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七十三 木牛流馬(2 / 2)

司馬懿幸得換到了後陣,並未陷在蜀軍的鐵壁合圍之中。為了救出包圍圈中的魏軍前陣人馬,他率軍猛攻,力圖從外側衝破蜀軍包圍圈,但白白又折損了大批士兵,隻得拋下被蜀軍圍住的一萬餘前陣人馬,自己向渭水對岸逃去。

司馬懿素以處事冷靜著稱,鮮少表露感情,但此時也邊逃邊咬牙切齒地恨恨罵道:“我竟然會中這種盡人皆知的圈套!吃這種不該吃的敗仗!”

待他退回渭水對岸,霧散雲消,天氣忽然變得晴朗如初,明月重又顯現在夜空,方才的黑雲重霧令人覺得恍如夢境一般。隨他從蜀營生還的士兵中,不知何人說道:“孔明乃是用八門遁甲之法,先將我們誘入陰雲黑霧之中,而後又以六丁六甲之神力,驅淨了浮雲迷霧。”

這種無端妖言,聽者竟然盡皆深信不疑。

“胡說八道!孔明是人,我也是人,世間哪有什麼鬼神?”

司馬懿對營中這種迷信說辭嚴厲駁斥,訓誡官兵不得散布擾亂軍心的妄言。但魏軍士兵卻仍然深深相信,孔明具有一種神力,乃是能行奇事、成奇跡之人。

這種畏懼孔明的心理彌漫在魏軍士兵中,自然使得司馬懿用兵至為艱難。從此以後,他隻得憑險固守,加強防備,再也不敢輕率出戰。

在此期間,孔明派千餘隨軍工匠進入渭水以東的葫蘆穀,在穀中秘密打造器具。這山穀內有一個葫蘆瓢形的盆地,處於大山環抱之中,進穀須經一條僅允一人一騎通過的狹窄小路。

孔明每天必去穀中查看進度,督促工匠日夜施工。

魏軍一味固守,不敢出戰,無疑是想靠拖延時間來等待蜀軍兵糧耗盡。

長史楊儀對此不無憂慮,提醒孔明道:“蜀中運來的兵糧,皆先運到劍閣,而從劍閣至祁山,卻是高山險路不斷,牛馬不堪重負,倒斃甚多,車輛亦損毀嚴重,運輸始終極不通暢。劍閣滯留的糧食縱然堆積如山,卻運不到這裏,長此下去,營中兵糧不久恐將枯竭。”

自建興九年第二次出兵祁山以來,每次出師此處,兵糧的運輸供給都一直困擾著蜀軍。

孔明利用三年的休戰時間,著力發展農耕,讓士兵獲得充分休整,如今已經擁有前所未有的雄厚兵力與裝備。此番他第六次出師祁山,自然不想再品嚐缺糧的痛苦滋味。

此刻聽完楊儀的憂慮之詞,孔明胸有成竹地寬慰他道:“糧食之事不必擔心,再過幾日便可解決。”

這一天,楊儀與諸將在孔明帶領之下,首次來到了葫蘆穀裏。

“這裏已經開工一個月了?”

眾人望著穀內不知何時建成的一座大工坊,無不滿臉詫異,瞠目結舌。

這裏製造的產品,是孔明發明的兩種運輸車輛,喚作“木牛”與“流馬”。

類似的怪獸戰車,在以前遠征南蠻時上過戰陣,這次孔明將其改造成了運糧專用輜重車。這種車輛在第二次、第三次出師祁山時,曾試用過幾輛,但效果不甚理想,故孔明在其後三年的休戰期間,對其進一步加以改進,終於研製成了這種可靠的新兵器,開始大量生產。

“倘若使役牛馬之類動物,不僅需要供其飼料,還須牲口圈舍與飼養人手,有時還會受其患病、倒斃所擾。而這種木牛流馬不吃、不喝、不知疲倦,卻能運送大量物資。”

孔明指著大批造好的木牛流馬,展開設計圖,將木牛流馬的尺寸方圓、長短闊狹意義對諸將詳加解釋。

此處贅述幾句。木牛流馬究竟是何種車輛?若僅憑傳至後世的尺寸與一些說明,很難想象其結構與形狀。綜合《漢晉春秋》、《諸葛亮集》、《後主傳》等書中的記載,可知其大致具有下述結構與效用:“所謂木牛,方腹曲頭,四足曲折自在,機動步行。頭出自頸中,載量多而行速緩。適合為大量運輸所用,不宜用於日常少量搬運。一頭獨行時,可日行數十裏,成群行進時,日行二十裏。”

其他書籍對其還有下述描述:“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一人所食一年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後山叢談》中有如下文字:“蜀中有小車,前如牛頭,能載八石,一人可推。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或為仿木牛流馬之物。”

不言而喻,這是將後世的民間運輸工具牽強附會於木牛流馬之上。但無論如何,盡管木牛流馬的力學結構尚不甚明了,然而其實用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卻說蜀軍造出大量木牛流馬之後,孔明即派右將軍高翔統領木牛流馬隊,開始從劍閣將大量兵糧運往祁山。

蜀兵眼見糧食源源不斷運來,士氣更為高昂。而魏軍的拖延消耗戰術,卻失去了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