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1月24日(光緒二十四年,農曆十月十一),劉少奇出生在湖南寧鄉縣花明樓炭子衝的一個農民家庭。根據《寧鄉南塘劉氏初修族譜》的記載,劉少奇的祖籍是江西吉水。明朝中葉,劉家的始祖劉時顯的兒子劉寶在湖南益陽任知縣,劉寶離任後就沒有回到江西,舉家遷居到花明樓南塘一帶定居。族譜上記載,劉家的先輩曆代以“耕讀傳家”,寧鄉縣知事、後來任朝廷都察院禦史的陳嘉酋為《寧鄉南塘劉氏初修族譜》作序說:“南塘劉氏族雖不甚顯,而族之人士俱極老成持重、耕讀傳家,漢書所謂孝弟力田、管子所謂秀民足賴者庶幾近之,吾有以知其族之必大且昌也。”
劉少奇兄弟出生時,已經是劉家遷居寧鄉的第十三代。劉少奇出生時,他的父親劉壽生和母親魯氏都已人到中年。在此之前,劉壽生已經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中國傳統農家曆來講究“多子多福”,劉少奇的誕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多喜悅。按照劉家的族譜,劉壽生為小兒子取名紹選,字渭璜。因為在叔伯兄弟九人中排行老小,因此也被家中人稱為“九滿”或者“九伢子”。“劉少奇”這個名字,是在參加革命後使用的。
劉少奇的曾祖父劉再洲(1791—1875年),在炭子衝起家時隻有三間茅屋,全家經過辛勤勞作、省吃儉用,買田置產,家境漸漸好轉,在炭子衝成為殷實之家。劉少奇的祖父劉得雲(1833—1882年)當家後,繼續辛勤勞作和攢錢買地,將炭子衝的田產擴大到了60畝,還將三間舊茅屋改建成七間較寬敞的新茅屋。劉得雲雖然讀書不多,但是勤勞樸實,在當地很受人們尊重。田產擴大後,除了請人幫助耕種外,他還帶領兩個兒子發奮勞作,各種農活都是親自動手。日子好過之後,他還時常接濟前來借糧的鄉親。
劉少奇的父親劉壽生(1865—1911年),繼續奉行耕讀傳家,他粗通文墨,為人忠厚老實,辦事公道。當地鄉親有婚喪嫁娶或共同倡議之事,都喜歡請劉壽生幫助主持或辦理。劉壽生沒有像先輩一樣熱衷於攢錢擴大田產和房屋,而是非常關注子女的教育。在劉家的四個兒子中,老大劉墨卿和老二劉雲庭都讀了三四年私塾,後來由於家中孩子多,都較早輟學參加勞動。老三劉作衡讀了六年私塾,在父親的督責下,精於寫算,在父親去世後成為全家的總管,安排農耕。劉少奇是最小的兒子,劉壽生對他充滿了疼愛和希望,想讓他多讀幾年書。劉壽生生病去世時,他特意對幾個年長的兒子交代,讓九伢子多讀幾年書,將來做一個好的中醫醫師。劉壽生教育子女,一方麵要求他們入私塾讀書,能寫會算,另一方麵要求他們會耕作勞動。劉少奇曾回憶他的父親:“雖然受過相當長時間的教育,但他很勤勞,仍參加指揮生產。”劉壽生帶領全家辛勤勞作,一年到頭沒有閑著的時候。大兒子主管全部農活,還學會了燒製石灰;二兒子除了做農活,農閑時還出外當腳夫賣苦力;三兒子學習犁、耙各項技術農活;兩個女兒在家喂養牲口、績麻紡紗、協助母親做家務。劉少奇從懂事時起,就跟隨哥哥姐姐在父親的帶領下下地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做一些割草、鍘草、看牛、拾柴的零活兒。由於勤勞節省的緣故,劉家家庭經濟逐年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