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遊說喬家(上)(2 / 2)

說此一頓,二少又道:“映霞兄,小弟這次專程繞道山西,前來喬家堡拜訪您,卻不光是為了敘舊,更是為了一樁要事。”

“哦?”喬大少道,“牧馬兄請講。”

二少沉吟片刻,說道:“映霞兄,這幾年關中的土膏(鴉片)種植已呈瘋狂蔓延之勢,十成土地,如今倒有七成已經種上了土膏,糧食的種植麵積大為萎縮,這幾年還算風調雨順,所以沒什麼大問題,可一旦遇到災年,後果將不堪設想哪。”

清史記載,陝西大規模種植鴉片就是從光緒末年開始的。此後的陝西,坐擁千裏沃野卻仍是十年九荒,最大的誘因就是大麵積的鴉片種植,清朝滅亡民國成立後,陝西的鴉片種植非但沒有禁絕,反而變本加厲,終於在民國十八年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民國十八年饉”,兩百萬人直接餓死!

喬映霞的神情也霎時變得沉重起來,喟然歎道:“山西何嚐不是這樣?由於種植土膏的收益要超出種糧兩倍乃至數倍,鄉民無不爭相種植,可又有誰知道,一旦人人都不種糧,將來一旦發生天災,大家又該吃什麼呢?”

二少又道:“映霞兄,令祖父素來提倡,經商者當以信義為先,利居其後,小弟深以為然,更以為,利者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山西喬、曹、渠諸家,家資何止千萬?是不是應該未雨綢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準備呢?”

“未雨綢繆做準備?”喬大少道,“牧馬兄,這話怎麼講?”

二少道:“陝西和山西人口密集,土地有限,而且土膏種植已呈瘋狂蔓延之勢,連官府都無力扭轉這種趨勢,你我區區商人,就更無可能改變局麵了,不過,我們完全可以跳出山陝兩地,到唐努烏梁海去置地、種糧,以備不時之需!”

“嗨,你說這事啊,前次馬大掌櫃也寫信回來說了,不行。”

“為什麼不行?唐努烏梁海盆地之肥沃不下關中,灌溉也極為便利,非常適合於種植小麥、苞穀、高梁、土豆、地瓜等農作物!當然,眼下的唐努烏梁海盆地還是一片荒原,可隻要有足夠的人手,開墾起來也是很快的,不出兩年,就能成為漠北糧倉!”

“人手倒不是什麼大問題,咱們山西曆來人多地少,許多人為了半分地就能背井離鄉遠走口外,去唐努烏梁海也不過是多走千裏路而已,可問題是,唐努烏梁海種出來的糧食,要想運回山陝,那得付出多大代價?別到時候糧食是種出來了,可等到運回山陝時,最糙的粗糧都已經比本地產的精糧要貴了。”

喬映霞的顧慮絕非多餘,而是現實的難題。大清國的稅卡厘局其實跟後世的公路收費站是一樣的,基本上所有的水旱碼頭、關隘要道、縣府交界全都設有八旗、綠營的稅卡厘局,這些八旗綠營兵可不管你運輸的是奢侈品還是救人的糧食,隻要沒有官府出具的免稅證明,厘金那是照收不誤的。而唐努烏梁海的糧食要想運回關中或山西,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畜力,沿途更需要經過數以百計的稅卡厘局,山西商人是不可能賠錢種糧的,最後這些費用都是要加到糧價上麵去的,結果就出現喬映霞所說的,唐努粗糧要比本地細糧貴的尷尬局麵了。換句話說,在唐努烏梁海置地種糧根本就無利可圖,精明的晉商自然不幹。不過,二少既然敢專程前來喬家堡當說客,自然是已經有了萬全考慮,當下又道:“映霞兄,在唐努烏梁海置地種糧,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賣糧吧?我們為什麼不能在當地辦幾個酒廠,將糧食變成高梁酒、汾酒、西鳳酒甚至是伏特加,然後再販賣各地呢?”

“咦,釀酒?”喬映霞不禁怦然心動,酒曆來就是奢侈品,釀一斤酒足足要消耗兩斤糧食,如果是品質好的酒,消耗的糧食更多,山西、陝西之所以常鬧饑荒,一是因為大麵積的土膏種植侵蝕了糧食的種殖麵積,再就是釀酒業大量消耗了原本就短缺的糧食。相比在山陝囤糧釀酒,在唐努烏梁海種糧釀酒的成本顯然更低,厘金對酒價的影響也沒有直接販糧來得大,完全在可承受的範圍內,是以,內地若不發生饑荒,那就釀了酒賣,若是內地發生饑荒了,唐努烏梁海的糧食可就是救命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