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1 / 3)

鄧小平在理論創新上的傑出貢獻,突出表現在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水平。總結上百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麵對社會主義的現實命運,針對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某些論斷的教條式理解和運用,鄧小平又重新提出並成功地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誕生了一百多年,共產主義運動經曆了風雨的考驗,但對於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還沒有完全認識清楚。對於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他堅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他認為我們現在所幹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於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隻能在幹中學,在實踐中摸索。我們不可能指望到馬克思主義的書本中去尋找現成答案,而且也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必須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正是基於這種思考和認識,鄧小平以堅韌的求實精神和極大的理論勇氣,率領全黨大膽探索,不斷創新。他指出,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可以說,鄧小平的一生是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一生。特別是他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率領全黨衝破重重阻力,打破教條主義等思想的禁錮,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係列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鄧小平在繼承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實現了曆史的超越。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論”,成熟係統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標準論,改革發展的第二次革命論,四項基本原則立國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百年三步戰略和逐步共富論,一國兩製統一祖國論等等,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鄧小平理論以獨特的理論表現形式完整地構建了新的開放式的理論體係,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

鄧小平理論和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都煥發著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創新精神,體現著鄧小平偉大的實踐勇氣和理論勇氣。

三、解放思想、求真務實

與時俱進,是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深刻體現。鄧小平理論的全部內容,從始至終都貫穿了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在“文革”後,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他認為,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後果將十分嚴重,因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他說,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係列問題,正確地處理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他堅決支持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領導全黨衝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他強調指出,要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漸進式的改革,先農村後城市,先經濟體製後政治體製,先易後難,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一浪高過一浪,最後形成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將我國一度陷入嚴重困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引導到一條充滿生機活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來。鄧小平理論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得以形成發展,並在實踐中被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求真務實是鄧小平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鮮明特色。他指出,對於改革開放,我們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

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摸著石頭過河”。鄧小平將中國改革的突破口選擇在擁有八億農民的農村。他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支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改革的春風從農村吹起,從而迅速改變了農村的麵貌。針對有些人的議論,他指出,對這個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麼順眼,我們的做法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拿事實來說話。農村改革,開始的一兩年裏有些地區根本不理睬,他們不相信這條路,就是不搞。觀望了一年,有的觀望了兩年,看到凡是執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來了,他們就跟著走了。所以,改革的政策,人們一開始並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過事實的證明才能被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