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擴大再生產理論闡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原理(1 / 1)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剩餘價值學說,並提出擴大再生產理論。馬克思不僅解釋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也提出社會主義生產的規律。擴大再生產理論,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學說的基礎。

1849年,馬克思僑居倫敦,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是馬克思的遺稿,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二卷於1885年出版,第三卷於1894年出版。《資本論》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著作。

《資本論》提出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發現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遠遠大於他所獲得的工資,資本家是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發財致富的。由於整個資本主義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造成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出現。經濟危機導致工人失業和貧苦,對社會生產造成極大破壞。

《資本論》洞悉資本主義生產規律,提出擴大再生產理論。這表明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擴大再生產的結果,是通過調控各種社會生產要素組合來實現的。特別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製,使得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成為可能。

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發展了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國民體係理論。1841年,李斯特發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李斯特提出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有管理的發展,國家政策要有傾向地重點扶持工業發展,才能形成生產力。李斯特的國民體係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理論來源。

馬克思發現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部類和消費資料部類兩大部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社會的總產品,從而社會的總生產,分成兩大部類:Ⅰ.生產資料:具有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產消費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費資料:具有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的形式的商品。”又說:“這兩個部類中,每一部類擁有不同生產部門,總合起來都形成一個單一的大的生產部門:一個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另一個是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兩個生產部門各自使用的全部資本,都形成社會資本的一個特殊的大部類。”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439、559、439、569—570頁。

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生產資料部類和消費資料之間進行產品交換,第一部類供給第二部類以生產資料並滿足自己的生活資料的需要,第二部類供給第一部類以生活資料並滿足自己生產資料的需要。

馬克思提出擴大再生產是依靠增加第Ⅰ部類的不變資本,壓縮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而形成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為了從簡單再生產過渡到擴大再生產,第Ⅰ部類的生產要能夠少為第Ⅱ部類製造不變資本的要素,而相應地多為第Ⅰ部類製造不變資本的要素。”又說:“不變資本,即該部門在生產上使用的全部生產資料的價值。這些生產資料本身又分成固定資本:機器、工具、建築物、役畜等等,流動不變資本:生產材料,如原料、輔助材料、半成品等等。”

馬克思提出擴大再生產是通過調控資本等各種社會生產要素組合來實現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在這裏,這種再生產隻是指用較大的投資來進行的生產)與產品的絕對量無關,也就是為了要清楚地說明,對一定量商品來說,規模擴大的再生產所需要的前提隻是,既定產品的各種要素已經有了不同的組合,或不同的職能規定,因此,按價值量來說,這種再生產首先隻是簡單再生產。所改變的不是簡單再生產的各種既定要素的量,而是它們的質的規定,並且這種改變是以後隨著發生的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物質前提。”

簡單大生產體現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簡單交換的過程。簡單大生產為擴大再生產創造物質條件,從簡單大生產過渡到擴大大生產,要求第Ⅰ部類生產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優先發展。

在資本主義社會,擴大再生產是由自發的市場調節實現的。當第Ⅰ、Ⅱ部類生產發展不平衡時,就會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發生。第Ⅰ部類發展過快,必然產生通貨膨脹。第Ⅱ部類發展過快,必然導致生產停滯。第Ⅰ、Ⅱ部類均發展過快,必然產生金融危機。

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生產資料公有製,國家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有計劃推動擴大再生產的發展。斯大林模式,就是依靠優先發展重工業,高速度實現國家工業化,推動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第Ⅰ、Ⅱ部類生產能夠更有效協調起來,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為社會主義公有製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斯大林就是根據擴大再生產理論,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經濟製度,促進蘇聯作為世界大國迅速崛起。毛澤東領導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擴大再生產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