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語文讓我如此美麗(四)(1 / 3)

那鼓,那人,那土地

——讀劉成章的《安塞腰鼓》

安塞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北部。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已經具有2000多年曆史了。在安塞縣,有這樣一首順口溜民謠:“上到九十九,小到剛會走,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 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我先前隻是在電視節目當中欣賞過安塞腰鼓的表演,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年輕的後生,頭紮著白羊肚毛巾,腰係紅腰帶,舞動著結實的胳膊、腿,黑紅的臉膛洋溢著笑,那是他們特有的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然而真正打動我的,卻是因為近日無意中讀到了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11冊當中劉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一文。

心就這樣被震撼了!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愈捶愈烈!痛苦和快樂,現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

這樣的文字是要用心靈的眼睛去看,用心靈的耳朵去傾聽的。

鼓在搏擊,情在燃燒,人在奮發。我們不得不感歎貧瘠的黃土高原,還能承載如此狂烈的舞蹈。我們不得不佩服那消化老南瓜、黃豆角的西北後生還擁有如此火烈的生命激情。我們不得不驚歎,黃土高原人掙脫、衝破、撞開生活束縛的磅礴力量。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唯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

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唯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作者的匠心首先體現在布局謀篇上。這篇文章的結構,是一個由序曲到高潮再到尾聲完整的過程。作者先從開場的“靜”下筆——“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沒有響過。”這是文章的序曲。忽然間,如旱地裏的一聲驚雷,那個期待已久的聲音響徹天空,表演開始了!作者用一個獨立成段的“但是,看!”幹脆利落地把筆鋒由“寂靜”轉為“熱鬧”。作者多次用強有力的排比句式加上豐富的想象力表現鼓的聲勢,再由鼓聲聯想到西北漢子,聯想到那片生育了粗獷、生育了熱烈、生育了樸實與激情的黃土高原。最後,用一個“愈捶愈烈”把讀者的思緒又牽回了舞鼓的現場,並在聲勢上達到了高潮。高潮過後就是尾聲:“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地寂靜,以至使人對她感到十分陌生。 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由高潮又回歸了寂靜。尾聲的靜和序曲的靜是不同的,序曲的靜蘊藏著待發的能量,而尾聲的靜則是能量釋放後真正的安詳。

作者的匠心還表現在遣詞造句上。“一群茂騰騰的後生。 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的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

好一個“茂騰騰”,好一個“噝溜溜”,這是陝北人言語的特殊表達方式。讀到這樣的詞彙,你一定會想起“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三盞盞的那個燈……”“青線線的那個藍線線,藍格盈盈地采……”這個“茂騰騰”啊,或者從未在你腦海裏留過印記,但是在這裏,你卻一下子就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它要表達的情意。那是風華正茂的年輕後生洋溢著的青春熱情,那是紮根於黃土高原的人們蓬勃向上的力量的象征。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好一個震撼,震撼的是人們對於生命存在、活躍與強盛的力量;好一個燒灼,燒灼的是積蓄於黃土層中的質樸與熱情;好一個威逼,威逼的是來自於黃土高原上的漢子對土地的親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樣的詞語背後站立著精神!作者寫鼓,也在寫人,在寫黃土高原,也在寫中華民族。

作者的匠心還表現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 這篇文章“排比”、“比喻”和“反複”交替使用,使得那火烈的場麵、茂騰騰的舞者、隆隆的鼓聲交織在一起,刺激著我們的眼,震撼著我們的心。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啊,好在壯闊,好在熱烈。好在農民外衣包裹下的軀體釋放出的淳樸與豪爽,還好在生養了這些軀體的土地蘊藏著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原作中還有這樣對比的句子:“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隻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不知道為什麼,在選編入這本教材的時候,編者刪去了後麵一句,我覺得頗為可惜。我相信作者無意貶低多水的江南,他隻是更想表達對生養他的土地強烈的熱愛和敬意吧。

旋風一樣飛轉,驟雨一樣急促;敲出青春的激昂,舞出生命的蓬勃。隻有這西北漢子,才這般粗獷威武;隻有這安塞腰鼓,才這般動人心魄。

蛟龍一般身姿,猛虎一般舞步;舞它個龍騰虎躍,敲它個天翻地覆。隻有這黃土高坡,才有這氣勢磅礴;隻有這安塞腰鼓,才這般振奮民族!

《安塞腰鼓》是陝北人生命活力的頌歌,是黃土高原厚重內蘊的禮讚。

我看“英雄”

在中國,刻錄著革命英雄主義激昂旋律的“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這個故事何時被編進小學語文課本中,我不得而知。但是無論是做學生的時候讀這篇文章,還是做老師的時候教這篇文章,壯士們大義凜然舍身跳崖的豪邁舉動都令我心潮彭湃,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展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告訴世人,什麼才是中國式的信仰與自尊!他們石破天驚的淩空一躍在我心中定格成的英雄形象,終生不會磨滅。我一直以為英雄就意味著披肝瀝膽,意味著流血犧牲,意味著忍辱負重, 然而那一天,偶然間通過電視看到了對五壯士幸存者葛振林的采訪,才讓我對“英雄”這個稱謂有了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