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3)(1 / 3)

這次是第五次宏觀調控。從曆史經驗看,中央實行宏觀調控,就是要嚴格控製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盲目發展,而不是砍掉有利於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有效投入;實質是通過深化改革,從深層次解決體製機製性障礙,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協調發展,而不是束縛手腳,挫傷幹部群眾積極性,更不是否定經濟發展這個中心。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更要實事求是,深刻領會中央所強調的“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對症施策,注重實效”的原則,揚長避短,查找不足,注意保護、發揮好各方麵的積極性,在更高平台上探索出一條發達地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做法和經驗。

二、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的關係,堅持協調發展不動搖。

GDP是反映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過去為了迅速改變貧窮落後,有的地方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經濟,情有可原,這或許是初級階段難以避免的現象。但時至今日,那種漠視資源環境的短期行為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從各地發生的集體上訪事件看,除幹部作風之外,大多集中在兩個問題:一是征地拆遷,二是環境汙染,說明那種為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肆意踐踏環境資源的行為已經激起民眾極度不滿。作為經濟發達而又資源相對貧乏的蘇南地區,尤其要在善待資源環境、實現協調發展問題上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當前,各地幹部群眾正在因地製宜,致力研究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千方百計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發展和生存環境。相信江蘇省一定能在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人類的健康和協調發展方麵譜寫出新的篇章。

三、正確處理優化升級與擴大就業的關係,堅持富民優先不動搖。

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是中央的一項重要經濟發展方略,也是江蘇進行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為此,應積極發展科技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走追求質量和效益的新型工業化之路,盡可能以較少的成本獲取較多的效益。同時又不可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應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人工成本較低的比較優勢,讓更多的群眾取得就業機會,這符合中國的國情,也符合黨的富民優先的政策宗旨。這就要求在發展高科技高水平企業的同時,繼續發展一批小而強、小而精、小而專的中小型企業群,使中小型企業在活躍城鄉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四、正確處理求真務實與政績考核的關係,堅持改革創新不動搖。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在領導;而各級領導的工作作風,關鍵在考核導向。從這一意義上說,隻有從幹部任用的體製機製上改革創新,促使各級幹部牢固樹立全麵正確的政績觀,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才有可能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為此,一要創新考核指標,建立科學的幹部考核評介體係,不可單以GDP論英雄,而應以社會全麵發展各項指標包括綠色GDP指標進行考核,最近省裏製訂的“三二一”考核指標,就是一個創新;二要創新考核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民意測驗、黨委表決等考核程序;三要創新獎懲製度,加大督查力度,完善獎優罰劣、戒勉談話、引咎辭職等製度,使勤政為民、求真務實的幹部得到褒獎和重用,讓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的幹部受到批評和懲戒。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勤政為民、求真務實、樂於奉獻的工作作風真正形成之日,就是科學發展觀得到真正貫徹落實之時。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委史誌辦)

鄧小平是中國和平崛起理論的偉大倡導者

朱成山中國和平崛起理論的脈絡,根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並此後一再強調的“和平與發展”的科學論斷。如果對“和平與發展”理論加以考證與研究,不難發現鄧小平實際上是中國和平崛起理論的偉大倡導者。

一、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的科學論斷,指引著中國走上和平崛起的正確道路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國際國內環境進行縝密地思考。他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對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作認真地調查研究、分析對比和考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和平與發展的新論斷,其思想脈絡是十分清晰的:

(一)準確地判斷了國際形勢

通過對發展了的時代格局、國際矛盾、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等問題進行科學的、周密的、預見性的考證後得出結論:“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們好多的決策,包括一、二、三線的建設布局,‘山、散、洞,的方針在內,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根據對世界大勢的這些分析,以及對我們周圍環境的分析,我們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①進入90年代後,國際社會最終擺脫了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為主要特征的舊格局,進入一個走向多極化的新的曆史發展階段,進一步證明鄧小平同誌在80年代所作論斷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