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雲耀(1 / 3)

明光二十年正月,京城。

空氣中無處不在的硫磺煙味,大街小巷裏滿地的紅衣碎屑,穿著新棉衣嬉笑著追逐打鬧的孩童……無論高門抑或貧戶,在過年的美好日子裏,所有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今兒是元宵節,還沒天黑,禦街上就紮滿了密密麻麻的彩棚。攤主們忙得熱火朝天,有點爐子準備原料,晚上要做小吃的;有手腳麻利不停紮著花燈水燈,預備晚上賣的;還有那捏泥人、賣麵具、耍雜耍的,都在為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而忙碌著。

今夜,注定又是一個火樹銀花不夜天。

皇宮裏,也是同樣是一派熱鬧歡騰的景象。太監宮娥們各司其事,紮彩帶、掛花燈、擺桌椅,個個腳底走油,忙得喝口水歇歇氣的功夫都沒有。

宮裏兩年都沒開元宵燈會了,今年好容易皇後娘娘說服了皇上,要重開燈會,把京裏的皇親國戚們都請來樂嗬樂嗬。據說,連一直在清華宮裏修佛的段太妃,都會來和小輩們一道湊湊熱鬧呢。

自從那位長公主離京後,宮裏可有日子沒這麼熱鬧了。

天剛擦黑,禦花園中便已滿園燈火。琳琅的花燈如天空繁星般,將禦花園照耀得璀璨輝煌,好似神宮仙殿。去年皇後娘娘才讓人翻整過禦花園,重新栽了花木,改了布置,如今稍加裝扮就已足夠奢華。

反正現在內庫不差錢,把宮裏修整得漂亮點也是應該的。

明光帝在位的二十年,是大慶朝三百年來最繁華富裕的二十年,早已是朝野公認的事實。尤其是最近幾年,連年豐收,海內昌平,新開設的幾個口岸也開始有了盈利。在前幾朝空虛得可以餓死老鼠的國庫,漸漸有了餘錢,民間百姓的生活也好過了起來。

這一切,大家自然都歸功到他們英明睿智、聖德無比的陛下身上了。要不是陛下曾經嚴厲斥責過一些企圖獻上“祥瑞”,或是寫文章阿諛奉承走捷徑的官員,遏製了朝野間將他神化的獻媚風氣,現在肯定已出現了林林總總的所謂盛世祥瑞了。

當然,朝廷的重臣們,都清楚這大好局麵,是“那位”辛苦多年打下的良好基礎。隻是如今大家都有默契,人前人後都盡量少提起“那位”的名字。天子已親政,而且做得很好,過去的事……就不好再提了吧。

晚膳時辰將到,被邀請的宗親貴族們,陸續在內侍的引領下來到禦花園。在屏風的另一邊,盛裝的女眷們也都一一入席,在喜樂融融的氣氛下含蓄地爭奇鬥豔。

隻要有女人在的地方,就永遠免不了比衣裳、首飾、妝容、發型,乃至誰家新娶了媳婦,誰家又添了兒孫,誰家的產業又賺錢了……都是競爭話題。

不過,畢竟是在宮裏,大家的態度還算收斂。況且這會兒也沒法專心投入地聊天,那幾位正主兒還沒出來呢!

賓客到齊不久,便看到一隊嚴妝宮娥提著花燈,分花拂柳而來。眾人都不由得伸長了脖子,知道是後宮貴人要出來了。

果然聽得司禮太監揚聲唱道“太妃娘娘、皇後娘娘、貴妃娘娘駕到”,眾人忙都起身迎接。

現如今宮裏被稱為“太妃”的其實也有幾位,那都是前兩位先帝的妃嬪們,但都沒人關心,她們也不出來走動,都老老實實地住在自己的小宮殿裏。元啟帝時期的老人沒剩下幾位了,永嘉帝的後宮本來人就不多,況且又都沒孩子。

能夠時常被大家所關注的“太妃娘娘”,隻有那一位:皇上的先祖父,元啟帝的皇貴妃,段太妃。

在先帝永嘉還在世時,就十分尊敬段太妃,完全像侍奉親生母親一樣侍奉她老人家。人人都說,段太妃太有福氣。雖說自己沒有兒女,當初卻是慧眼識珠,在先帝還是個不受寵的王爺時就很支持他,和先帝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才得了這般善果。

像她這樣隔了兩朝的老人,還能堂而皇之地住在清華宮裏,份例也是宮裏最高的,比皇後娘娘還有地位,可不是異數?

但隻有宮裏的老人,很清楚先帝永嘉與當今陛下對段太妃恭敬孝順的緣故。

都是因為“那位”孝敬段太妃,說要給段太妃養老,不許旁人怠慢了段太妃……段太妃才會風光至今吧。

不過段太妃也很懂做人,從不插手宮裏的大小事務,隻是淡定地安享尊榮。平日裏,吃吃齋,念念佛,日子倒也逍遙。

所以皇後娘娘對這位“皇祖母”,也是恭謹至極。這不,一路行來,都是皇後親自攙扶著年近古稀的段太妃,依足了孝道,又引來陣陣讚美之聲。

這位皇後是陛下的原配,姓方,出生京城書香世家,但父親和祖父都隻是秀才。家裏有做官的,最多也隻到五品,還是在些不要不緊的清水衙門裏。

這倒是慶朝選擇後妃的一貫標準,隻要身家清白即可,高門貴女反而不受歡迎。外戚在慶朝從來就沒成過氣候,便是因為有著這條規矩。

方皇後相貌秀美,氣度雍容,雖然是小家碧玉,卻有著不輸宗室千金的高貴風範。當初她剛成為皇後時,在一些聚會上,還有些不識相的貴女想在背地裏取笑她隻是個“秀才的女兒”,卻被她一一巧妙地落了臉麵,誰也討不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