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4)(1 / 3)

李國環鄧小平在上世紀90年代初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堅持原則、務實靈活,提出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處理對外關係的重要方針,很快就打開了新的外交局麵,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得以順利進行。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與時俱進,提出“和平崛起”戰略,這是在新形勢下對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的最新表述。

一、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國際戰略思想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風雲巨變,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挫折,兩極格局瓦解,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進入新舊格局交替的大變動時期,中國麵臨西方國家聯合施加壓力和製裁的威脅。此時,鄧小平綜觀全局,審時度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判斷,及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國際戰略方針,其核心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韜”的是意識形態的“光”,即中國不從意識形態上去論證社會主義的前途、希望和優越性,而是用我們自己的發展實踐來說話;“養”的是社會主義中國崛起與發展的“晦”,即在別的國家動亂的時候,中國要按計劃實現“第二個翻番”,到21世紀中期,要基本上實現現代化。

冷靜觀察,就是要:正確看待觀察當時突變的國際形勢,正確認識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挫折。鄧小平認為,世界上發生的變化,對我們並非完全是壞事,而是困難與機遇並存。明確指出了要冷靜觀察當時的國際形勢,正確把握好我們自己,善於利用有利機遇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

穩住陣腳,就是在冷靜觀察的基礎上,站穩腳跟,擺正自己的位置。穩住陣腳,是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基礎。因此,鄧小平指出“發達國家欺侮落後國家的政策沒有變。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否則,人家就要打我們的主意。”①早在蘇東劇變初起之時,鄧小平就及時提醒全黨,蘇東混亂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穩住陣腳,因為隻有穩住陣腳,保持穩定的國內局勢,才能以中國之不變應付世界局勢之萬變。中國自己穩住,不要亂,抓緊實現中國的發展目標,是鄧小平考慮的壓倒一切的戰略全局。

沉著應付,是麵對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確定我們對策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麵對國際風雲變幻的策略原則。沉著應付,實際上包含了國際國內兩方麵的要求:國際方麵,既堅持不屈服於西方國家的壓力,但又不放過任何發展機會,要看到,蘇聯、東歐發生問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經濟沒搞上去,使社會主義失去了吸引力。所以,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

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國際戰略方針,是在當時我們應付國際複雜局勢情況下唯一可取的英明決策。正是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我們勝利地渡過了一度非常困難的局麵,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贏得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的可喜局麵。

二、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思想的最新表述——和平崛起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但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給各國人民帶來嚴峻挑戰。我們黨以不可動搖的決心和信心,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定步伐,及時提出“和平崛起”戰略,把國際戰略的側重點逐步從“韜光養晦”轉向“有所作為”的“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戰略,實際上是在當今新形勢下對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的最新表述。

我國奉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策略十數年,令國家得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並取得驕人成績。同時,在發展與周邊國家、世界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等方麵均取得突破。

中國拓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努力樹立一個善於協調的、建設性的、負責任的地區大國形象。鞏固與中亞國家關係,上海合作組織在北京設立常設秘書處,從成立之初的防範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單純的安全性組織,逐步向綜合性機構方向轉變,經濟合作成為其關注的焦點;關注東北亞地區,中國從全局利益出發,推動發展不斷受到曆史問題困擾的中日關係,中國在朝核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主動牽頭,積極斡旋,努力推動和平解決朝核問題;主動發展與東南亞國家關係。2003年10月,中國與東盟簽署《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成為第一個加入《東盟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承諾放棄在該地區使用武力,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順利建設。改善中印關係,2003年,中印兩國簽署了雙邊關係原則和全麵合作的宣言,就任命特使以解決有爭議的邊界問題達成八點共識,中印關係有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

麵對動蕩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以積極務實的姿態應對矛盾,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同各大國的關係。中美合作發展勢頭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