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輯 世界文學經典(二)(2 / 3)

【閱讀感言】

對於幫助青年進步,魯迅先生是不遺餘力的,他不但自己寫作,喚醒年輕人的愛國意識,而且還千方百計地向國內介紹進步書籍,這正應了他的那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也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熱愛我們的祖國,為了祖國的發展和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第19課《一麵》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作者小檔案】

柳·科斯莫傑米楊斯卡婭,小說中卓婭和舒拉的母親。她年輕時失去丈夫後,獨自挑起家庭重擔,悉心教育一雙兒女。1942年,衛國戰爭爆發後,她把心愛的女兒送進遊擊隊。女兒犧牲後,她又毅然把唯一的兒子送上前線。在失去所有親人後,她化悲痛為力量,以堅強的毅力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和社會活動,以"英雄母親"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她用樸實的語言、流暢的文筆,寫出了《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滿懷深情地回顧了姐弟倆從出生到犧牲的一幕幕生活場景。

【作品簡介】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講述了一個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青年英雄的真實故事:卓婭和舒拉20世紀20年代出生於蘇聯的一個普通勞動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傾心教育下,姐弟倆從孩提時代起就逐步養成許多優良品質:尊重長輩、樂於助人、勤奮學習、積極勞動、熱愛生活、興趣廣泛等等。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正在讀九年級的卓婭告別母親,加入遊擊隊,走上保衛祖國的前線,在敵占區燒毀敵人馬廄時不幸被捕。堅強的卓婭經受住了種種非人的折磨,沒有泄漏遊擊隊的任何秘密。最後,殘忍的德寇絞死了卓婭。弟弟舒拉從小就與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婭犧牲後,懷著為姐姐報仇的決心進入了坦克學校接受培訓,成為坦克車手。不久,他駕著坦克奔赴前線,和戰友們奮勇殺敵。在戰鬥中,他鎮定勇敢,衝鋒陷陣,屢建功勳,先後榮獲一級金質勳章和紅旗勳章。最後在1945年4月--二戰勝利前夕,在攻打哥尼斯堡的戰鬥中英勇犧牲。

【名著背後的故事】

女英雄卓婭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國入侵蘇聯。當時卓婭是就讀於莫斯科201學校的一名學生,她和一批熱血青年一起報名參加了遊擊隊。

卓婭所在部隊的番號是9903,組建它的目的是在敵後進行偵察和破壞活動。起初由清一色的經驗豐富的偵察員組成。但在1941年秋天,敵人逼近莫斯科,大敵當前,她毅然決然地參加了敢死隊。敢死隊的任務是炸橋和埋地雷,這樣的任務非常危險,隻有百分之一生還的可能。

1941年11月6日,經過短短四天的集訓,敢死隊被派去完成第一個任務--在車站旁的大路上埋地雷。遺憾的是,任務沒能完成。11月18日,隊員們又接到新的任務,要炸毀被敵人占領的-切居民點。卓婭所在的小組接到命令後,帶上燃燒瓶就出發了。他們燒了一些房子,許多人犧牲了,有些人當時就被敵人槍殺了,另-些被捕。德國人當眾處決了他們,在他們胸前掛上寫有"縱火犯"字樣的木牌子。

卓婭所在的小組隻有三個人活了下來,另外兩人是瓦西裏·克盧布科夫和鮑裏斯·克拉伊諾夫。他們又來到一個村莊,那裏有德軍的一個指揮部,三個人分別行動。瓦西裏·克盧布科夫最先被捕,他害怕了,甚至沒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在槍口下他供出小組的任務,還透露說有兩個同誌在附近活動。於是德國人加強了警戒。當卓婭燒馬廄時被捕了,她遭到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她自稱是丹娘--國內戰爭時期的一位女英雄,卓婭非常敬佩她,經常說想像她一樣堅強--寧死也不屈服。最後,卓婭被凶殘的敵人殺害了。

後來,卓婭被追授了蘇聯英雄稱號,安葬在首都莫斯科的新處女公墓,許多蘇聯的街道和集體農莊都以卓婭名稱命名。1944年,戰爭還沒有結束,卓婭的故事就拍成了電影。蘇聯政府卓婭的家鄉和莫斯科為她豎立了榮譽紀念碑,蘇聯的一座高4108米的山峰以她的名字命名。1968年,由蘇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也被以卓婭的名字命名。

【閱讀感言】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對於行走在成長路途上的青少年讀者來說,它是一位很好的朋友,教會你如何變得堅強、善良和勇敢,在卓婭和舒拉的身上可以找到學習的榜樣,幫助自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樹立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鍛煉頑強的意誌品質。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第4課《我的"長生果"》

《蠅王》

【作者小檔案】

威廉·戈爾丁(1911~1994),出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英國著名作家,被西方譽為"寓言編撰家",善於運用顯示注意的敘述方法編寫寓言神話。他從小就喜愛文學,1934年發表一本29首小詩的詩集,1954年發表長篇小說《蠅王》,獲得了巨大的聲譽。隨後,他加入了皇家文學會,又連續發表了場邊小說《繼承者》、《品契·馬丁》、《自由墮落》、《航程祭典》等。其中《航行祭典》獲布克·麥克內爾圖書獎,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簡介】

《蠅王》主要主要以未來的一場核戰爭為背景,人類的和平被毀滅了,一群孩子乘坐飛機向南方疏散,由於在途徑大海時,飛機遭到了襲擊,被迫停留在了一個荒島上。離開了大人的束縛,他們在島上開始了無拘無束的生活,他們團結一致,和睦相處。但是後來"野獸"出現了,孩子們分化成了兩排,一派堅持文明的社會秩序,另一派則要完全自由不受約束的生活。為了奪取領袖的地位,雙方開始了激烈的爭鬥,他們互相殘殺,整個小島陷入了恐怖之中,最終毀滅了這裏的一切。後來,雖然倡導文明的拉爾夫被救,但他仍然為同伴們泯滅的人性而痛心。

【名著背後的故事】

作家的"天分"

1911年9月11日,在英國西南部的康沃爾郡,有一個白白壯壯的小男孩兒出生了,他就是威廉·戈爾丁,當時,戈爾丁的父親正在一所學校做文法教師,母親則忙於參加讓婦女參加政治的社會活動。

小戈爾丁在家裏最迷戀的就是書房,還沒有認識幾個字,就常常煞有介事地跑到書房裏翻找那些帶圖畫的書看,也不用大人講解,隻一個人就看的津津有味,有時候還對著那些圖畫,仰著小臉一個勁敵冥想著,仿佛能通過那一幅幅生動的圖片編織出新的故事來。父親看他那麼喜愛圖書,因此就索性給他買了一批圖畫書,讓他自己看,閑暇的時候也會抱著他坐在膝蓋上,給他講故事。小戈爾丁雖然似懂非懂的,卻也非常喜歡。

隨著年齡的長大,小戈爾丁他認得字多了,看的書也越來越多,在沉迷於書中世界的同時,他也提起稚嫩的筆,開始試著創作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在7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寫詩了。他的媽媽和他開玩笑地說:"威廉,你這麼喜歡文學,現在就寫詩,長大了還想當作家嗎?"小戈爾丁就認真的告訴媽媽:"是啊,我長大了一定要當個最有名的作家,寫出最好的故事。"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威廉·戈爾丁學習一直都很認真,而且有時間的時候自己也總喜歡寫一些小故事。後來,他考進了牛津大學的文學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威廉·戈爾丁參軍了,在英國海軍中服役,他參加了好幾次大的戰役,包括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這段戎馬生涯深刻地影響了他以後的寫作思想,由於親身經曆了戰爭,看到了它帶給人類的巨大不幸,威廉·戈爾丁對戰爭深惡痛絕。《蠅王》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反映。戈爾丁說:"《蠅王》就是要通過展現人性的缺陷而追溯社會的弊病。"他也正是通過孩子們之間的種種矛盾,展現了人性醜惡的一麵,表達了自己對於愛和文明的追求,以及對戰爭的厭惡。

【閱讀感言】

有人說:"每個人的作品思想中都有他的成長經曆所造成的影響在裏麵,威廉·戈爾丁也不例外,自幼熱愛讀書寫作,再加上幾年的戰爭經曆,讓他對人性看的如此透徹,對和平如此的渴望和珍惜。也許年齡還小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經曆,可是從書裏你學到了什麼呢?你是否也像威廉·戈爾丁一樣對人類的和平充滿了向往呢?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下,回顧·拓展四日積月累

《老人與海》

【作者小檔案】

厄尼斯特o海明威(1899~1961),美國著名小說家。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他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了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被稱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勝利者一無所得》(1933)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他的《永別了,武器》(1929)、《喪鍾為誰而鳴》(1940)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他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榮獲普利策獎,1954年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不僅文體簡潔,而且語言生動明快,對美國文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品簡介】

《老人與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連續84天一無所獲,就連跟他一道出海的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也失去了希望,離開了他。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魚的勁非常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曆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由於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血印,引來了無數的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曆經一番艱辛,最後拖回家的隻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可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讚賞,在晚上睡覺的時候,老人夢見了獅子。

【名著背後的故事】

《老人與海》的真實故事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當地的老漁民格雷戈裏奧o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遇難,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魚,他出去了很遠,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魚。但是,由於這條魚太大,富恩特斯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遭到鯊魚襲擊,回來時隻剩下了一副骨架。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他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1951年2月23日,海明威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時間。他把手稿給一些朋友看後,受到友人們的一致好評。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其中充滿著象征的意蘊。海明威用馬林魚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鯊魚象征無法擺脫的挫折和命運,用大海象征變化無常的人類社會,而獅子則是勇武健壯,仇視邪惡,能創造奇跡的象征,桑提亞哥則是人類中的勇於與強大勢力搏鬥的"硬漢子"代表,他那捕魚的不幸遭遇象征著人類總是與厄運不斷抗爭。"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

《老人與海》出版後,創下了人類出版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個紀錄:在50小時內,售出530萬冊,1953年榮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美國曆史上裏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也是影響曆史的百部經典之一。

海明威的英雄人生

在美國北部的伊利諾斯州,有個叫橡園鎮的小城鎮,它緊靠著麵積遼闊的密執安湖,四周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在這個鎮上的醫院裏,有個叫克拉倫斯·海明威的外科醫生,1899年7月21日,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孩子,他就是後來成為全世界著名作家的厄尼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不但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名英勇的戰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也和當時許多受資產階級政府欺騙的青年一樣,要求到歐洲去打仗,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對。1917年10月,他中學畢業,經叔父介紹去堪薩斯城擔任《堪薩斯城明星報》的記者。其後參加戰後救護隊,在意大利前線身負重傷,經過13次手術,從身上取出200多塊彈片,但是他並沒有被戰爭嚇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