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後,田間地頭裏的小草開始露出青油油的嫩牙。河畔兩旁的垂柳悄無聲息的換上了綠裝,一群活碰亂跳的平原小麻鴨正在水中暢遊。春天真的來到了。
已經住了十天院的嶽宗祥基本已經康複的差不多了,頭上摔破的傷口已經愈合,不用再換藥和包紮紗布了。挫傷複位的手也基本恢複了正常,隻有腿上的骨折和失語症比較嚴重。
許苗苗也開始去學校給孩子們上課了,每天三頓飯都是自己做好或買現成的送到醫院給嶽宗祥吃。
**張文霞對嶽宗祥也是照顧的很好。幫忙換洗衣服,送點熱水什麼的。
住院這段時間是嶽宗祥這四年多來感受到溫暖最多的時間。許苗苗每噸飯都很豐富,早餐多是豆腐腦燒餅卷油條,像這類的飯在學校也是經常吃,但是這裏的豆腐腦味道鮮美厚重,南齊市也有不少飯館賣豆腐腦,但是味道和這裏的比相差甚遠。
說到豆腐腦,在中國是最為常見的小吃。南北都有,不過風格因地而異,基本上有‘南甜北鹹’之說,大體上講南方的豆腐腦一般稱為豆腐花,都放糖,屬於甜品。而北方的多稱為豆腐腦、老豆腐,都是放鹵,鹹鮮味。但是由於地域不同和商家的營銷手段不同,所以豆腐腦的製作方法以及味道更是千奇百怪,花樣繁多。
王堤集的老楊家豆腐腦傳了七代,相傳已有二百年曆史之久。做豆腐腦用的大豆是地地道道的當地一等黃豆,水是沉澱後的黃河水。做出來的豆腐腦鮮嫩無比入口即化,口感甚好。
最為出色還要說到老湯,王堤集的豆腐腦全稱是老湯豆腐腦。就是把豆腐腦用平湯匙盛到碗裏,然後澆湯。做法看似簡單,但是老湯的熬製方法甚是考究。
據說老湯已經傳承二百年,停不幾天就要加入新鮮的走地柴雞,平原小麻鴨各一隻,豬肋骨兩公斤,丁香、白芷、肉蔻、香葉、八角、家傳豆瓣醬等香料。而鍋底火用的是木柴,天天火不斷,熬出的老湯可謂鮮美厚重,入口齒頰留香。
嶽宗祥的午餐不定,有時候是排骨,有時候炒菜,不過最好吃的還是王堤集孫家燒雞。
因為王堤集是老鎮,當年麻叔謀開鑿運河時這鎮就已存在,運河通航後這老鎮曾經繁華一時。
孫家燒雞和楊家豆腐腦屬於傳統工藝,都有著悠久的曆史傳承。
孫家燒雞製作工藝和一般的燒雞不一樣,選雞都是一年半的走地柴雞。宰殺洗淨後首先用小鐵棍敲打雞的全身,然後用家傳的醬汁醃製一炷香的時間,清水洗去沒有被吸收的醬汁,然後掛蜂蜜水,當然蜂蜜都是當地的一等棗花蜜。
下鍋炸的油用的是上等菜籽油。
‘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一家傳承百年的燒雞是離不開老湯的,孫家的燒雞老湯就是年代久遠。但香料並不是傳統的桂皮、砂仁、高良薑、丁香、白芷、草果、肉蔻、陳皮這八樣香料,還加入了幹薑、大小茴香、花椒和少許辣椒,共計十三種香辛料。老湯每天都要去撇去浮油和去鍋底渣,然後加新鮮的水、粗鹽和香辛料。
鍋底火也是十分講究,燒柴都是當地的棗木做成的陰陽柴。所謂陰柴就是把一根柴橫向截成小圓片或小方塊,一般是用鋸鋸,這樣的柴放入灶膛生出的火就是文火;陽柴呢就順著紋理縱向劈成的木條,一般都用斧頭劈,這樣的柴放入灶膛產生的火就是武火。
孫家燒雞是武火煮沸後加陰柴文火慢燉三柱香的的時間,就可出鍋。做出來的燒雞可謂是:油而不膩、鹹淡可口、鮮香濃鬱、老少鹹宜;而熟爛程度上講是:爛而不散、骨肉分離。
‘王堤集鎮有三寶,菜肉大包豆腐腦。若問哪樣是個啥,燒雞香氣滿天飄。’這是王堤集老少皆知的一首打油詩。
嶽宗祥的晚餐一般多是王堤集齊家的菜肉大包了。這老三樣人家美味吃的嶽宗祥食指大動,胃口大開,住院十餘天的時間養的麵色紅潤,精神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