇在洪家學堂學一些算術和常識表示讚同,但是對洪家不重視“四書五經”表示不滿意。劉壽鬆認為隻有讀“四書”、“五經”才是正兒八經的教育。不久,劉壽鬆讓劉少奇停止了在洪家大屋的學習。劉少奇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洪家大屋,轉到離炭子衝八裏地的花子塘二姐家寄讀。天有不測風雲,劉壽鬆的肺癆病發作,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盡管花掉了不少錢,但最終還是去世了。父親的去世使劉少奇悲痛萬分,他也因此而大病一場。病好之後,劉少奇回到花子塘二姐家繼續讀書。花子塘的私塾先生叫楊壽吾,是個思想開明的人。楊先生除了教授一般的經書之外,時常給學生講一些自秦漢以來改朝換代的故事。楊老師的授課以教授《左傳》為主。學習《左傳》,比過去私塾先生教習的內容有所加深,但比之前洪家大屋的楊毓群要差一些。盡管如此,劉少奇還是非常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十分勤奮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