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劉少奇年滿8歲,劉壽生送他到炭子衝三裏之外的柘木衝的一家私塾讀書,第二年又到羅家塘讀書。在當時的中國,進私塾讀書是廣大鄉村的孩子們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私塾隻有一位教書先生,教授學生《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知識。劉少奇的啟蒙教育就是在私塾開始的。柘木衝與羅家塘、炭子衝遙遙相對,這是朱姓人家聚居的地方,中間有一座“朱家祠堂”將兩地聯在一起。這所祠堂曾經辟出房子做私塾的教室使用。1961年,劉少奇察訪柘木衝和羅家塘的公共食堂時曾指著這處殘留的舊屋對王光美和當地農民說:“這是我發蒙讀過書的地方,朱四胡子教的。”劉少奇所說的朱四胡子是指在羅家塘教書的朱熙庭。

在柘木衝私塾教書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先生,叫朱讚庭。朱讚庭學問淵博,人品端正,在當地很受鄉親尊重,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朱五阿公。朱讚庭的家境也不富裕,主要靠種田為生,教書得來的收入隻能貼補家用。到柘木衝私塾讀書的孩子,大多都是當地家境一般的家庭中的孩子,一共有三十幾個。劉少奇在這些孩子中年齡較小,但卻是最用功最守規矩的,他成績優秀且品德良好,因此深受老師和同學的讚揚。

當時朱老師家房屋前後種植了很多果樹,夏秋之時,果實累累,很多學生忍不住去采摘,劉少奇卻能夠克製自己,不做偷摘果實的事情。一次朱老師摘了幾個大石榴獎勵劉少奇,劉少奇恭敬地接過石榴,但並沒有獨自享用,而是與旁邊的同學一起分享。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操行品德的培養,朱老師就因勢利導,從劉少奇分石榴講到孔融讓梨,教育啟發學生們要樹立做人的美德,具備關心他人的品格。朱老師的教育對劉少奇影響很大,以至於他後來說:“我永忘不了這位教我識字,教我做人的啟蒙老師。”一年之後,劉少奇轉到羅家塘私塾讀書。羅家塘私塾的教書先生叫朱熙庭,是劉少奇父親劉壽山的朋友,也就是前麵提到的朱四胡子。朱熙庭是個書呆子,不擅長持家,而劉壽山卻擅長理財。兩家取長補短,時常互相幫助。劉壽山為朱家謀劃家政,朱熙庭則讓劉少奇來自己的私塾讀書學習。

私塾裏,先生照例先教《三字經》,隨後是《論語》、《孟子》、《詩經》等。教學方式主要是傳統的讀、念、抄、背、默。這種教學方式因為死板枯燥,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劉少奇卻樂在其中,他生性好靜、喜歡讀書,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新知識。對於書本中一些很有思想性的語句,劉少奇都熟記於胸,用來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據劉少奇後來的同學回憶說,劉少奇的記性好、理解快,老師教授的功課,到放學時總是他生字認得最多,書背誦得最好,考試成績總是第一名。

劉少奇讀書與別人不同,他還喜歡將書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生活中去。三字經中講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論語》中講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禮記》中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劉少奇就時常用這些道理來勉勵自己和同學發奮讀書。當時與劉少奇一起入私塾讀書的一位堂兄,不用功學習,時常逃學,劉少奇就時常用這些道理和故事勸導他。

劉少奇在私塾中與同學相處非常融洽。那時每天要帶午飯上學,劉少奇帶著家中做的臘肉、熏魚,時常與同學一起品嚐。同學中有的比較頑皮,不喜歡讀書、成績不好,被老師罵做“木腦殼”。劉少奇卻時常給予他們幫助,認真輔導,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教他們認字和背書。他還曾摸著自認為是“木腦殼”的同伴的頭說:“你這裏並不是‘木腦殼’呀,隻是現在還冒(沒有)用功哩。”

在認真讀書的同時,劉少奇還和小夥伴們一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常在一起看書、割草、放牛、遊戲。劉少奇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領導小夥伴們戰勝困難。當時,劉少奇和小夥伴在上學的路上要經過一個叫桪木塘的山坳,那裏有一戶鍾姓人家,養著一條凶惡的狗,時常在路上咬人。劉少奇曾被這隻惡狗冷不防地襲擊過。被襲擊後,劉少奇和小夥伴們決定懲罰這隻惡狗一次。一天放學後,劉少奇和幾個小夥伴回家拿了扁擔、柴刀等工具來到桪木塘的山坳中。惡狗出現並向他們撲來時,小夥伴們用扁擔、木棍、柴刀向狗打去,但都被它避開了。小夥伴又用石頭砸狗,但是也被惡狗靈活地將石頭叼在口中。正在無可奈何之時,劉少奇從口袋中摸出一團黑乎乎的東西向狗扔去。惡狗習慣性張口接住,但咬住那塊東西後,立刻尖叫著在地上打滾,起身後一溜煙地跑了。小夥伴們很好奇地問劉少奇用的是什麼好法寶,他笑著說:“是一個剛剛用炭火烤熟的芋頭。”小夥伴們這才恍然大悟,芋頭外表又黑又硬,但是裏麵卻又燙又軟,難怪惡狗經受不住。經過這件事情,大家都不由得為劉少奇的智慧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