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集》
【作者小檔案】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偉大的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出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很有教養的書香門第。童年的時候,他就表現出自己過人的才華,14歲就開始發表詩歌。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故事詩集》、《新月集》、《飛鳥集》、《吉檀迦利》等。其中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於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使他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亞洲人。在他的一生中,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還有大量文學、政治、宗教等方麵的文章。
【作品簡介】
《飛鳥集》是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括了300多首優美的詩歌,語句短小精悍,而且都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讀起來清新、亮麗,但又非常耐人尋味。
【名著背後的故事】
冰心和泰戈爾
1919年一個冬天的夜裏,有一對年輕的姐弟在爐邊讀書。他們讀的是泰戈爾的《迷途之鳥》(也就是《飛鳥集》)。忽然,弟弟對姐姐說:"你不是常說有時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寫成篇段麼?其實也可以這樣的收集起來。"他指的是,把一些思想和臨時想起的詩句記下來,就像《飛鳥集》那樣。姐姐聽了很受啟發。從此,她把自己一些"零碎的思想",記在一個小本子裏。兩年下來,差不多記滿了一個小本子。1922年1月1日,經過整理,這些"思想"開始在報紙上以《繁星》為名開始連載,連載結束後,結集出版。這位姐姐就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冰心。
冰心是我們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她雖然沒有見過泰戈爾,但是泰戈爾是她青年時期最愛慕的外國詩人。在《繁星》的序言中,冰心特別說明:《繁星》是讀泰戈爾的《迷途之鳥》後陸續寫出的,受到泰戈爾作品的影響和啟發。
1924年春天,泰戈爾來中國訪問,受到中國文藝界的熱烈歡迎,引發了"泰戈爾熱"。大學者梁啟超給他取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竺指天竺,是古印度的別稱;震旦使中國的別稱);大詩人徐誌摩擔任他的翻譯;徐悲鴻、梅蘭芳等藝術大師成為他的好朋友。但是,冰心當時正在美國留學,沒能見到泰戈爾。她後來專門了解了泰戈爾來中國的一些情況。她聽說泰戈爾離開中國前,有人在他的房間門口問他:"落下什麼東西沒有?"泰戈爾回答說:"除了我的一顆心之外,我沒有落下什麼東西。"冰心認為,這是自己間接聽到的最動心的話,覺得泰戈爾真是一位多情老人。
1953年以後,冰心曾經多次去印度訪問,有機會看到泰戈爾筆下描寫的一切,終於徹底承認泰戈爾是屬於印度人民的。冰心說:泰戈爾是一位愛國者、哲人和詩人,他的作品中噴溢對祖國的熱戀、對婦女的同情和對兒童的喜愛。後來,冰心還專門翻譯泰戈爾的代表作《吉檀迦利》和《園丁集》,算是完成了一點對這位影響自己卻沒有見過麵的偉大詩人的一個心願。
興趣廣泛的大詩人
泰戈爾家境富裕,他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很受家人的喜愛,但是父母並不溺愛他,他依然和兄長姐姐們一樣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比如,按照他們婆羅門教的宗教法規,兒女到10歲起,鞋襪都要經過批準才能使用,泰戈爾也不例外。
泰戈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進過4所中學,但卻不喜歡那種束縛人們個性的學校教育,他喜歡大自然中活生生的花鳥蟲魚,喜歡天上飄逸的白雲,喜歡池塘裏清清的流水……後來雖然極度轉學,但終於沒有完成學業。相比之下,家庭教給他的東西反而比學校裏要多,他那豐富的曆史、科學和文化隻是都來源於家庭。
泰戈爾從小愛好就很廣泛,尤其喜歡寫詩,有著很好的詩歌天分,很小的時候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他還喜歡繪畫,但是由於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詩歌上,在繪畫上下的功夫就相對少了,但他對繪畫的熱愛始終沒有消失。他曾說過:"我一直把貪婪和渴望的目光投注在繪畫藝術上。"
雖然文學和詩歌讓泰戈爾冷落了繪畫將近50多年的時間,但幾十年後,他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這個愛好,終於又拿起了畫筆開始學畫,他把自己腦海中的影像一點一點地描繪出來,看著那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雖然畫的不太好,但也生動有趣。就這樣,年近70歲的泰戈爾開始了他學習繪畫的生活。
除了自己繪畫,泰戈爾還鼓勵自己的兩個侄子學習畫畫,最終他的兩個侄子都成了著名的畫家,創立了孟加拉畫派。
【閱讀感言】
活到老,學到老,年近古稀還要提筆學畫,這不但是泰戈爾不服老的表現,也說明了他對繪畫、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隻要喜歡,什麼時候學都不算晚,我們現在正值學習的好時機,隻有把握好自己的愛好,努力學習這方麵的隻是,才能在將來有所成就。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下,回顧·拓展四日積月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小檔案】
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全名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作家,1904年出生於烏克蘭維裏亞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1924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長期艱苦的鬥爭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導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仍然頑強地以自己的經曆為素材,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品簡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煉鋼沒有關係,而是講述的一個人怎樣有了鋼鐵般的意誌:保爾·柯察金是貧窮的鐵路工人的兒子,從小就吃了很多苦,他非常憎恨那些欺壓窮人的人。十月革命爆發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遭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保爾的家鄉也發生了戰爭。老布爾什維克朱赫來給保爾講了很多革命的道理,帶領保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後來,保爾為了救被白匪軍抓走的朱赫來,被關進了監獄,經受了種種嚴刑拷打,後被誤放出來,在好朋友冬妮婭家躲避了幾天,然後去喀查丁參加了紅軍。保爾在戰場上勇敢地衝鋒陷陣,還做了政治宣傳員,他讀了《牛虻》、《斯巴達克思》等經典文學作品。後來,他頭部受傷,複員回家,參加國家建設,但由於一身傷病,保爾的身體越來越弱,喪失了工作能力,國家送他去海濱療養,但保爾卻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了,他曾想過自殺,但最終戰勝了病魔,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
【名著背後的故事】
"鋼鐵"的曆練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經曆和小說中的保爾很相似,他也是出生於貧苦的工人家庭,他的父親在一家釀酒廠工作,雖然甜甜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賺的錢卻不常常維持不了一家人的溫飽。為了生活,父親曾經去外村和其他城市打過零工,做過郵差,還去過彼得堡。服兵役的時候接觸了一批進步的大學生,學到了很多革命的道理,也見識了很多革命者與沙皇英勇鬥爭的故事。因此,有時間的時候,他就會給幾個子女講革命道理和故事。這給小小年紀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奠定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基礎。
奧斯特洛夫斯基10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火燒到了他的家鄉,為了避難,父親帶著一家人到過很多地方,可依然難以生存下去,最後他們到達了達舍佩托夫卡,並在此定居下來。盡管一家人很努力地工作,但日子過的更艱難了,每天吃了上頓沒下頓,常常會在半夜裏餓醒過來。每當這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就隻好到廚房灌上一肚子涼水,然後再回來接著睡。
看著為了給兒女一口飽飯,每日勞碌不堪,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覺得很心疼,他決定找一份工作,好減輕父母的一些負擔,但因年紀太小,很多店都不願意雇用他,最後隻好在火車站的食堂做了一名小夥計,做一些灑水掃地、刷盤子洗碗的雜事,盡管掙不了幾個錢,但奧斯特洛夫斯基還是很高興,畢竟他能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了。後來他又進過電廠,給人鋸過木頭、卸過煤,總之,什麼髒活累活都幹過。
生活的苦難沒有阻擋住他求知的強烈欲望,雖然他要一邊打工一邊幹活,隻斷斷續續地上過幾年學,但他的成績一直都很優秀,而且領導力也很強,經常幫助老師管理同學。在上學期間,他曾在老師的鼓勵下寫過詩歌、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由於家裏貧困,他好幾次都輟學了,在一次打工的時候,他偶然看到了老板家的孩子扔在牆角邊的一本書,就如獲至寶地拾起來看。漸漸地他看入了迷,就放下了手裏的活,專心看書,連老板走到他麵前都沒有發現。結果不僅手中的書被拿走,而且自己也被老板一巴掌打翻在地。老板怒氣衝衝地當著他的麵撕掉了書,罵道:"你一個窮孩子,哪裏有學習的資格?不好好幹活,就三天不給你飯吃。"說完,看也不看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眼就揚長而去。
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他發誓將來一定要推翻統治階級,讓窮人的孩子也能有讀書學習的機會。參加革命後,他一邊行軍打仗,一邊找書讀,在這期間學到了不少文化知識。可是在一次站鬥中,他受了很嚴重的傷,最後導致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是盡管這樣,他仍然用自己鋼鐵般的意誌克服了一切病痛,寫完了這部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閱讀感言】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跡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真理:苦難是澆灌成功之花的最好土壤。古語說:"咬得菜根,百事可成。"苦難的生活能夠磨練人的意誌,激發人奮勇向上的決心。錦衣玉食的生活隻能把人變成籠中鳥,變成毫無進取之心的寄生蟲,你想成功嗎?那就不妨嚐試著去吃苦吧!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S版2004年版》六年級上,語文百花園六閱讀平台
《鐵流》
【作者小檔案】
亞曆山大·綏拉菲靡維奇(1863~1949),前蘇聯作家、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原姓波波夫,生於頓河一哥薩克軍人家庭,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時曾因起草革命宣言被捕、流放,1890年獲釋。流放期間,他開始文學創作。他非常了解而且同情苦難的勞苦大眾,他的作品多反映俄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十月革命勝利後,亞曆山大·綏拉菲靡維奇又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發表了著名的長篇小說《鐵流》,這也是他的代表作,曾獲蘇聯國家文學獎。他的作品還有《岔道夫》、《無票乘客》、《小礦工》等。
【作品簡介】
《鐵流》講述的是俄國十月革命後,1918年內戰時期的故事:古班地方的紅軍帶領著被敵軍殘害的紅軍家屬和被迫害的群眾,經過一次次艱苦的戰鬥,雖然死傷無數,但是仍然堅持戰鬥,最終突破了叛亂者和白匪軍的包圍,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而這些原本沒有組織的士兵和群眾也在這一次次的殘酷戰鬥中,從一群烏合之眾成長為一支紀律嚴明的"鐵流"。
【名著背後的故事】
魯迅先生自費出書
魯迅很喜歡充滿剛健直撲精神的蘇聯文學,尤其重視引進蘇聯國內革命戰爭的作品。他認為在這方麵比較好的就是法耶捷夫的《毀滅》和亞曆山大·綏拉菲靡維奇的《鐵流》。他曾經說過:"這兩部小說,雖然粗製,卻並非濫造,鐵的人物和血的戰鬥,實在夠使描寫多愁善感的才子和千嬌百媚的佳人所謂美文,在這麵前淡到毫無蹤影。"因此,他不僅親自翻譯《毀滅》,還鼓勵曹靖華翻譯《鐵流》。
當時,正是左翼作家遭到壓迫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跟的上時代的步伐,有先進的思想,很多書店都願意出版蘇聯文學作品,有時候,一部作品還沒有翻譯出來,他們就打出了預告,這也形成了當時的一種風氣。結果,《鐵流》還沒有翻譯出來,書店的預告版已經打了出去,並說將於1931年12月10日出版。可是這句話並沒能夠兌現,因為當魯迅接到曹靖華的譯稿時,原定的書店在當局的壓力下,和他們毀約了。
為了出版這本書,魯迅從自己積蓄中拿出了1000元,創辦了一家出版社--三閑書屋,自費出版了《鐵流》,還出版了一些進步的文藝作品。《鐵流》出版時,魯迅親自為它寫了一份廣告,稱這本書是"鮮豔而鐵一般的新花"。
《鐵流》剛剛出版,就遭到了當局的查禁。但是,魯迅還是通過他的一位日本朋友開辦的內山書店,私下將一千本《鐵流》傳到了讀者們的手中。1932年1月的一天,一位剛剛下班的工人來到內山書店,魯迅恰好也在那裏。看到那個工人喜歡剛剛出版的《鐵流》和《毀滅》,但是又買不起,魯迅就微笑著對他說:"這書(指《鐵流》)本來可以不要錢的,但是是曹先生的書,現在隻收你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指《毀滅》),是送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