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3)

再版前言

本書作者來新夏先生,出身蕭山名門,受業於學界大家陳垣、範文瀾、啟功等先生門下,是當今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的鴻學通儒。先生治史學六十餘年,尤精於古籍版本目錄學,有《古典目錄學》、《中國圖書事業史》、《〈書目答問〉彙補》、《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增訂本)等名著行世。二〇〇五年,應本社之邀,先生撰《書文化的傳承》一書,以淺近語言述古籍文化之傳承,是大家所作之古籍通俗讀物,不二年即售罄。近年來,國學複興,古籍收藏熾熱,各地讀者索要者甚多,再版此書,恰逢其時,故征得先生同意,易名為《書文化九講》,以符分專題講述書文化之意也。

再版之際,先生以老健之筆為本書題寫書名,寄寓弘揚國學之殷殷情意,在此謹表謝忱。二〇一二年,是來新夏先生九十初度之歲,謹以此書表示祝賀,並祝願先生學術之樹長青。

三晉出版社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序言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遺留與積存,為數極夥;但是,這樣豐厚的曆史遺產,究竟是怎樣傳遞下來的?

中華文化的傳遞,在正式圖書出現以前,除最初的口耳相傳外,就靠物件來幫助記事。記事的方式可分兩個階段:一是文字產生前所采用的結繩、契刻和圖畫,以實物和形象來記錄,可是這類物件傳遞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也有一定的誤差;二是自文字產生後,便以甲骨、鍾鼎和石鼓為載體,用文字記事來保存和傳遞,給傳遞文化帶來很大的方便,但這些物件仍然缺乏廣泛流通的重要功能,而隻有簡書的出現,才最後滿足了傳統文化的流通與傳遞的需要。

簡書是中國的正式圖書的開端,雖然有商已有簡冊的文獻記載,但尚未發現實物。迄今所知,最早的竹木簡書出現於周秦時期。其後曆經帛書和紙書等載體的相承和交錯階段。它們承擔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主要職責,也顯示了在這漫長行程中傳統文化傳遞的發展軌跡。中國圖書的最早載體是竹木,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周秦簡書的實物。這些竹木載體,需要經過成套的去濕防蠹的炮製程序,然後方能成為記錄知識和書寫事務的專用載體。我們的先人就用這些專用載體記錄和書寫著政府法令、學者論述、大事記要和醫方書牘等等,直到晉時才明令停止竹木簡牘的使用而改用紙。比竹木晚一些使用的專載體是縑帛這類絲織品。縑帛書是中國圖書發展的中間階段。它與簡書、紙書上下交錯。紙的發明、改良和紙書的流通,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得到廉價而可靠的依托。這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資前提,而在世界文化史和發明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唐以前的中國圖書主要是手寫紙本,唐以後由於新的印刷工藝出現,加速了傳統文化的傳遞和傳播,唐的雕版、宋的活字和明的套印,是中國文化傳遞中印刷工藝發展的三個重要裏程碑。紙書和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使中國文化的保存和傳遞獲得了便利與推動。

圖書的裝幀也隨著保護和求美的要求而日益完善和方便。簡書開始使用卷軸,帛書在卷軸外有折疊式的方冊,紙書除繼續部分地使用卷軸外,大部分都采用冊頁,從而先後出現了經折、龍鱗、蝴蝶、包背和線裝等不同型式。這些不同型式,不僅有保護圖書的作用,還有極高的工藝價值,為後世所珍藏。

中國文化遺產豐富,在手寫簡書時代,已有“學富五車”、“積如丘山”的稱譽。保護這些財富主要靠官藏,曆代官府都有藏書處所和相應的管理機構。如漢朝“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清朝的南北七閣至今猶可考見規模。私家藏書唐宋以來日盛,唐代李泌已是“插架三萬軸”的私人藏書家。藏書事業的發展,使紙張、印章、款式、裝幀、版本各方麵,都相應有所改進,從而開拓了文化傳遞更完善的途徑。距今四百多年的明代範氏天一閣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它的規製和管理辦法至今嘖嘖人口。其他藩府、地方衙署、書院和寺廟,也都有專藏。所有這些,自然地形成一整套藏書體係,它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功能,使之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