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夢想成真(2)(2 / 3)

中國當代“頂尖”文保機構的大腕雲集了,

麵對日本專家“有多少新”的疑問,

最大限度保存和使用原有構件,一個“原”字,

原位置、原形製、原材料、原工藝,

還原了二王廟古建築原貌。

巧手修複,精細如發,

那些古建築大師一個個深藏絕技,

常用的一招宛若武林高手的“化骨綿掌”,

出招時輕柔如同無物,

招數與綿掌近似,卻絲絲入扣。

從拆卸原構件開始的揀選,

到精心分類、編號堆放,

再比照曆史圖紙的記載對號入座,

每個環節精準無誤,精益求精,

一寸一寸拚圖,複原六千多平方米的實物。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廊腰曼回,簷牙高啄。

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二王廟樓堂殿閣的古色古香,

集中在狹窄的石梯兩旁,

沿蜿蜒的山勢延伸,渾然天成。

這就是一號,這是修複的世界遺址二王廟,

找不到地震的痕跡,看不出新的印記。

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驗收組一行,

在站起來的二王廟前長時間不能挪步,

溢美之詞如滔滔岷江。

組長羅哲文說,“應該參評國家文物保護優質工程獎!”

這個殊榮,自新中國建立以來,

僅授予過一次,那是西藏布達拉宮。

都江堰主城向外,“四橫三縱”的輻射,

在這裏的老百姓也許一頭霧水。

直到十萬畝現代生態農業聚集區成型,

糧食與蔬菜、花卉、藥材、食用菌、獼猴桃,

五大產業示範帶帶出花團錦簇,

惠及十七萬農民。從此,

農民知道了有一種變化叫“翻天覆地”。

土地上的脈動,以從未有過的蓬勃,

激活了已經改變和正在改變的傳統農業模式。

城市與鄉村融為一體,沒有了明晰的界限,

農民身份開始模糊,務農與務工,

種植與製造,農耕與貿易經商,

從裏到外都是知識和觀念的更新。

園區生產工業化、管理數字化、環境生態化,

“一、二、三產業”互動,

一個新型的農村經濟發展平台,

成功、穩妥地解決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

公共設施、服務配套建設城市化了,

居住和發展環境城市化了,

三年一步,一個箭步跨越二十年夢想。

農作物產業種植出高效科技;

川穹特色產業從零星到規模轉型;

生態家園與生態休閑觀光遊人絡繹不絕;

柳街草本與花卉四季繽紛;

川西盆景、大觀泡菜、獼猴桃園、

茶文化農家體驗園,林林總總,琳琅滿目。

現代。生態。聚集。三個關鍵詞,

把都江堰廣袤農村注冊成又一個4A級景區。

崇義鎮村民劉芳從廠裏辭職回來了,

她在自己承包的溫室大棚照料那些鮮花,

澆水、剪枝、亮花心,那麼專注,

就像精心照料自己的小女兒。

此刻,一束陽光從半透明棚頂傾瀉而下,

上千盆鮮花都笑得合不攏嘴……

都江堰,一道川西平原綠色的生態屏障,

岷江打開七條河流的扇麵,一座城,

在水係裏滋養、繁衍,自成一格。

山、水、城、林、堰,

每個字都深藏久遠與傳奇,都是經典。

山搖地動以後,還是都江堰,

重新裝訂這部經典成為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