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2 / 3)

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既體現了鄧小平解放思想勇於探索的大無畏精神,又顯示了他尊重事實、從國情出發的求實作風。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提出把興建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他在聽了廣東省委負責人關於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僑鄉汕頭開辦出口加工區的建議,當即表示:還是辦特區好,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中央工作會議討論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地區單獨進行管理,作為華僑和港澳商人的投資場所。接著是開放沿海城市,設立開放區,逐步形成了沿海、沿邊、沿江、沿線、由沿海到內地的開放梯次,最終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滾動式的對外開放的格局。

鄧小平主張,經濟建設的速度要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他認為一定要接受曆史經驗教訓,實行積極穩妥的政策,步子不能邁得太快太急,不然就會重蹈過去“左”的錯誤。他根據中國的實際,製定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同時,鄧小平繼承並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他從我國生產力水平不夠發達,與世界上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的實事出發,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論基本原理出發,要給生產力以尊位。強調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僅要從一般的唯物主義原則即客觀實際出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從曆史唯物主義原則出發,從社會曆史發展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出發,從生產力的發展、從物質文明建設出發,做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就是不斷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曆史,就是不斷地克服“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曆史。求真務實,是貫穿於鄧小平理論的一條紅線,也是我們不斷開拓前進、與時俱進的銳利的思想武器。

(作者單位:工程兵指揮學院二係文史教研室)

鄧小平發展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學習科學發展觀的初步認識

徐祖白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鄧小平發展理論的繼承和創新。作為東部沿海地區的江蘇省,尤其是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如何以改革創新精神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發展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幾代領導人一直高度重視和關注發展問題,並對此作出鍥而不舍的積極探索。首先,在發展的性質上,鄧小平繼承毛澤東的一貫思想,重申現在搞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蘇聯或西方的現代化。同時大膽破除過去超越階段、急於求成的“左”的傾向,指出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的最大實際和基本國情,確定目標任務、製訂了政策方針都必須以此為根本依據。

在發展綱領上,他果斷地把工作重點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製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並多次強調“一百年不動搖”;堅決糾正過去以生產關係變革為主要目標、片麵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發展思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最根本的任務,並指出中國現代化實際上就是由初級階段不發達狀態向中級階段較為發達狀態邁進。

在發展模式上,他大膽衝破閉關鎖國、不敢引進外國先進經驗的桎梏,把對外開放作為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勇敢破除“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禁錮,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實行市場經濟,從而科學解決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兼容的問題,為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在發展方略上,他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提出“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並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教育為基礎,以“三個有利於”為評判標準等一整套戰略性思路。他的“貓論”、“摸淪”、“富論”等著名觀點,成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經典論述,也是廣大群眾耳熟能詳並化為自覺行動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