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課上到這兒是一個板塊,主要任務是課文初讀,讀好課文,整體把握內容與結構。怎樣整體把握?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教學要求,重點落在理清課文結構上。這一點很重要,而一般老師容易疏忽。為什麼不單獨安排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內容?根據課文特點似乎沒有必要,因為一分段落,內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課文內容與結構幾乎做到了絲絲入扣、步步為營。先是從課題入手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再是交流預習中學到的詞語。學詞語有特色,詞語分了組,一組地名,一組是四個字的形容詞,形容詞重點抓“瀾”“巒”,充分估計學生的認知基礎,扣住已有詞語積澱的“陌生化現象”。接著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中去讀,讀準字音,包括變調的字音。最後有意識地請三位學生讀四段課文,一箭雙雕,既理清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又發現了課文重點,下麵過渡到精讀階段也就順理成章。
板塊二:細讀課文,品味文字,積累語言
師:文章的重點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這部分,剛才有同學說它講述了桂林山水的特點。誰能來簡單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別有什麼特點?
生:漓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師:你真會概括,僅用三個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點(板書:靜、清、綠),誰能概括桂林山的特點?
生:桂林山的特點是:奇、秀、險。
師: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是有意而為之,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用得那麼精當,讓我們讀起來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說過目不忘。
我們先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點。(指名一人讀第二自然段)
師:作者在講漓江水靜的時候,說“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動呢?
生:是在流動,隻是感覺不到而已。
師:你能夠從課文中找到依據來證明你的想法嗎?
生:(讀)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教師指導讀好這句話)
師:作者在談到漓江水清的時候,說“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假設是你站在這漓江的遊船上,你還可以看見什麼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這樣的表達句式來說?(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小魚在水裏嬉戲、玩耍。
師:這個句子不光寫出了水清,還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水中的倒影。
師:可以看見誰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樹的倒影。
師:哦,我們抬頭看看天空,再低頭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誰的倒影?
生:藍天白雲的倒影。
師:要是天空中偶爾飛過美麗的鳥呢?
生:那就可以看見美麗的鳥的倒影。
師:這時候你再往水裏仔細看,你又有發現了——
生:清得可以看見綠色的水草。
師:它們隨著微波輕輕地搖著,那是在幹什麼呢?
生:跳舞。
生:和遊人打招呼呢!
師:現在誰能把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物用一個排比句表達出來?(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清得( );清得( )。指導學生結合剛才的想象說好這個句子)
師:萬事萬物交相輝映在一起,就顯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麼富有生機和活力,誰再來讀一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師:誰再來讀讀表現漓江“綠”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師:誰知道“無瑕”是什麼意思?
生:沒有斑點,沒有瑕疵。
師:請你們觀察,這個“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寶貝有關係。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裏就像一塊寶玉一樣,綠得晶瑩、綠得圓潤。誰能讀出這種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師:誰能夠把漓江水三個特點連起來讀?讓我們隨著你的朗讀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師:讓我們再來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它的“奇”“秀”“險”的。(生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作者說桂林的山“奇”,奇在哪裏?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師:什麼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從地裏長出來的似的。
師:形態萬千呢?
生:就是各種各樣,像什麼的都有。
師:我們該怎樣讀這句話,既讀出山的形狀,又讀出自己的感受呢?(通過和學生對比讀,引導學生要讀出個性的理解,既可以讀出看到多姿多態的山的一種驚喜,也可以讀出邊看邊回味邊思考的悠然的感覺。)
師:作者說桂林山“奇”,主要說它的形狀美;那麼作者說桂林的山“秀”,主要說它的什麼美?(生無人舉手)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句的寫法,你會發現,作者在說“奇”的時候,直接說“像老人,像巨象……”而在這裏,卻在像什麼前麵加上了修飾詞——翠綠的,新生的……你們發現什麼了?
生:這是說桂林的山很綠,而且是嫩綠。
師:結合你說的這句話,回過頭來看剛才的問題:“秀”指什麼美呢?
生:色彩美。
師:說得好!誰還能夠從課文中找到依據來驗證他說的是對的。
生:“色彩明麗,倒映水中。”
(請一位同學完整朗讀這句話,體會桂林山的色彩美。)
師:桂林的山不僅“奇”“秀”,還“險”呢,誰來讀給大家聽?
(指名朗讀描寫“險”的句子,學生讀得入情入境;然後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桂林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