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用章無論中國革命還是建設,都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並需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循此,中國革命和建設就會取得勝利;反之,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就會遭受挫折乃至失敗。這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反複證明了的真理。
社會是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是中國共產黨的長期的任務。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長河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前承毛澤東思想,後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乃至未來,具有特殊重要的曆史地位。認真研究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曆史貢獻,對於當前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長河中的重要曆史地位集中表現為以下四方麵:
一、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局麵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長河中,毛澤東是先行者和傑出代表。毛澤東一生中,曾先後兩次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第一次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探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其最早的代表作是他1930年發表的《反對本本主義》。第二次是在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製度基本建立起來後,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其最早的代表作是《論十大關係》。第一次,毛澤東是成功者。第二次,毛澤東有若幹成功之處,但更多的是失誤。第二次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雖然有某些正確的思考,但是,從總體上講,基本上還是固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設想。其嚴重後果是造成了人民公社的空想社會主義模式和“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陷於停滯和被扭曲的伏態。
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支持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樊籬,恢複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且以此為起點,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局麵。從“解放思想”到“換腦筋”;從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到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幹四化;從創辦經濟特區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麵開放;從經濟體製改革深入到政治體製改革;一派生機勃勃,令人振奮。這一頗具特色和力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如果不衝破當年“兩個凡是”的樊籬,就不可能有如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就。
二、構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集中解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領導階級、依靠力量、革命道路、發展前途等一係列問題。
鄧小平理論集中地解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領導力量、依靠力量、戰略步驟、發展戰略等一係列問題。鄧小平理論在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黨建、軍事、外交、統一戰線、祖國統一等一係列問題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係。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於社會主義本質、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理論,既繼承了馬列主義,又說了許多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並在許多方麵超越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成為繼毛澤東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這一重大理論成果,前承毛澤東思想,後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長河中,具有重要的裏程碑地位。
三、奠定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
早在1980年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就提出“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①這就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的主題即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黨。1989年6月,鄧小平針對國際大氣候和國內的政治風波,再次明確地指出:“常委會的同誌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②這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起了催生劑的作用。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哲學基礎。鄧小平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發展動力、依靠力量、領導力量、國際戰略、根本目的等理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直接的理論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