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挺起民族的脊梁--民族英雄(1 / 3)

民族英雄就是在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壓迫的鬥爭中,為維護國家主權,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傑出貢獻的仁人誌士。在我國曆史上,前後湧現出許許多多這樣的民族精英,如南宋"精忠報國"的嶽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代"抗瓦剌、衛京師"的於謙、收複寶島台灣的鄭成功、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清代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收複新疆的左宗棠等等。正是因為有他們以及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人,我們的民族才能夠曆經滄桑而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國家曆遭坎坷而長盛不衰!

鄭成功

【名人檔案】

姓名:鄭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

家鄉:福建南安市。

主要成就: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明清時期的民族英雄。曾於康熙年間率將士擊敗荷蘭侵略者,收複台灣,後又建設台灣。

【成長故事】

與父親的妙對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年輕的時候曾經去日本經商,後來就在日本結婚,娶了一位日本貴族田川氏家的女兒,而鄭成功也是在日本出生的。

鄭成功出生時正是明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很多老百姓就鋌而走險,掀起了起義的熱潮,鄭芝龍也在鬥爭中成了海盜中的一個大首領,後來他接受了明政府的招安,做了明朝的將軍,由於他勢力龐大,在福建沿海一帶漸漸地就成了一個說一不二的人物。

此前,鄭芝龍也曾多次派人去日本,欲接回妻子和兒子,但是田川家族卻不肯放人。現在,鄭芝龍成了明朝的正式官員,日本方麵隻好讓他先接回了鄭成功,這時,鄭成功已經7歲了。

回到祖國的鄭成功脫去和服,換上漢裝,開始學習漢語,由於他的勤勉苦學,不多久他就會簡單的漢語會話了。鄭芝龍把他送進花園書院,讓他在那裏讀書。鄭成功雖然不是在國內長大,但是由於他天性聰敏,又勤學好問,所以,他的功課逐漸超越了班裏的其他學生。書讀的多了,鄭成功也就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而對於書中古人的看法,他認為不對的就絕不會聽從。這些獨特的思想體現在他的作文中。

在他11歲時,老師給他們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意思是,做學生的應該做些打掃衛生,迎送客人的事情。這種作文題目對於比他們多上過幾年學的學生來說,就算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也難以寫出幾句話來,但是鄭成功看到題目後,卻一揮而就,語氣簡潔幹練,卻又非常有氣勢,他寫道:"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這讓他的老師很是驚訝,把他大大誇讚了一番。

隨著有時間一天天的流逝,鄭成功也越來越熱愛讀書,尤其愛讀兵書,研究海上作戰和學習航海經驗,但他的父親由於是武將,總希望鄭成功能夠學武,將來好承襲他的爵位。因此就想方設法帶鄭成功出去應酬,以減少他讀書的時間。

有一次,父親又帶著他和眾位同僚坐官船去江上遊覽,那些官員都在船內猜拳、喝酒、聽曲,鄭成功覺得很不耐煩,因此就走出來,拿起自己還沒看完的一本書坐在角落裏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鄭芝龍看到後很不高興,但是當著大家的麵,又不好說什麼,隻得吆喝著船把式:"開船。"

船上的夥計把帆升起來,風將帆鼓得滿滿的,船就如飛一般向前駛去。鄭芝龍站在甲板上,看著兩邊的景色,心裏卻思考著怎樣勸鄭成功棄文從武。正在這時,他們的大船趕上了一個漁民劃得小舢板,鄭芝龍一時有了主意,他走到鄭成功麵前說:"既然你讀了那麼多書,我就給你出個對子考考你吧!"說完就朗聲吟誦道:"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這個上聯表麵上是說搖櫓不如升起船帆走的快,實際上櫓速卻暗指三國時吳國的謀士魯肅,帆快指漢高祖的大將樊噲。意思就是告訴鄭成功文臣不如武將。

鄭成功明白父親的意思,想要反擊,因此仔細地想了想,很快就從船艙內傳出的笛聲簫聲中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笛清指的是宋仁宗的大元帥狄青,簫和則指劉邦的丞相蕭何,意在告訴父親,武將比不上文官,鄭芝龍聽了,從此再也不幹涉鄭成功讀書了。

【反光鏡】

無論是名利還是地位,都不是鄭成功所想的,他唯一所在乎的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保家衛國。我們也是一樣,隻有把國家放在第一位,才會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名言集錦】

國家社稷,賴土以存。

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下,第23課,《鄭成功收複台灣》

於謙

【名人檔案】

姓名:(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

家鄉:浙江錢塘。

主要成就:明代政治家、軍事家。12歲就曾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句。為官期間平反冤獄,開倉賑災,還親自率兵堅守北京城,打退了瓦剌的襲擊。

【成長故事】

懂禮貌巧對對聯

於謙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小時候就勤奮好學,立下了高遠的誌向。

有一次他和家裏人出門,經過一座石灰窯前,不禁坐在那裏津津有味地看起來,他發現,送進窯的是工人們從山裏開采的黑石頭,但經過熊熊的烈火燒製出來的,卻是白色的石灰。於謙深有感觸,於是開口吟出了一首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百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通過描寫石灰的鍛造過程,表達了自己的誌向。

於謙不僅擅長寫詩,而且他的對句也很好,他去杭州應試時,主考官名叫虞謙,根據當時的規矩,應試的考生一般都自稱為主考官的學生。因此,當主考官點到於謙的名字時,於謙恭恭敬敬地站起來,朝上施了一禮,卻並不開口答應。

主考官覺得很奇怪,於是問他:"這位考生,我點到你的名字,你為何不答應呢?"

於謙躬身又施了一禮,從容不迫地回答:"學生與大人同名,答應了就是對大人的不尊重,因此不敢答應。"

主考官覺得於謙既謙虛,又很懂禮貌,因此就隨口出了一個對聯,想試試於謙,於是就說:"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這個對聯一連用了5個"無忌",,何無忌指的是晉朝時的大臣,而魏無忌則是魏國的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唐朝的宰相。後麵兩句的意思是,既然他們同名,那你和我同名也不用忌諱了。

於謙聽懂了對聯中的意思,覺得主考官很是謙和,因此也放下了懸著的心,認認真真思考起下聯來,不一會兒,他沉思的臉上就露出了笑容,說:"大人,學生的下聯是: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主考官一聽,不禁拍案叫絕。原來這下聯中的張相如為漢代東陽武鄉侯,藺相如為戰國時完璧歸趙的趙國宰相,司馬相如則是漢代文學家,下麵意思是他們三人雖然名字相同,但實際上卻各有高下,不能相比。於謙巧用這個對聯告訴主考官,雖然我與你名字相同,但自己實在是不敢和大人相比。

主考官心裏對於謙的才華和謙虛讚賞不已,心想,這個孩子不但才華橫溢,而且還非常有禮貌,將來肯定大有作為,恐怕到時候我就真的難與他"相如"了。果然,他沒有猜錯,於謙後來成為了明朝的一代名臣。

清廉拒收皇上禮

於謙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他平反了不少冤獄,而且還多次賑濟災民,終於朝廷,因此皇上對他非常欣賞。朝中的一些貪官都很怕他,給他送禮,希望他能夠對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每次都被於謙嚴詞拒絕了。

有一次,於謙過生日,很多大臣為了拉攏結交他,都帶著家人來為他送禮賀壽,一大早上,於府的家門前就車水馬龍的,人流絡繹不絕。

於謙知道後,就吩咐管家:"所有人送來的壽禮都不能收。任何人也不能例外。"誰知道,到了中午,皇上因為感念於謙戰功卓著,忠心報國,就派太監給於謙送來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賀壽。

這一下,剛剛被於謙拒收壽禮的眾位大臣心中暗喜,你不是說任何人的禮都不收嗎?我看你能不能把皇上的禮也退了。

管家看到是皇上來送禮,趕緊進書房去稟告於謙,沒想到於謙還是兩個字:"不收!"這讓來送禮的太監很不滿,就寫下了四句話,讓管家交給於謙。於謙拿過紙一看,原來上麵寫的是:"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鬆。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

於謙微微一笑,提起筆來在下麵寫道:"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然後命管家又帶給了太監。那太監看於謙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因此沒有辦法,隻好捧著壽禮和那張紙去回報皇上。

皇上看到於謙寫的四句話,不由地感歎道:"於謙真是個大清官,不愧為老百姓的於青天啊!"

【反光鏡】

謙虛有禮和自律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向於謙學習,也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做一個能夠自我管理,不為名利所動的人。

【名言集錦】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入京詩》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六年級上,第16課《石灰吟》)

文天祥

【名人檔案】

姓名:(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

家鄉:江西吉安。

主要成就:南宋政治家、軍事家,愛國詩人。元軍攻宋時,曾捐獻家資充當軍費,自組義軍抗元。後文天祥被元軍所俘,堅貞不屈,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最終被元世祖處死。

【成長故事】

文天祥敬先賢種柏樹

在江西吉安縣的古侯城書院遺址中,生長著兩棵古老的柏樹,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栽種的。

文天祥出生在廬陵(今山西吉安),那裏出過很多著名人物,當地人引以為傲,就在書院中掛起了他們的畫像,以便激勵縣裏的讀書人,向他們學習。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普通的教書先生,在文天祥小時候,父親就以便教他讀書,一邊注重培養他的愛國之心。

有一次,父親要去縣城辦事,就想帶文天祥去書院中見識一下廬陵先賢,就對他說:"今天我帶你去書院,不過你要聽話,不能胡亂跑,而且路上不可以喊累。"

文天祥早就渴望去書院見識見識,因此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父親的要求。走了很遠的路程,他們才趕到縣城,這時的文天祥又累又餓,可是他顧不上歇歇腳,吃點東西,就跟著父親一起來到了書院。

一進大門,小天祥就被學院裏莊嚴肅穆的氣氛震懾了,他屏息凝神,連腳步都放滿了,抬起頭來,他一眼就看到了殿堂正中懸掛的歐陽修的人像,就拉著父親的衣服,悄悄地問:"爹爹,這位是不是就是歐陽文忠公?"

父親點了點頭,說:"沒錯!"

文天祥高興地說:"我以前讀過養他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寫的太好了。"

父親聽著文天祥背誦歐陽修的文章,也很高興,就問:"天祥,那你除了會背他的文章,知道他的故事嗎?"

文天祥搖搖頭,一雙眼睛渴望地盯著父親,希望父親能給他講一講歐陽修的故事。父親說:"歐陽修是宋朝初年的大文學家,他大力提倡古文,其文章名冠天下……"文天祥聽著,不由得悠然神往,多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文忠公那樣意氣風發啊!

接著,文天祥又看到了一幅穿著盔甲,濃眉大眼的英雄畫像,他不認識那是誰,就拉過父親問:"爹爹,這個人又是誰啊?為什麼還有他的畫像呢?"

父親看了那張畫像,臉色變得凝重起來,肅然說:"這位就是咱們國家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楊邦義,塞北的金國妄想滅亡咱們的國家,是他帶領著軍隊,一次次將金人打退。後來他不幸被金國俘虜了,金人派人勸降,想用高官厚祿收買他,但是他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寧做宋朝鬼,不做他邦臣十個大字。金國人又用酷刑毒打他,但他還是沒有屈服。他還用頭撞柱子,血流滿麵地大罵金人,說自己絕不會投降,你們殺了我吧!金國的元帥見不能勸降,非常生氣,就下令剖開他的胸膛,挖出了他的心……"

聽到這裏,文天祥留下了眼淚,他看著楊邦義的畫像,暗暗地下了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像他那樣的忠臣良將,絕不貪生怕死。

緊接著,父親又給他講了另外兩張畫像中的周必大和胡銓的故事。文天祥的心已經被他們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走出大殿的門,他就告訴父親:"爹爹,我長大後一定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忠君愛國的大忠臣,愛護百姓的好官。"

"好!"父親激動地抱住他說:"好孩子,有誌氣,那你以後就要努力讀書,將來才有機會報效國家啊!"

文天祥聽了,重重地點了點頭。為了表達自己要向四位忠臣義士學習的決心,他立刻從附近的山坡上移來五棵柏樹,種在書院的門前,前四棵,象征了四位先賢,後麵一棵則代表自己。這五棵柏樹後來有三棵被大火燒死了,剩下的兩棵還在訴說著文天祥立誌為國家和人民造福的偉大誌向。

文天祥捉鬼

文天祥年輕時,曾去吉州的最高學府白鷺洲書院學習,為了實現自己將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文天祥每天都用功苦讀,很晚才去休息。

一天晚上,書院裏靜悄悄的,別人都睡下了,唯有文天祥還在挑燈苦讀。忽然,一個學生衣衫不整地闖了進來,麵色慘白地叫道:"鬼!鬼!有鬼啊!"

文天祥放下書,走過去把那個學生扶起來說:"是不是你看花眼了,我每天都在這裏讀書,從來沒有看見過什麼鬼?"

那個學生抓著文天祥的衣服,顫抖著聲音說出了事情的經過,原來剛才他出去上廁所,忽然就聽見模模糊糊地嬰兒哭聲,等到他抬頭看時,就發現有一團黑糊糊的東西,夾雜著哭聲快速地向雲章閣方向移去,嚇得他連褲子都來不及係好就跑了回來。文天祥不信,於是就和幾個同學打著燈籠去尋找,可是什麼也沒有發現。事情就這樣慢慢地平息了。可是幾天後,又有一個人聽到了類似的怪叫。後來,大家仔細尋找,卻找到了一個濕漉漉的屁股印。大家都認為那是一個水鬼。

書院裏有鬼之事慢慢地傳開了,很多學生都嚇得夜裏不敢出門,就連白日裏讀書也不能安下心了,很多家長甚至都把自己的孩子接了回去,當時書院的院長曾懇求知州,讓他派兵捉拿,可是毫無所獲。請和尚道士做過法事後,水鬼仍然沒有被驅走。一時間,書院裏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