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背後的故事】
細菌和阿Q
1933年的時候,高士其住在上海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自然學園"裏,和一些朋友為少年兒童編寫科學讀物。那時候,高士其寫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學小品《三個小水鬼》,這三個"水鬼",指的是霍亂、傷寒和瘧疾三種疾病。可是,作品發表以後,有讀者給他寫信,批評他不應該用"鬼"來做比喻,因為他要宣傳的是科學知識,可是"鬼"卻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高士其虛心的接受了讀者的意見,並認真的思考怎樣才能更好的為孩子們寫作,力求讓自己的寫作完善起來,既能宣傳科學知識,又可以讓孩子們喜歡。他還立下了一個誌向,要終身為孩子們寫作科學讀物。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已經越來越暴露,抗日救國成為中國的誌士們最關心的事情。這時候,高士其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手也不大靈活,但是他咬緊牙關,在兩年多的時間裏為孩子們寫了100多篇科學小品,這些作品後來編成《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等文集。在這些作品裏,高士其不僅宣傳了科學知識,還為抗日救亡呐喊,把呼籲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精神滲透到作品裏。
1936年初,高士其創作的《菌兒自傳》開始在《中學生》雜誌上連載,每個月發表一章。這部作品,已經不是單純的一部科學小品了,而是一部長篇的科學小說了。高士其後來回憶:以"自傳"的形式,讓細菌自己"講述"自己的身世,是受了魯迅《阿Q正傳》的影響。魯迅能夠給阿Q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立傳",那麼細菌也是"小人物",當然可以有一部"自傳"了。
在這部小說裏,高士其從細菌的"名稱籍貫"、"家庭生活",談到談到"無情的火"、"水國紀遊"、"生計問題",從"呼吸道的探險"、"肺港之役"、"吃血的經驗"談到"乳峰的回顧"、"食道的占領"、"腸腔的會議"。還談到"清除腐物"、"土壤革命"和"經濟關係",這是細菌對於人類有益的一麵。全書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細菌的生活史,從風格上則不難看出《阿Q正傳》的影子。
《菌兒自傳》寫完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了。高士其把最後一章交稿後,就離開了上海,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他到延安後不久,收到了葉聖陶的來信和《菌兒自傳》最後一章的清樣,葉聖陶告訴他,開明書店準備出版這部書。高士其很高興,認為這是自己在兒童文學創作上的一個可喜的收獲。
身殘誌堅的作家
高士其從小就刻苦學習,十三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清華留美預備班。
到了北京後,由於高士其的成績優秀,一入學就插入二年級,可學校全是英語式教學,他卻沒有學過英語,感到很吃力。但是高士其並不氣餒,下決心攻克英語關。他每天把單詞些在小本子上,一有空就讀、背,連吃飯時也不閑著,由於他的勤奮努力,想盡各種辦法,利用所有的零碎時間學習,漸漸地,他能聽懂老師的講課了。到期末考試時他竟獲得了"英語優等獎章"。
高士其來到美國後,在幾所大學攻讀細菌學,在他二十三歲那年,在解剖一隻患有甲型腦炎的豚鼠時,一不小心劃破手指感染了甲型腦炎,造成了半身癱瘓,當時,美國要求他回國養病,但他硬是留下來,一邊與病魔鬥爭,一邊堅持學習研究,直到攻讀完全部博士課程。
回國後,他從半身癱瘓發展到全身癱瘓,經常眼球失控,脖頸僵直,手足顫抖,衣食住行不能自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從1935年開始,高士其以別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僅從1949年到1965年,他就創作了大約六十多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作了二千多行的詩,各種著述有十幾本。
這樣一個癱瘓病人,他是怎樣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呢?高士其自己是這樣說的:"我先在腦子組織好一篇稿子,秘書同誌打開他的記錄本,坐在我旁邊,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口述我的腹稿。讓他用筆記下來。……有時遇到一個新鮮的名詞,我必須反複地說個十幾遍,或在紙上寫半天,他才能領會。就這樣一天天都在寫,每天至多寫七八百字。三四個鍾頭的緊張勞動過去了,一篇科學小品還沒有寫成功。就是寫好以後,還必須三番五次地修改,這樣一篇短短的創作完成,大約需要五個上午的時間。"
【閱讀感言】
《菌兒自傳》讓我們認識和了解了各種各樣的細菌,我們知道了它們對人體的危害。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爺爺的爺爺哪裏來》
【作者小檔案】
賈蘭坡(1908~2001),字鬱生,曾用筆名賈鬱生、周龍、藍九公。河北省玉田縣人,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而攀登上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1936年,他在主持周口店發掘的工作期間,11天內發現了三顆"北京人"頭蓋骨而震驚了世界學術界。他一生寫了20多本書,還有456篇文章,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
【作品簡介】
《爺爺的爺爺哪裏來》以第一人稱的寫法,向大家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研究中國古人類曆史的故事。在書中,作者沒有僅限於知識的講解,而是以他親身經曆的"北京人"發掘、研究、學術爭論以及"北京人"頭蓋骨的丟失、尋找的曆史故事為主線娓娓道來。除了關於"北京人"的故事之外,書中還用同樣生動的筆法介紹了從神創論到進化論、生命進化的時間表、21世紀的古人類學等內容。該書是了解"北京人"和古人類學的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名著背後的故事】
傳奇院士的科普情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們國家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學術權威,他們都是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要兩年的時間才可以增選一次,全國隻有1000多位科學家能當選,是代表我們國家最高科學水平的科學家群體。在這樣優秀的科學家群體中,有一位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院士,他就是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
在將近70年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中,賈蘭坡憑著對考古學的執著追求,苦鑽苦學,孜孜不倦,積累了大量的科學資料和實踐經驗,為中國的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等方麵作出了突出的成績和貢獻。他還曾被日本、美國、瑞士、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邀請去講學,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熱烈歡迎。除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外,他還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雖然沒有大學文憑,但他抓住了機遇,並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結出了國內外公認的閃光的碩果。
然而,這樣一位享譽海內外的大科學家,對普及科學知識,特別是向孩子們普及科學知識,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賈蘭坡是靠自學和在工作中老師與前輩們的幫助,才走上考古學道路的。在他學習的過程中,覺得老師的指導和著述越能深入淺出,傳授效果就越好,所以他在自己的寫書的時候,很喜歡采用科普的方式。他還一直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將來能投入考古學、人類學的研究,所以很多科普著作是寫給青少年讀的,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還特別有趣。要知道,把高深的科學知識寫成深入淺出書,要比寫學術論文更加困難,但他卻一直堅持要多寫科普,特別是多為青少年寫科普著作。
1950年,賈蘭坡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科普圖書《中國猿人》,介紹了中國猿人產地的發現和發掘經過、中國猿人化石的研究和中國猿人的文化等內容。這本書很受讀者歡迎,不到半年時間就再版了。後來,他還寫了《河套人》、《山頂洞人》、《我們五十萬年前的祖先》、《我們二十萬年前的祖先》、《勞動創造了人》、《從猿人腦發展到現代人腦》、《"北京人"的故居》、《中國猿人》等科普著作,其中不少是寫給孩子們讀的。
賈蘭坡先生的科普著作還被介紹到海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94年,他的科普著作《賈蘭坡說中國古人類大發現》在香港出版,香港《讀書人》月刊這樣評論:"以賈蘭坡的高齡,及對古人類學修為之深,很難要求他的文章能令初學者看得明白。但令人讚歎的是,這部近150頁的《中國古人類大發現》,竟是一個娓娓動聽的中國古人類曆史故事。賈蘭坡像在對一群年輕朋友講話。"
1999年,賈蘭坡已經91歲了。在這樣的年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頤養天年,但是賈蘭坡卻不願停止寫作。這一年,他專門為青少年寫了一本《爺爺的爺爺哪裏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向廣大青少年介紹"人類的起源"的知識,培養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希望有誌的孩子將來能夠在科學研究領域一展身手。
未了的心願
1931年,23歲的賈蘭坡考入了當時的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上班後,他就被派往周口店協助裴文中先生搞發掘"北京人"工作。經過努力鑽研,他很快就成了業務骨幹。後來,裴文中先生出國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北京人"的發掘工作。
1936年11月,他在11天之內連續發現了三個"北京人"頭蓋骨。這次的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北京人"再次證明了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為科學衝開蒙昧提供了力量。
1937年,盧溝橋頭的炮聲打斷了周口店遺址上正在進行的發掘工作。為了保險起見,周口店遺址上發掘出來的所有化石,都保存在協和醫院B樓解剖科的保險櫃裏。當時美國處於中立狀態,協和醫院是美國人出資創辦的,在那裏還算安全。
1941年,美國也加入了戰爭,和日本成為敵對國家,協和醫院的保險櫃也不再"保險"。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地質調查所決定將它們運到美國,待戰爭結束後再運回北京。工作人員先用白棉紙包好化石,再用衛生棉和紗布裹上,包上白紙後放入小木盒內,盒內還墊上了瓦楞紙,最後分裝在兩個白茬木箱裏。為了怕引起注意,特地不寫名稱,隻在箱子上標了A、B字樣。
化石裝箱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用火車將其運往秦皇島,準備搭乘"哈裏森總統號"輪船運往美國。但是就在化石裝車後第三天,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裝載化石的火車被日軍截獲,"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就此神秘地失蹤,60年過去了,至今仍然杳無音訊。從此,"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下落成為賈蘭坡永遠的牽掛。
在賈蘭坡的書房裏有一個大夾子,專門存放著他生前60年來追尋"北京人"的全部資料:當年占領協和醫院的日軍軍官的照片、日本來華尋找化石特派員的資料、中外提供線索者的來信、從四麵八方收集到的真真假假的各種線索,即便是那些最荒誕不經的傳聞,賈蘭坡也收集了起來。
賈蘭坡先生晚年的時候曾經說過,他今生有5大心願:一是能夠見到那遺失的"北京人"頭蓋骨;二是保護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把那裏建成一個青少年科普基地;三是希望考古研究後繼有人;四是啟動綠色長城環境保護係統工程;五是自己死後把骨灰埋在周口店遺址。在這五個心願中,後四個都不難實現,隻有第一個心願最難實現。賈蘭坡說,這些"北京人"的標本化石,就像我的孩子,我對它們的感情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這些年來,我一直被失蹤的"北京人"頭蓋骨所折磨,我今生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把它們找回來。
然而,賈蘭坡所做的各種努力都失敗了,他最終帶著永遠的遺憾走了。也許將來有一天,我們這些小讀者們會有機會,完成賈蘭坡先生的這個心願。那樣,我們就可以告慰賈蘭坡的英靈,也是為我們國家做出傑出的貢獻。
【閱讀感言】
《爺爺的爺爺哪裏來》回答了人是從哪裏來,到底是神創造了人,還是勞動創造了人的問題。從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到很多關於人類進化的知識,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