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的意義上,民主主要是一個法製化過程。而現代化進程中的法律及法治社會的建構與理性精神也存在著內在聯係。政治現代化既是經濟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保證,又是經濟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提出來的要求。政治現代化的根本內容的根本標誌是高度民主化。鄧小平在深刻總結我國民主製度建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後,得出了這樣一條科學結論: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在鄧小平看來,現在我們雖然已經建立起一套實行民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製度,但是,按照現代化建設和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看,在具體的政治體製、組織形式、運行機製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麵還存在一些缺陷,有的還比較嚴重。必須通過積極推進政治體製改革、興利除弊,逐步形成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又通過政治民主化,達到政治現代化。
鄧小平提出要在中國實行民主法製,其精髓就是依法治國。
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製。民主要堅持下去,法製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隻手,任何一隻削弱都不行。這就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現代化理論中理性精神在政治層麵所表現出的法治精神。
3.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是立足於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來實現的現代化。即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促進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逐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內容,培育“四有”新人為目的的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而這些都由人的現代化作保障。文化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致的。文化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際上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自身的建設。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或者說是化人,文化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是一致的。鄧小平還揭示了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提出了加強這兩方麵建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和方法。
這“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奮鬥目標,就是一項規模恢弘的促進社會全麵發展的進步的係統工程,它包括三個密不可分的子係統;一是物質係統層麵的現代化;二是體製係統層麵的現代化;三是人的現代化。製定了兼有國民經濟發展指標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指標,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現代化係統藍圖,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方向、道路、模式、任務、方針、步驟、動力等一係列的理論問題,形成一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科學體係,為我國現代化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的現代化理論在借鑒和創新中為中國人民開辟出了一條嶄新的現代化之路,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一條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之路。
四、求實創新是現代化的發展動力
為了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同誌大力倡導創新精神,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一條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力主創新的路線。這條路線所強調的是要打破一切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開拓前進。1978年12月13日,他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嚴肅地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隨風倒的現象就多起來了……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書上沒有的,文件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轉。
鄧小平所一再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一條創新的路線,它的實質是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實事求是基礎上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敢於創新,開拓前進。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條實現現代化的新路。這一思想路線的確立,就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改革即體製創新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外部動力源。一方麵,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力,通過製度創新實現對現代化的間接推動,是中國現代化的製度生長點。現代化本質上屬於社會經濟的範疇,改革動力的產生來自於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他掃除了不適合中國生產力發展的製度障礙,以新的製度釋放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能量,從而開啟了中國現代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並使中國社會呈現出現代化與製度化的同步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為生產力的發展掃除障礙,打開通路,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創建機製,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改革的動力卻是創新,改革也是為了創新。改革是一場革命,沒有先例,必須具有創新精神,才能有所作為。這裏倡導的改革要有“敢闖”的精神,就是要我們在改革中敢於和勇於創造新事物、新經驗、新路子,就是提倡一種創新的精神。隻有具有這種創新精神,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為改革本質上就是前進的、創新的。