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十二歲的孫中山,乘船二十多天到達檀香山。第一次離家到海外,“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五年的學習和生活,使他萌發了改變祖國落後麵貌的強烈願望。十四年資本主義的教育,國內外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事實,使他大開眼界,自然科學和曆史知識日漸豐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步形成。1894年6月,博古通今、人稱“通天曉”的孫中山,輾轉千裏,從廣州經上海到了天津,把一份八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托人呈上,結果是李鴻章不接見、不理睬。改良主義的幻想破滅了。7月,甲午戰爭爆發;10月,孫中山經日本到檀香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秘密入會誓詞中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1895年10月,決心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孫中山,領導了第一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可是,槍聲還沒有打響,起義就失敗了。他憤怒地剪了辮子,改了服裝,先後到美、英、日宣傳革命,準備再一次發動武裝起義。
1887年,比孫中山小四歲的列寧,因參加喀山大學抗議集會被逮捕、開除學籍和流放。押送他的警官問他:“小夥子,造反有什麼好處?你不是向一堵石頭牆上撞嗎?”列寧答:“是的,但這是一堵朽牆,一撞就倒的。”在被流放的一年裏,列寧認真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著作,經常想起他哥哥因謀刺沙皇被絞死的慘痛教訓,認識到恐怖主義給革命事業造成的危害,決心走一條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道路——發動人民群眾,推翻沙皇專製製度!1897年,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與世隔絕的森林裏,他潛心研究馬克思著作,撰寫文章指出,革命黨應該領導一切不滿沙皇製度的人去鬥爭,首先是農民的鬥爭。
1898年,光緒皇帝下詔書,百日維新開始,在經濟、政治、文教、軍事方麵實行一係列改革,創辦京師大學堂,派學生出國留學等。維新與守舊的鬥爭日益激烈,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叫嚷:“寧可亡國,不可變法。”9月21日淩晨,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把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追捕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和維新派人士。有人力勸譚嗣同出逃,可他堅決不走。這位出生於湖南瀏陽,自幼博覽群書、學習西方自然科學、三十三歲的錚錚鐵漢,大義凜然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者,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9月28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臨刑前,譚嗣同大聲誦讀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百日維新進行了一百零三天(從6月11日至9月21日),終於失敗了。通過變法改革給黑暗的中國帶來一線光明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中華民族陷入了甲午戰爭後空前的危機之中。
天昏昏,地沉沉,哪裏有公道,哪裏能生存?黑暗籠罩了一切。然而,請看——
地球在轉動,烏雲難遮月。
時光如流水,地火在奔騰!
19世紀的中國,像沉睡了幾千年的東方巨龍,終於被帝國主義列強的大炮猛然驚醒;與此同時,她也正在被西方傳來的《國際歌》和《歡樂頌》的歌聲慢慢地喚醒。請聽——
三元裏人民以英雄的氣概和輝煌的戰果,吹響了近代中國革命史上反抗帝國主義的第一聲號角!
譚嗣同以氣壯山河的大無畏精神,發出了近代中國革命史上要求變法改革的第一聲怒吼!
啊,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就在這一聲聲號角和怒吼聲中,就在這《歡樂頌》、《國際歌》的交響聲中,送走了19世紀的最後一個黑夜,迎來了20世紀的第一個黎明。無數炎黃子孫在默默沉思——
偉大的夢想能實現嗎?
美麗的神話能變成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