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與情感的路上穿行
——王文麗《風箏》教學賞析
聽過幾次王文麗老師的課,在現場總能感受到她的親切自然。她的課安靜、清新,又不失深度。她雅致的語言,細膩的情感,對語言的追索與探究,不管是對詞語還是對句子的理解,都能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深刻領悟。就《風箏》而言,教師能把詩情、歌情、文情美美地融合在一起。
我以為,《風箏》在語文教學上取得了幾點突破,現截取幾個片段,與大家探討。
一、學習語言和領悟情感的有機結合
語文是語言學科,是教會語言的學科。沒有語言的學習,語文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然而隻是生吞活剝那些語句,語文就失卻了精神。王文麗的課總能以讀促讀,以情怡情,把心靈的成長與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並且能在一種友好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盡情發揮,沒有牽強附會的理解,沒有生拉硬扯的發散,給學生語言的滋養、精神的需求,又能增長學生的才識。
師:這裏麵談到了“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成語,分別該怎樣理解呢?
(板書:大驚失色,引導學生逐字理解。大:吃驚的程度;驚:吃驚;失:失去;色:顏色;大驚失色:表示因為吃驚而使得臉都變色了。)
師:我們再來看“千呼萬喚”這個詞語。 “千”和“萬”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呼”和“喚”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千呼萬喚”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師:從中你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生:著急。
師:剛才我們讀過的詩裏麵,哪一句就表示風箏飛走了,孩子們著急的心情?
(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聽兒童急拍手,鬆梢吹落美人箏。”
師:是呀,孩子們著急地又是拍手,又是叫喊,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喊?
生:風箏,你快回來!
生:我會覺得惋惜。風箏啊,你怎麼丟下我們就飛走了呢?
師:不知道喊了多少聲,不知道喚了多少遍,聲聲都飽含著我們的情感,這就叫做——
生:千呼萬喚。
……
師: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盡管我們千呼萬喚,也沒有留住風箏。有誰在接下來的文字中也體會到作者對風箏喜愛的感情了嗎?
生:(讀文)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師: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怎樣的風箏呢?(板書: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 )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寄托著我們憧憬和希望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什麼都不像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了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板書:希望,幸福,理想,快樂,童真)
從這個教學細節可以看出,王老師對“千呼萬喚”的處理是獨具匠心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理解了千呼萬喚這個詞語的意思,知道這個詞語在文中的用處,同時體驗到此時此刻這個詞語所傳達的情感信息。教師設計了“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 )的風箏。”的語言練習,給學生提供了表達情感的空間,學生通過對於頭腦中信息的綜合處理,才有了現在的表達。這是綜合了文本情感和學生感受體驗後才能表達出來的,既是對文本的又一次領悟,又是學生對情感的深入體驗。
二、多種材料的恰當融合
王老師以風箏為主題把古詩《風箏》、賈平凹的《風箏》、歌曲《三月三》、朋友為其作的詩《風箏》、魯迅的《風箏》等融合在一起。學生兩節課的時間學習到的不僅是一篇課文,而且是豐富的語言素材。從開課到結束,王老師把這些材料融合在一起,互為依托、互相映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世界,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王老師對於這些語言材料的運用,避免了盲目的課外拓展,每一個材料都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範例,都為學生領悟情感提供依托和憑借。判斷一堂課是不是盲目拓展,我認為有一個基本標準,就是這些拓展能不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所幫助,能不能加深學生對學習主題的認識。為需要而拓展,不為拓展而拓展。
師:同學們,其實在不同人的心中,風箏身上承載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剛才我們說賈平凹的這隻風箏上承載著他的鄉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來我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隻風箏。
師:(出示詩歌,邊配樂講解)這首題為《風箏》的詩歌是我的一位網友寫給我的。我在網絡上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溪橋。我的這位網友與我相距千裏,可能在她的眼裏,我就是一隻風箏,於是她寫下了這首《風箏》送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