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同誌是我們黨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黨的建設等領域作出許多理論建樹,留下數百萬字的著作,深入總結和提煉我們黨治黨治國的重要經驗,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理論貢獻。在劉少奇同誌的理論貢獻中,尤為突出的是關於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劉少奇同誌十分重視黨的建設,是黨內公認的黨建理論家。他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黨》、《論黨內鬥爭》等都是黨建理論的重要著作。他指出:“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個政府,必須取得絕大多數人的擁護、讚成,才能鞏固。”“我們要信任群眾,群眾才會信任我們。”“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都要有群眾觀點。”他認為:“嚴格地按照民主集中製辦事,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方法,是一種執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黨的集中製是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隻要我們堅持民主集中製,我們就有可能少犯錯誤”。他強調,中國共產黨要求自己的黨員緊密結合黨的階級性質、最高理想、當前任務,在革命的實踐中努力加強個人的思想、品德、作風修養,努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自覺地改造主觀世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同中華民族的優良思想道德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一個人要求得進步,就必須下苦功,鄭重其事地去進行自我修養”,“而這種修養和鍛煉的唯一目的又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的實踐”。他還強調:“共產黨員的黨性鍛煉和修養,是黨員本質的改造。”“一切黨員必須執行黨的政策和決議,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對於黨內黨外一切損害黨的利益的現象必須進行鬥爭。”這些重要思想,對於今天我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劉少奇同誌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強調,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采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他強調,經濟建設是國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務;“社會主義經濟既有計劃性,又有靈活性、多樣性,豐富多彩”;要用經濟的辦法來管理經濟,黨和政府“管計劃、平衡、仲裁、監督、思想政治工作。生產由公司、工廠去經營”;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場,利用價值規律來調節生產。他認為,“以農業為基礎來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是我們的一個根本方針”;農村生產和分配的單位不能太大,如果生產關係跑到生產力的前頭就會破壞生產力,主張在農業生產中實行同產量聯係起來的責任製。他指出:“科學上的真理是愈辯愈明的,藝術上的風格是必須兼容並包的。”“文化、教育、科學、衛生事業的發展,必須同經濟建設的發展相適應。”劉少奇同誌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這些思想理論觀點,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至今仍然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不幸的是,劉少奇同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殘酷迫害,蒙冤致死。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仍然以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度責任感,向中央建議“盡早結束‘文化大革命’,使國家少受損失”,並堅信“好在曆史是人民寫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同誌平反昭雪,並高度評價了他的光輝一生。劉少奇同誌的英名同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緊密相連。劉少奇同誌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