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房龍在美國一家通訊社擔任,被派到歐洲的比利時報道戰爭的情況。在4年的戰爭期間,房龍先後8次往返於歐洲和美國。有一次,他乘坐的船撞上了水雷,他差點因此喪生。房龍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認為帝國主義挑起的戰爭是人類莫大的罪惡,所以他後來寫曆史、寫地理,都貫穿著人文主義的精神。
1921年,房龍寫的《人類的故事》出版了。這是他用故事的形式,講述人類曆史的一次嚐試。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年之內印了32版,打破了美國出版界的記錄。這也讓房龍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讀者的真正需求,那就是讀者不喜歡沉悶、枯燥的描寫,更喜歡通過有趣的故事來學習知識。這堅定了用故事講述曆史知識的決心,他的寫作是以讀者的喜歡為中心的,房龍這樣說:"我的工作,一切都是從知識和人本主義的觀點出發的。我要嚐試著指明,人比世界上任何別的東西都重要--比宗教、繪畫、文學都重要。"
房龍本著這樣的想法,開始了他寫作生涯中的又一個挑戰:用故事來寫地理。我們知道,曆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是一種縱向的敘述,比較容易用故事的形式來講述;地理則是橫向的敘述,用故事來講述是很難的事兒。在房龍以前,有人也嚐試過用"遊記"的形式來講述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忽視了必需的地理知識,並不成功。房龍經過反複構思,決定從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這個角度來寫。這樣,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地理的知識,還可以知道人和大自然相處應該遵守的法則,讓人類更加熱愛和愛護我們的地球。於是,《地球的故事》這部書誕生了。在這部書林裏,房龍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假設,告訴我們,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顆行星之上,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他人的幸福和災難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幸福和災難,所有人都應為我們碰巧共同生活著的世界是否安寧負起責任。
【閱讀感言】
我們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如果地球被汙染了那我們人類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從自我做起,保護環境減少汙染,讓地球媽媽變得更漂亮。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十萬個為什麼》
【作者小檔案】
米·伊林(1896~1953),蘇聯著名作家,生於烏克蘭。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代表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不夜天》、《幾點鍾》、《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書的故事》等。
【作品簡介】
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采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通和常見的事物,提出許多意想不到卻饒有興味的問題,比如,穿三件襯衣暖和,還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和?為什麼水不會燃燒?爐子裏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為什麼爐子裏的柴會劈啪作響?為什麼煙會從煙囪裏出去而不向屋裏冒?等等。然後用淺顯易懂卻又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向讀者一一解釋。
【名著背後的故事】
《十萬個為什麼》是怎樣寫成的
小同學麵對各種各樣的東西,一定喜歡問:這是為什麼,那是為什麼?對於這些問題,如果能有一本書給你回答出來,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兒?早在70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就是蘇聯的科普作家伊林。他寫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就是要回答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說起這本書的寫作,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天,伊林在家中"旅行",站在家中的水龍頭前,他開始想水。為什麼水能滅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說,因為水又濕又冷。我們為什麼用水來洗滌?難道僅僅因為水是液體嗎,你把衣服放在水裏,看它能不能自己變幹淨?我們為什麼要喝水?成人的身體裏有四分之三是水,這水是從哪裏來的?人就像一塊雨中的海綿,所有的孔洞都滲透了水,隻要擠一擠就能出得來。但是,如果擠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動物裏最難看的一個,因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後他走到爐子旁,開始想火。爐子燒著以後,劈柴到哪裏去了?如果說燒掉了,那應該算你看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出來的。爐子裏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為什麼爐子燒著了,卻沒有火焰?空氣從哪裏進去,煙就從哪裏出來?
伊林家的東西真不簡單。他家的餐桌,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廚房,又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碗櫃和衣櫃,也讓他想了許多。把簡單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伊林在他們家裏走了20多步,就寫了一本小書,然後告訴我們,這是一本導遊書,是寫給那些願意在家裏作一次旅行的人的,這本書就是後來倍受歡迎的《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名,米·伊林取自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盧·吉卜林的一句話:"五千個哪兒,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
【閱讀感言】
《十萬個為什麼》內容包羅萬象,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瑣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訴我們一個科學的小知識。它不僅能幫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能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勤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那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穿過地平線》
【作者小檔案】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揆,湖北黃岡人,地質學家。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一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作品簡介】
《穿過地平線》是李四光不同時期的論著、隨筆、小品以及談藝錄等的一本合集。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類、自然、地質、生物等,融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也反映了作者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
【名著背後的故事】
李四光的求學生涯
李四光小時候他常聽父親講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慘敗,清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故事,他從小就萌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他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為中國爭氣,學會造船,打敗帝國主義的侵略。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後,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十幾歲的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一個人離開了家鄉,到省城武昌去參加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從此李四光在新學堂裏更加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於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他被省裏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習造船。他離童年時代的夢想更進一步了。
在日本學造船的時候,由於窮,買不起正式的鋪位,隻好白天窩在底艙,晚上在船頂過夜。不想受了風寒,大病一場,又因沒錢醫治,落下一個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此後他一生與肉絕緣。在日本,李四光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見他年輕,勉勵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從此李四光更加堅定了刻苦學習,報效中華的決心。
1910年7月,李四光畢業回國,擔任武昌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兼工場場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軍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財部參事,後被選為湖北省實業部部長,1912年改為實業司司長。不久,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辛亥革命失敗。李四光懷著鬱悶的心情,憤然辭去了實業司司長的職務。
1913年7月,他獲官費保送留英學習,入伯明翰大學。考慮到為祖國造船,不能沒有鋼鐵,要鋼鐵就得先搞冶煉,因此先學了采礦一年,又感到采礦離不開地質,再又決定轉到理科地質係,開始專攻地質學。從此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
從伯明翰大學畢業後,國外有一家公司要高薪聘請他,但他婉言謝絕了,他說:"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的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他接受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於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他一麵為祖國精心培育人才,一麵進行科學研究,並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
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
新中國成立了,李四光終於有了施展作為的天地。以前,美國科學家曾經在中國考察,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是個"貧油國",石油的儲量很少,沒有什麼開采的價值。但是李四光不這麼認為,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這個問題。他通過仔細的研究和考察,認為中國的地下有很大是有儲量。1935年到1936年,李四光在英國講學時,寫過一本《中國地質學》,其中提到"東海、華北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實際指的就是石油。
1952年,毛澤東、周恩來在一次接見李四光時,曾經問過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麵遠景怎麼樣?李四光回答說: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他根據數十年來地質力學的研究,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我國地質條件,認為在我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
這時候,李四光已經60多歲了。但是他還是挑起了為新中國尋找石油的擔子。在幾年裏,李四光帶領的普查隊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1964年12月,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他牽頭探明的石油資源,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能源基礎,造福子孫後代。
科學家的修養的結晶
《穿過地平線》這本書,是李四光寫的,但是他生前並沒有看到這本書的出版。我們知道,李四光是一位大科學家,承擔著繁重的科學研究和實地考察的任務。而且,他的工作決定了他不可能隻在實驗室裏研究,必須到野外去,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實地考察,一年中很多時間都是在野外度過的。
但是,這並不妨礙李四光在其他方麵的修養。他知識淵博,喜愛文學、曆史、音樂。他是個熟練的小提琴手,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就是他創作的。業餘時間,他還喜歡寫詩。他的詩歌很多都沒有能夠流傳下來。比如《悼子元》這樣的傑作,隻有"石跡耿千秋"這樣的個別詩句流傳下來了。
李四光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和曆史修養,從1920年起,他就創作了很多的科學隨筆和科普作品。這些文章是在50多年的時間裏創作的,李四光治學的態度、做人的品質和文化藝術修養,在這些文章中都有體現。
李四光去世20多年後,人們把他創作的這些隨筆和科普文章搜集起來,編輯成一本書,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穿過地平線》。在這部書裏,既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也有怎樣讀書、怎樣做好科學研究等方麵的見解,此外還很有學趣味性。其中還有不少文章是寫給孩子們讀的,比如《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樣的文章。
【閱讀感言】
《穿過地平線》為我們展示了許許多多的和地球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同時,李四光爺爺也在向我們講述一個道理: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和書本,還應該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菌兒自傳》
【作者小檔案】
高士其(1905~1988年),我國著名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福建福州人。1925年清華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23歲時,因實驗意外感染甲型病毒,留下嚴重後遺症,最後全身癱瘓。從23歲開始到83歲離開人世,一直坐在輪椅上,為科學傳播孜孜不倦地奮鬥了60年,為青少年創作了大量的科學文藝作品,會見了數百萬的少年兒童,並作為科學與智慧的象征而被全國億萬青少年親切稱呼為"高士其爺爺"。主要作品有:《菌兒自傳》、《揭穿小人國的秘密》、《我們的土壤媽媽》、《和傳染病作鬥爭》等。
【作品簡介】
《菌兒自傳》是高士其的代表作品。全書以菌兒自述的方式寫成。請聽小菌兒的開場白:我是菌族裏最小、最小,最輕、最輕的一種。小得使你們的肉眼,看得見灰塵的紛飛,看不見我們也夾在裏麵飄遊。輕得我們好幾十萬掛在蒼蠅腳下,它也不覺得重。我比蒼蠅的眼睛還小一千倍,比頂小的灰塵還輕一百倍……多麼生動的自傳,裏麵有細菌的籍貫、細菌的家庭生活、細菌水裏來火裏去的流浪,細菌在人體各部位的曆險。全文十五章既可以獨立成篇,又可連接成全文。在作者筆下,菌兒是個有七情六欲的人物,時而在呼吸道裏探險,時而在肺港戰鬥,時而在腸腔裏開會,在舉手投足之間把細菌對人類的危害和預防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