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 曲(2 / 3)

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洗劫和燒毀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清政府屈服於侵略者的淫威,先後和英法及其幫凶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曆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以失敗而告終。在英國支持下,慈禧太後垂簾聽政,開始以洋人為靠山,中外反動派互相勾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裏越陷越深。接著,洋務運動興起,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派官僚,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企圖采用資本主義國家軍事裝備和科學技術,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隨著洋務派“官辦”的軍事工業的產生,以私人投資為主的資本主義企業也出現了。近代工業的興起,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開辦了一批洋務學堂,出國留學也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871年,巴黎工人爆發起義,成立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在倫敦,向“氣勢衝天”的巴黎人表示十分敬佩,幫他們出謀劃策,寫了幾百封信,動員世界各國人民給以支持。巴黎公社遭到了瘋狂的鎮壓,失敗了。馬克思說: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受人敬仰。那些殺害它的劊子手們已經被曆史永遠釘在恥辱柱上,不論他們的教士們怎樣禱告也不能把他們解脫。巴黎公社失敗後,法國工人詩人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如果說,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以席勒的詩句譜寫的《歡樂頌》,是表現19世紀上半葉空想社會主義所夢想的烏托邦——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和歡樂、團結和友愛,是一首資產階級革命的戰歌;那麼,鮑狄埃寫下的後來由工人作曲家狄蓋特作曲的《國際歌》,是表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共產主義的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和歡樂、團結和友愛,是一首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

1872年,中國出現了第一次留學潮——官派一百二十名十二至十五歲的幼童,漂洋過海,到美國留學。這在中國留學生曆史上堪稱是規模空前的“壯舉”,站在潮頭上的是廣東香山人容閎。他1854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畢業生。在他的倡議和主持下,經慈禧太後批準,從全國各地選拔招生,1872年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刻苦努力,受到美國各界人士的讚美,《紐約時報》說他們“機警、好學、聰明、智慧。像由古老亞洲來的幼童那樣能克服語言障礙,且能學業有成,吾人美國子弟是無法達成的”。中國幼童分散住在美國百姓家中,漸漸地受西方文明的影響,有的剪掉了辮子,有的不再下跪,這些卻被封建官僚們認為是“離經叛道”。1881年,清政府勒令留學生全部遣送回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聞訊後,立即找到美國前總統格蘭德出麵致函李鴻章:“幼童在美頗有進益,如修路、開礦、築炮台、製機器各藝,可期學成,若裁撤極為可惜。”然而,留美學生還是分三批被遣送回國了。船到上海,歸國青少年,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中學生,一個個神情沮喪,像一群罪犯由清兵押送上岸,沒有一個親人來迎。本應是“壯舉”的赴美留學計劃流產了,容閎一片報國之情付之東流。

1877年,中國出現了第二次留學潮——官派海軍留學生近百人,分四批赴歐洲,有的去法國、英國,有的去德國、比利時,分別學習輪船、水雷、軍艦、槍炮等武器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